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創背景下創業成了共同話題,為何創業卻越來越難?

眾所周知的“雙創”工作如火如荼,在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背景下各個省份相繼推出了不同的政策支持民眾創業,讓中小型企業享受到了政策紅利。在此背景的推動下出現了一大批實體企業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傳奇,尤其是共享經濟在短短的幾年之間完成了理論—模式—發展—成熟的過程。

看最近兩年的商業發展,新奇特的經營模式成了抓取用戶心智的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利用網絡對龐大用戶數的宣傳打造出了一大批共享經濟企業、網紅經濟企業。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企業的創建之初就得到了高速的發展。有些企業成熟之後穩定住了市場,更大一部分的企業是猛然失速,失去企業的土壤。

資本的寒冬

今年國家宣佈繼續實行經濟下行政策,企業需要在資本的寒冬中需要證明自己,穩住自己的市場。企業的高速發展到失速墜落的過程不然看出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作,這隻手就是資本。

關於資本的說法很多企業家褒貶不一,有些企業家說資本推動了市場,就像一個發動機與汽車的關係,有些企業家說資本毀了中小型企業,因為中小型企業沒有資格進入到資本市場,經受不起大企業的資本挑戰。

相信每一個企業創始人創建公司的夢想就是為了IPO,在股權至上的經濟模式背景下融資是第一要素。所以資本對於每一個企業來說都是公平的,只是企業的工具,怎麼利用是企業家個人的問題。企業發展順利不能簡單的歸功於有資本的推動,風投也不是傻子,不會隨便投資一個項目。

資本寒冬讓很多中小型企業感到難熬,因為融資越來越難,一些資金公司對項目越來越挑,感到不像前幾年那般“人傻錢多”。大家相信一句話,會融資的人也會投資。

互聯網紅利的結束、資本市場“人傻錢多”的福利也結束了,光靠政策紅利顯然支撐不起創客們激情。

創業需要激情,但是投資最終還是要回歸理性。

行業的驟變

如果關注投資和融資這一塊的朋友會發現投資的項目是在不斷的更換,同樣的行業不斷的出現新的玩法,不斷的有企業對同行業企業翻牌。

傳統行業開始被互聯網企業入駐興起了O2O模式,傳統的產業價值鏈B2C模式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品牌商—分銷商—零售商—消費者。在這樣的傳統產業價值鏈中不難看出整個過程呈現線性延伸,有著信息不對稱、中間環節過多、鏈條長、產業效率低、用戶參與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等缺點。

在這樣的產業鏈中,企業僅僅環繞著有數的少量重要數據進行分析,同生態的企業合作都是單向合作。B2C模式越難持續,去中間商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有效途徑,在這樣的商業需求下OEM模式誕生。早期的OEM代工企業就是靠去中間商這個特點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眼光,拿到了客觀的融資效果。

到了現在OEM已經不是一個新奇特的東西,反而是品牌效應逐漸佔據用戶的心智,輸給了共享企業、網紅經濟,到了共享經濟、網紅經濟被用戶玩膩了之後,又開始偏向於傳統。

商業發展的過程終歸要回到本質!

技術的更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如果沒有科技我們的商業不可能發展到這個地步,所以科技的更迭會導致創業市場的失敗與否。

在3G時代,信息傳遞的很緩慢,那時候產品是核心,口碑是市場的影響力。到了4G時代,信息傳遞的速度比3G快了幾十倍,這是用戶是核心,產品不再是產品,軟件定義世界。

現在再也沒有哪一家公司圍繞著產品做文章,也沒有將門店掛在嘴邊。因為產品和門店在新常態商業模式下已經淪為原材料,對公司來說,品牌是產品、軟件是產品,甚至公司是產品,掛在嘴邊的長談的是生態。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現在人手一部的手機有多少人還認為它只是一個通訊工具?在手機使用的頻率中它的原始通訊功能佔據了使用時間的多少?現在的手機成了我們衣食住行娛教養的重要工具,能為我們提供所需要的商業生態內的所有功能。

再說一個更小的的例子APP:微信生態。微信10億用戶數,如此龐大的用戶數吸引了很多第三方資源嫁入,各位讀者試想一下如果你們將手機裡面的APP除了微信之外的軟件全部刪掉,只保留微信一個APP,你需要使用的功能會不會影響,會不會影響到你的生活所需要的軟件功能?事實上這並不會,一樣出門可以打車、一樣可以網上購物、一樣可以無心金支付。同樣的,把支付寶以外的所有軟件刪除了還是一樣,一個軟件已經組成了一個生態。

2019年也是5G元年,比4G還要快20倍的5G技術,我們不知道會對商業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消費的轉移

市場最明顯的變化有兩點可以察覺得到,消費者的消費開始迴歸理性,消費者的消費開始偏向高科技。

蘋果手機在中國所引起的盛況相信很多人還記得住,當年有多少人通宵排隊就為了花上萬元買一個蘋果手機。到了今天還有多少人在用蘋果手機?先拋開愛國觀念不談外,就說商業本身。蘋果手機一直以運行速度快、功能強大的特點抓取用戶心智,引發消費者購物狂潮。但是從蘋果後幾款機型銷售不如意的情況來看,這已經無法成為市場的賣點,現在的蘋果手機除了以前的手機更大之外已經沒有能夠吸引到消費者的注意力了。

在企業上,越來越多的獨角獸出現,爭當行業的領頭羊。開始發展流量經濟、綠色經濟。消費者因為蹭熱度關注了這些企業,等到熱度一過,這些企業就成了明日黃花。摩拜共享單車融資了超過100億人民幣也還是沒有做起來。

很多企業家總認為燒錢是做企業的最好最笨最有效的途徑,市場可以通過燒錢燒出來,人才可以通過燒錢挖過來,渠道可以通過燒錢養起來,只要錢花到市場裡,總會有一天能引起消費者注意。現在有有太多共享經濟、流量經濟、綠色經濟的企業說明中國真的已經過了“人傻錢多”的時代。

空間的壓縮

創業需要激情,但是也需要生存的空間。很多企業一開始就是盲目的創業,不斷的將市場趨於飽和,各自在自己的區域內生存,搶佔了自己的市場。這樣的企業最後出現了兩極分化,第一類型的企業憑藉著堅韌的破壞性創新,慢慢的站住了腳跟,不斷的拓展市場,成了行業的巨頭;第二類型的企業則是小有成就之後墨守成規,只想守住自己的市場。

結果不言而喻,商業的格局和戰國的格局差不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市場的空間很大一部分是由行業的巨頭、獨角獸企業佔據,剩下的那小塊空間就是創業的土壤。在雙創的背景下,踴躍出了一大批創業者,儘管享受著政策紅利但是也要理性的思考在這小小的土壤中我有什麼優勢?我能佔據行業的多大空間?

創業本身也是一種投資行為,投資需要回歸理性,對空間的思考首先就想清楚自己企業的定位,預算企業做起來了之後能在巨頭、獨角獸的擠壓下會不會還有生存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