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位,東漢滅亡,究竟是誰的過錯

曹操死後由其子曹丕接替他的衣缽,雖然在爭儲的過程中曹丕曾經落了下風,但是他文武全才、性格沉穩,終得曹操賞識。曹丕接替曹操後,繼承了他的所有頭銜與職務:魏王、丞相和州牧。由於需要鞏固自己的地位,曹丕沒有守完孝便去了南部巡遊,一方面是為了向他曾經的競爭對手炫耀武力,一方面是為了巡查與吳國的邊境,向孫權施壓。

曹丕篡位,東漢滅亡,究竟是誰的過錯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位,正式登基為帝,史稱魏文帝。漢獻帝的被廢黜標誌著魏國正式建立,但是漢獻帝的被廢並不代表漢王朝的覆滅。因為西南地區還有劉備,當漢獻帝被廢黜的消息傳到劉備耳中後,他將消息改為漢獻帝被弒,於是蜀國的臣僚開始向劉備進言,讓其繼承大漢正統。

曹丕篡位,東漢滅亡,究竟是誰的過錯

一開始劉備表現得極不情願接受進言,但是當諸葛亮加入到諫言隊伍中後,劉備做出了讓步,於221年5月15日登基為帝。劉備自稱漢室後裔,他的繼承也只是為了延續漢朝國祚,所以大漢的統治在西南地區得以延續。但是漢獻帝退位之後並未死去,而是被曹丕控制在領地之內。曹丕給退位的漢獻帝很好的待遇:封他為山陽公,在山陽縣內享有皇帝禮儀。

曹丕篡位,東漢滅亡,究竟是誰的過錯

東南吳國的孫權在曹丕篡漢之初勉強接受了封賞,但是在222年他也自立為帝。從孫權登基開始,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國時代便正式拉開了序幕。這裡面孫權的國祚正統性最差,因為他不能宣稱是漢獻帝禪位於他或者他是漢室後裔,他僅僅是大漢的一個邊臣。為了使自己名正言順,孫權也玩起了歷史上非常熟悉的鬼把戲,利用祥瑞預言其稱帝。

曹丕篡位,東漢滅亡,究竟是誰的過錯

關於漢朝的覆滅歷史界有很多爭論,有形而上學理論,有衰微理論等等,當然各種理論都有其一套符合邏輯的說辭,但是也都不能讓人完全信服。另一種比較可信得來理論是將大漢的滅亡歸咎於皇帝的無德,但是看看東漢的各個皇帝,不算兒皇帝,總共有九位皇帝: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順帝、桓帝、靈帝和最後一位獻帝。

曹丕篡位,東漢滅亡,究竟是誰的過錯

按照傳統的說法,這九個皇帝中有的是明君有的是昏君。對於第一位光武帝大家都認為他是好君主,凡是能用在開國之君身上的溢美之詞都用到了他的身上。第二個皇帝明帝也是好君主,除了他刑罰苛刻這一個缺點,其餘都是優點。雖然章帝也被人認為是好皇帝,但是王夫之卻從他身上看到了漢朝衰微的跡象,

後面的五個皇帝就沒有前面幾個被稱道,學者蔡邕認為和帝、安帝和順帝都無功德。219年,曹操和別人談論漢代皇帝時認為安帝是漢朝第一個昏君。桓帝和靈帝不用細說,被普遍地認為是昏庸之君。這樣的分析雖然有一些道理,但是卻有不能說盡大漢滅亡的根本。

曹丕篡位,東漢滅亡,究竟是誰的過錯

歷史學家趙翼認為東漢的覆亡由於不是西漢王室的正統嫡系,所以就好比數百年老樹身上的一個細支,雖然能夠發出新葉,但是根基已爛,無法長成參天大樹。趙翼的說法也可以通過皇帝的壽命得到驗證:東漢的皇帝普遍壽命較短,除了幾個兒皇帝之外,很多皇帝都活不過34歲。古代的中國,國家的繁榮跟皇帝的長壽很有關,因為只有長壽的皇帝才能使政策平順。

曹丕篡位,東漢滅亡,究竟是誰的過錯

​雖然這些都很有道理,但是都是在討論上層建築,而決定這些上層建築的是底層的百姓。東漢和西漢一樣,最後都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土地兼併,這是中國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幾乎每個朝代都是因此問題而滅亡,皇帝的昏庸只是加速了這一過程而已,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土地兼併再遇上不好的年成就會導致大量的流民無法生存,最後只能鋌而走險進行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