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楊西|撰文

近來因疫情之故,宅在家裡畫虎、畫雞,寓情於物,祈求虎虎生威、大吉大利。為畫雞,在查閱資料時,從網上看到幾幅黃胄先生以前的大作,十分精彩,便下載下來細細揣摩。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黃胄《大吉圖》

這幅《大吉圖》是黃胄先生1973年初春畫的作品,仍然是他熟悉的新疆生活。一個美麗的新疆少數民族少女站在畫面主要位置,雙手抱在胸前,雙腿微微叉開,一根趕雞的木棍杵在地上,顯得十分喜悅,渾身上下透出青春的活力;一大群健康雄壯的雞圍在她的周圍,有公雞,有母雞,顏色有黑、白、黃、麻、灰,火紅的雞冠將少女美麗的臉龐襯托得越顯靚麗;一枝桃花含苞怒放,揭示著春天的到來;整個畫面生機勃勃、情趣盎然,欣賞之餘,不由得使人對黃胄先生奇思巧構的精湛畫藝而拍案叫絕!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黃胄《大吉圖》局部

一、黃胄為什麼喜歡畫雞?

黃胄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國畫藝術大師,1925年出生在河北蠡縣,原名梁淦堂,字映齋,早年師從韓樂然、趙望雲學畫;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無一不精,為長安畫派的代表人物。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黃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雞文化”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儘管它與“龍文化”、“虎文化”相比,似乎沒有磅礴震撼、妙如驚鴻的氣勢,但卻與人類的現實生活更具體實際,更樸實無華。

雞在生肖文化中,排在十二生肖中的第十位,若要從對人類生活的貢獻上講,首位非雞莫屬。它能報曉,“敢鳴天下第一聲”。在沒有鐘錶的年代,它每天的第一聲啼鳴,對生活在農耕時代的先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贏得不少讚譽,“夜燭”、“司晨鳥”、“長鳴都尉”都是它的別稱。

在古先民的眼中,雞不但打鳴報時,而且是避邪除汙的象徵。在古人眼中,一切妖魔鬼怪都是在黑夜做壞事,雞一叫天就亮了,妖魔鬼怪就會嚇得躲藏起來。《藝文類聚·鳥部》中寫道:“雞為積陽,南方之象,火陽精物。”是說雞帶來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見光明,自然怕雞。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漢畫像石中的雞紋圖案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這則記載是告訴人們,在正月初一這一天,在紙上畫只雞,貼在門上,並把葦索懸掛在畫的雞上,兩邊豎桃符,據說這樣各種鬼怪都會害怕,進不了家門,以保佑家人平安。

我國古老的《詩經》中有這樣的記載:“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是對賢淑妃子聽見雞鳴,勸君王早朝理政的讚譽。東晉王嘉在《拾遺記》中寫道:“堯在位七十年,有國獻重明之鳥,雙睛在目,……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這裡說的“重明之鳥”就是一種雞。以上這些記載都充分說明雞是一種吉祥之物,使爾自省,催人自新。所以過年的時候,人們都祈盼這種吉祥之鳥能飛到自己門前;等不到它的到來便刻木或金鑄成此鳥之狀,置於門戶之間。“雞”諧音“吉”,寓意大吉大利。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古代泥塑雞雕塑

黃胄先生知識淵博,自然對生肖文化、雞文化記載中的民俗典故、詩詞曲文了如指掌、爛熟於心,所以他愛雞、養雞、畫雞。我認為黃胄畫雞,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緣於他對生活的感情。他說:“其實藝術這東西首要的是有感情,其次才是技法,有感情就可以創作出真情實感的東西,如果無病呻吟一味追求形式,沒有感受,只為討人喜歡,創作出的東西早晚要被歷史所淘汰。”是的,對生活有感情的人,才能創作出真情實感的作品,也才能打動讀者。黃胄筆下的《大吉圖》之所以有生命力,因其作品統統從黃胄熱愛生活的情感中流淌出來,折射出一個炎黃子孫的赤子情懷。

寫到這裡,我想起黃胄先生人生中的一個小故事,那是在他14歲的時候:原名梁淦堂的黃胄,在學校組織的一次體育比賽中獲得一面錦旗,上寫“炎黃之胄”。他不明白這四個字的意思,便去請教語文老師,經老師講解後,便毅然將自己的名字改成“黃胄”。由此可見,少年時的黃胄,便立下鴻鵠之志,樹立家國情懷。黃胄先生的家國情懷並不是一朝一夕的熱忱,而是其一生對這個國家和人民的赤誠之愛,這種愛是大愛,所以他的作品總是那麼大氣磅礴、震人心魄!

二、黃胄畫雞有何獨到之處?

《大吉圖》是黃胄先生一生喜畫的題材,他畫《大吉圖》有時以人物為主,有時以雞群為主,視作品的立意而定。下面這幅《大吉圖》就是以雞群為主,畫面描繪了六隻雞,象徵“六六大順”。二雄四雌,一紅一黑、四白,按散點透視由下而上排列;右下角落款,將空間留在左角上,構圖飽滿、錯落有致。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黃胄《大吉圖》135.5cmX67.5cm

畫法上,他筆蘸濃淡墨,按順序從最下邊的一隻公雞畫起,以他慣用的速寫筆法,勾出雞的頭、頸、背腹、胸、腿和翅尾,最後畫腳趾;畫時線條和塊面結合,連勾帶擦,時徐時疾,快慢得當、濃淡相宜,生動準確地畫出雄雞的形體。第一隻勾完後接著勾第二隻,第二隻畫的是一隻母雞,為了與第一隻拉開距離,黃胄先生把這隻母雞處理成黑色,以點厾法完成;他以筆尖勾出雞的嘴眼、雞冠,趁勢將筆變成側鋒橫臥,像寫行書大字一樣把雞的頸、腹、腿、尾的結構畫出來,用筆瀟灑利爽,用墨酣暢淋漓;第三隻,他畫成大紅公雞,雞的頭、頸、背仍然用勾線的辦法,尾部羽毛用濃墨直接畫出。從第一隻雞到第三隻雞,各有各的畫法,統一中求變化,避免了用筆用墨上的呆板澀滯。接著他以筆上所餘淡墨,在三隻雞的空餘處勾出三隻白色的母雞,相互穿插,疏密得當,兩隻側面,一隻背面;背面一隻將觀者的視線引向畫外,使人產生聯想,給人一種畫中有雞,畫外亦有雞的感覺。寫到此處,我深深佩服黃胄先生在立意構圖上的高明,大家就是大家,筆下的一切,都是千錘百煉形成的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黃胄《大吉圖》局部

整幅作品的大體形態出來之後,黃胄先生才開始上色。他以大筆蘸硃砂,筆尖蘸少許洋紅畫雞冠,並且一次畫成、處處見筆,沒有絲毫含糊。前面雞的雞冠畫得厚重,遠處的相對畫得輕淡。大紅公雞身上的羽毛他並不是用紅色畫,這樣顏色會顯得火氣過重而不雅,他用的是赭石,既有紅色效果,又能顯出水墨畫的筆情墨韻,真是妙不可言!最後他用赭石加墨,淡淡地對畫面進行調整,在白雞的身上及暗處稍加渲染,整幅作品的體積感及厚重感全都被烘托出來。整個畫面明快、用筆老辣、墨色蒼潤、造型準確、形象生動、畫風樸實、寓意深邃,堪稱其《大吉圖》中的精品!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黃胄《大吉圖》作品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黃胄《大吉圖》作品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黃胄《大吉圖》作品

三、黃胄的《大吉圖》給人的藝術享受及創作上的啟迪

黃胄的一生創作了很多以雞為素材的《大吉圖》,有描寫新疆少數民族的,也有描寫貴州少數民族的;有描寫西北少數民族的,也有描寫閩南少數民族的,總之,東西南北中少數民族的生活,都是他創作的源泉,都是他歌頌的對象。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幅《大吉圖》,是以新疆少數民族的生活為素材,而下面這幅《大吉圖》則是描寫閩南農村養雞的生活場景。一個農村青年婦女正攜著竹筐給雞群餵食,在她腳下十幾只雞正在啄食地上的食物,異常生動。畫中一股純樸的生活氣息迎面撲來,使人倍感親切。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黃胄《大吉圖》1978年作 82.3cmX51.5cm

這幅作品獨到的地方,是黃胄先生沒有從正面去刻畫年輕婦女的面容形象,而是選擇婦女餵雞的一個瞬間背影,動態十分優美,令人難以忘懷。黃胄先生經常說:

“我的繪畫都是從生活中來的,生活是源泉、是根。任何藝術家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天才,努力不能在房子裡努力, 離開生活就沒有激情,畫也慢慢變顏色。”這幅《大吉圖》便是他這一論述的最佳體現,同時進一步地證明,藝術家要創作好作品,生活的積累是一條必由之路,不可有絲毫懈怠,沒有生活就不可能創作出感人的藝術!

這幅《大吉圖》除了構圖上的獨到之處,其畫法同樣有著獨到的地方。它不像黃胄先生的其他作品,從紛亂的線條中尋求肯定的線性,而是採用直接闊筆大寫的辦法,揮寫出人物的背部與前臂、腿部的關係,然後順勢勾寫出人物準確的形體特徵,下筆精準,十分肯定。僅此一點,我們便可看出黃胄先生在速寫上所下的功夫,這種深厚的功力,決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所能獲得的,其筆法靈動、墨韻蒼潤,造型準確、體態健美,濃中有淡、疏中有密,絕妙無比。在年輕婦女的頭部,黃胄先生以塊面與線相結合,畫出頭頂、髮髻、耳飾及插花,臉的側面,其僅僅輕輕一筆寫出,既準確又生動。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局部

這幅《大吉圖》應該是黃胄先生自己十分滿意的作品,此構圖,他先後畫了很多幅。這種現象在黃胄一生的創作中很少出現,由此可見此作品藝術的精妙之處非比尋常,的確值得深入研究揣摩。不過同一構圖在黃胄的筆下,每一幅有每一幅的格調,每一幅有每一幅的韻味,這是其他畫家所做不到的。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黃胄《大吉圖》作品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黃胄《大吉圖》作品


大師黃胄筆下的雞,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給人藝術上的享受

黃胄《大吉圖》作品

黃胄先生的《大吉圖》十分注重造型,無論是人物還是雞群,都畫得非常準確生動。他的作品一掃中國畫中舊的陋習,他學習傳統而不拘泥於傳統,主張畫家要深入生活、觀察生活、熱愛生活,所以他筆下的作品,總讓人感到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氣息,散發著沁人心脾的清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