都知道曹操是用兵高手,其實劉備也不差,卻被大家忽略了

《三國志》中評價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相比於曹操、孫權二人的起點,劉備一開始可謂是一窮二白。儘管他有一個很了不起的身份——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後裔,算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皇族。但劉備這個皇族卻不過是一個落魄皇族,在漢武帝的“推恩令”實行之後,等到劉備這一代時,連溫飽都成了一個大問題,此前更是不得不以織蓆販履為生。

都知道曹操是用兵高手,其實劉備也不差,卻被大家忽略了

從中平元年劉備鎮壓黃巾起義,立下戰功;直到建安十三年,在赤壁大敗曹操,劉備才真正的有了自己的勢力,可見其中艱辛。但在很多人看來,劉備的實力並不強,尤其是軍事能力,是依靠著諸葛亮前的神機妙算才百戰百勝。

故而更多人都認為劉備並沒有帶兵打仗的能力,不過是識人任人的才能出眾,才能夠建功立業罷了。但事實上,以正史的記載中來看,劉備其實是還是有著相當強的帶兵能力的。

早年的屢屢敗戰

劉備在早年時參加了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後來在諸侯混戰的局面下,他也曾依附過公孫瓚、陶謙、袁紹、劉表等諸侯。當時,劉備能夠屢屢在別人手下帶兵打仗,其能力自然也是不弱的。實際上,在這一時期,劉備也是打過不少勝仗的。

那麼為何劉備會被認為是經常打敗戰呢?這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夷陵之戰”了。

都知道曹操是用兵高手,其實劉備也不差,卻被大家忽略了

公元221年的4月,劉備在成都準備登基稱帝並建立蜀漢。此後,劉備為了奪回荊州,便以為關羽報仇的旗號,率兵攻打孫權。當時趙雲等大臣都極力勸阻劉備,然而劉備還是於七月率領大軍數萬人攻打東吳。

他先是派將軍吳班、馮習與張南等人率軍三萬人,趁孫權準備不足時,迅速佔據了峽口,並攻入東吳境內。孫權見蜀漢大軍來襲,並沒有準備齊全,於是吳軍李異、劉阿部等部在巫地被蜀軍擊破,劉備自此佔據了秭歸。

為了防範魏國的趁機來襲,劉備下令讓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了長江北岸,同時還派侍中馬良到武陵一帶,讓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前來一同討伐孫權。

在如此情況下,孫權立馬任命了此前在荊州奇襲戰中立下大功的陸遜為大都督,讓他統領五萬軍隊,以便抵禦蜀軍。為了防止曹丕來襲,孫權還特意遣了使者向曹丕稱臣修好。

都知道曹操是用兵高手,其實劉備也不差,卻被大家忽略了

陸遜仔細對比並分析了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等諸多條件,最終得出了蜀軍雖然兵勢強大、居高守險,但是求勝心切的結論。因陸遜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吳軍必然要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此後伺機破敵。

於是陸遜以逸待勞的方式成功將蜀軍拖延到了夷陵一帶,蜀軍的跨境作戰在時間一長難免有所不利,軍心更是有所動盪。而陸遜正是找準了這個時機,火燒劉備的連營八百里,最終擊敗劉備。

敗績背後的真正原因

事實上,從劉備早期的經歷的戰績中,不難看出,劉備並沒有一場大戰的輝煌戰績,但他卻受到了幾乎三國中所有諸侯的高度讚揚。即使在這次夷陵之戰中戰敗了,他也仍然是其他諸侯的主賓。

其原因便在於,劉備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卻不畏於自己的失敗。反而是為自己的失敗而驕傲,因為他能夠從一次次的失敗中得到了更多的經驗,並且為自己的成長提供了最好的養料。

都知道曹操是用兵高手,其實劉備也不差,卻被大家忽略了

故而,劉備作為蜀國的軍事統帥,他能夠在漢末的軍閥混戰的背景下,在肉強肉弱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還逐步發展壯大,這已經十分不容易了。光這一點,劉備亦是能夠稱得上人中龍鳳了。

再者,在劉備顛沛流離的前半生中,他所經歷的都是實力不對等的戰爭,而他也往往都是兵力劣勢的一方。直到曹魏、蜀漢、東吳三分天下後,劉備才有了能夠與孫權曹操相當的軍事實力。

而在後來實力相當的戰爭中,劉備的表現已經可以說是十分優秀了。

赤壁之戰後的“崛起”

赤壁之戰時,孫權和劉備聯軍,共同擊敗曹操。也正是直到這個時候,劉備的人生出現了轉機。赤壁之戰後,劉備霸佔荊州,並開始以荊州為根據地,按照諸葛亮所做的《隆中對》的既定方針攻打益州。

都知道曹操是用兵高手,其實劉備也不差,卻被大家忽略了

在益州一戰中,劉備一直都親臨前線,以指揮作戰。在以戰養戰的過程中,劉備的軍事實力不斷增強。

在剛進入益州的時候,劉備的軍隊還不滿萬人,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還是佔領了益州。當然,這樣的成功背後並不是只有劉備一人的功勞,更多的還是士兵將領的貢獻,諸如法正、龐統的謀略、馬超的加盟等等。

在益州平定之後,劉備還在漢中與曹操發生一場局部戰爭,也就是大名鼎鼎定軍山之戰。

最後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於定軍山紮營,夏侯淵率軍前來攻打蜀軍,卻被黃忠所殺。劉備從而一舉擊敗曹操,最終佔領漢中。

都知道曹操是用兵高手,其實劉備也不差,卻被大家忽略了

在很多人看來,奪取益州和漢中的功勞應當是屬於法正、諸葛亮、龐統等人的。但事實上,劉備作為軍隊的統帥,他也是在指揮之內的。若是沒有傑出的統帥,有再厲害的謀士也是沒用的。

從劉備征討黃巾開始,一直到新野的過程中,可見他的能力是慢慢增長的,而平益州、定漢中更是他最巔峰的一段時間。

再者,劉備從中平元年入伍,到他的離世,他幾乎征戰了40年。在當時的社會,壽命有40歲已經是很長的了。與他同時代的,諸如孫權等人,又有幾個是比他作戰經驗還豐富的呢?

事實上,在三國演義中的許多戰役,諸如火燒博望坡等,其實都是劉備一手指導的。但在三國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功績,所以才將劉備的功勞弱化、甚至掩蓋罷了。

都知道曹操是用兵高手,其實劉備也不差,卻被大家忽略了

曹操曾經在火燒赤壁敗退時,還曾經說過劉備和自己軍事能力是相差無幾,只是蜀國兵弱。這或許便是對劉備軍事能力的最好肯定吧。

事實上劉備在東征過程中,除了在夷陵之戰中敗給了陸遜之外,此前也是連戰連勝的,東吳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是損失慘重,由此可見,劉備的軍事能力是並不差的,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優秀了。之所以經常失敗,敵我力量的懸殊確實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緣故。

小結

縱觀劉備征戰的一生,雖然戰績是敗多勝少,但若是仔細探究戰敗的戰事,不難發現,除了夷陵之戰是其自身原因外,大多的敗績還是在於軍隊的實力的問題。

再者,劉備雖然屢屢戰敗,但是他卻從未被俘,就連負傷也沒有出現過。相比於夏侯淵、孫堅等帶兵征戰,最後戰死沙場的人來說,他的生存能力已經足夠優秀了。

都知道曹操是用兵高手,其實劉備也不差,卻被大家忽略了

總而言之,劉備的帶兵能力雖然不是三國裡面最為頂尖的,但也絕對不算差勁的,是一個長期征戰的將領水平,雖然欠缺奇謀,卻也能夠穩紮穩打,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

參考資料:《三國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