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設計大獎,為何又說“這是一個不該得的獎”?

得了設計大獎,為何又說“這是一個不該得的獎”?


之前,被告知“入圍了”,很開心。

幾天前,消息傳來,是真的獲獎了。


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

——中國唯一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獎項,有“中國設計界的奧斯卡”之稱;

得了設計大獎,為何又說“這是一個不該得的獎”?

有句話:一個洗衣液瓶子,居然也能得設計獎。哈哈,這句話藏在我心裡,一旦說出來,就會覺得自己有點粗俗和勢利。

洗衣液瓶子怎麼了?洗衣液瓶子就不該好好設計嗎?洗衣液瓶子不該好看又好用嗎?怎麼做洗衣液的,還能瞧不起洗衣液瓶子呢?

嗯,自相矛盾、百般糾結,是我的特長、最突出的特長。明明是顏值黨,卻總是不免輕視外在,覺得不過一個瓶子而已,最重要的難道不是洗衣液的品質嗎?

好吧,直說吧,自家的洗衣液瓶子獲了設計大獎,無論如何都是值得慶賀的大好事。

但是,幾天前,設計這個瓶子的靈魂人物,說了一句話,讓我感慨良多。


他說:“當時你來了,就說要設計一個瓶子,那我們就設計。但要對當時的生合瞭解多一些,我就不建議你開發這款產品。”

那不就是說:按常理出牌的話,這是一個不該有的設計獎?

今天,就請大家評評理,是常理有理,還是我有理?


得了設計大獎,為何又說“這是一個不該得的獎”?

曾經,這是人見人愛的小方瓶。我到現在仍然覺得,生合的老用戶一定跟我一樣,依然喜歡裝著洗衣皂液的小方瓶。

當時,只是想找一個大小差不多、能用、有點不一樣的瓶子,裝我爸的皂液,放到淘寶店裡。找啊找,看到它,搜索就停止了。

很長時間裡,始終覺得小方瓶真是怎麼看、怎麼好看。

但是,它的毛病又是那麼無法忽視:

一、容量小,只有一升。老用戶常說:我家裡堆了一堆小方瓶子,捨不得扔,怎麼辦?對家庭洗衣來說,1L真的是太小了。

二、倒液的時候會流到外面,但這不怨它。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一個洗衣液瓶子啊。

三、瓶子從韓國進口,進貨週期長。我們的定量小,需要拼集裝箱,等於是不靠譜。

四、太貴了,5塊多一個瓶子。在洗衣皂液的定價中太不合理了。5塊錢,給誰不好啊。

綜上所述,一個想法就揮之不去了:我想要一個正兒八經、根紅苗正的洗衣液瓶子——一個有量杯、有導液槽、容積合適、長得像“生合”的洗衣液瓶子。

普及一個常識,你所接觸到的瓶子,不談材質、從源頭來區分的,就是兩種:公模、私模。就是說,每個瓶子都脫胎於模具,而這些模具,要麼是公用的,屬於加工廠,來者付錢就可用;而私模,則是某個品牌商自己開發的,擁有知識產權,其他人再喜歡,也是不能用的。

得了設計大獎,為何又說“這是一個不該得的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於生合來說,當然是要找公模的瓶子,因為快而便宜。可是,找啊找啊找啊找啊,找到的,都是你在超市裡看到的。糾結、猶豫,反覆多次,還是覺得:

要不,自己開模吧?

那就開始設計唄,一問,才知道,這可不是平面設計畫個圖那麼簡單,得找工業設計。

於是,就找工業設計。去了兩個大公司,展廳裡放著的都是高大上的智能機器人,最不濟的,也是保溫杯什麼的,忍不住自我否定:人家願意接我的活嗎?等人家說願意的時候,我又不願意了。那麼多設計師坐在好大好大的大開間的小桌子前,有點像工人,他們能設計得出長得像生合的洗衣液瓶子嗎?

權衡一番,還是更信任個人,於是找了人在大公司,但願意幹私活的某設計師,我以為私活,意味著個性化和小眾。對方要價4萬,我給了2萬定金,合同也簽了,對方態度很好。滿懷信心地等待,最終出來的瓶子,怎麼看,怎麼像一隻帝企鵝。企鵝很好看,只是像企鵝的瓶子,我無法接受。

改,每改一次,失望就多一分,我又必須保持禮貌,避免失望太洶湧——因為對方的態度很好,我不能傷害人家。

最後,我絕望了。能不能找到一個設計師,設計出一個讓我覺得“就是它”的瓶子?可是,人類社會最常見的悲劇,難道不是終其一生都沒能找到對的人嗎?

那就“將就”吧,但“將就”也得找啊!

於是,找到了上海。先生的朋友,推薦了一個設計師,上海五石設計的創始人李鐵彬。

得了設計大獎,為何又說“這是一個不該得的獎”?

李鐵彬

感謝讓我遇到了五石和李鐵彬。

和鐵彬只說了幾句話,就能感覺到他是把設計當成理想的人,設計對他來說絕非一份工作而已。大多數搞設計的人,都是學藝術的。鐵彬也如此,但他和那種從事設計的藝術家不同,他只認為、只想做設計師。可能正是這種定位,讓我能更加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我要:

和之前的小方瓶不割裂的、方一些的、有稜角一點的;

但是,還有保留一些纖細的感覺的;要1.5L;

要和多數洗衣液瓶子在外觀和氣質上有明顯的區別。


我不要:

圓、胖、厚。


他聽著,問我:郭老師,你還要半透的嗎?

我:一定要半透的。我覺得橙色的液體透出來,很好看。

他:您知道嗎?市面產品大多不透明,是有原因的。

我:我知道。

我當然知道,如果不透明的話,液體出現分層、凝固、沉澱、絮狀物,用戶是不會看到。而透明,意味著所有瑕疵都一覽無餘。

半透是有代價的,但這恰恰是我想要的。別人總是問,你說你的產品安全,你用什麼達到安全?有什麼絕活?我會逐條列舉,但我知道:沒有絕對的安全。人們需要時間慢慢積累對原料的瞭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標準是變化的。

我做新聞,信奉一句話:真相,是一個無限趨近的過程。你不可以傲慢地以為自己手握真相,你只能通過提供新聞,最大限度地保證人們擁有知情權,以此讓人們接近真相。

我告訴鐵彬:如果說我爸爸是用工程師的態度來保障安全,那我要像做新聞一樣做生合,我不僅希望瓶子是透明的,也希望 “透明”成為生合的態度,成為安全機制,把產品放在陽光下,讓用戶有知情權,跟政治運作一個道理。

所謂“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不但瓶子要保持透明,而且大大的瓶身,只有一面有標籤,就是把裸奔的狀態給用戶。

得了設計大獎,為何又說“這是一個不該得的獎”?

兩週後,鐵彬和他的小夥伴到北京來做提報。他帶著大大的箱子,從裡面拿出的來,是好幾個瓶子——不是真瓶子,是用泡沫磚切削出來的瓶型。

得了設計大獎,為何又說“這是一個不該得的獎”?

我的心一下就定了:原來真的有人可以做出我想要的瓶子啊。

接下來,出圖、3D打印、試用、確認圖紙、尋找製作模具的公司、開模具、打樣,一切順利到完美。

但是,就在離成功只差一步的時候,出問題了,而且問題很大。

當我把洗衣皂液灌入從上海寄來的瓶子中,再試著把液體倒入到量杯中時,我發現,液體是“忽”地一下跑出來,力道和液體量都太大,根本倒不進量杯中。舉個例子,好比捧著大罈子往小酒杯裡倒酒。

我不敢相信啊,一試再試,不得不殘忍地告訴自己:這肯定不行,不能用啊。之後,我拍了視頻,殘忍地發給了鐵彬。

問題很快找到了。我和他都犯了一個超低級錯誤——沒有嚴格檢驗倒液槽。

在試用3D打樣的瓶子時,我的方法:習慣性倒入1升液體(因為之前的生合洗衣皂液一瓶就是一升),這樣,新瓶子其實是有500毫升的空間沒有裝滿。所以我沒有發現,一旦瓶子裝滿了,在頭幾次使用中,液體會無法控制地流量過大,以至於流得稀里嘩啦。

得了設計大獎,為何又說“這是一個不該得的獎”?

而鐵彬呢,他比我嚴謹,他是倒入1.5升液體進行試用的,但為了給生合節省,他倒入的是從超市裡買來的某知名大眾洗衣液,用起來沒問題。

但是,問題就出在生合的皂液上。它沒有加增稠劑,很稀,流動性強;但它的流動性又和水不一樣,它有著更多油的性質(因為它是從油皂化來的)。

它的這個特點,讓它在裝滿1.5L瓶子,往外倒的時候,出現了問題。

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倒液槽要重新設計,倒液槽的模具要重新制作。之前已經做好的模具只能作廢。整個洗衣液需要三個模具,瓶身、瓶蓋、倒液槽,其中倒液槽模具的加工費用最貴。

得了設計大獎,為何又說“這是一個不該得的獎”?

(重新制作的倒液槽)

為了一個洗衣液瓶子,從開始找設計師,到最終完成模具,總計花費了三十多萬。

這就是為什麼鐵彬要說“如果對當時的生合瞭解多一些,我就不建議你開發這款產品。”

因為,當時的生合太小,三十萬足以讓生合破產。

我也在回想:當時是怎樣的腦回路,讓我做出寧可店鋪關張,也要做一個好看瓶子的決心?其實,對我而言,那不是決心,我只是覺得:如果東西看著不順眼,我就無法把它送給別人。

得了設計大獎,為何又說“這是一個不該得的獎”?

我不知道評委們是如何決定把獎頒給這個瓶子的,但如果讓我總結這個瓶子的好處,我會這樣說:

生合洗衣液的瓶子和大多數洗衣液長得不一樣,但它具備了一個洗衣液瓶子該有的功能。

它沒有洗衣液瓶子慣有的“把手”,但合理的設計保證了抓握1.5升液體的舒適度。

長方形的瓶身,能夠節省空間,雖然只是一點點。還有,它好看,像一本書,簡樸而優雅。

生活中,即使只是一瓶洗衣液,也能做得稍稍不一樣,稍稍好看一些,增加生活的美感和趣味。


得了設計大獎,為何又說“這是一個不該得的獎”?

圖片來源:買家秀

今天,重新檢索這段幾年前的經歷,感慨萬千。生合出新品的節奏很慢,這是用戶和同事詬病的地方,這全賴我。但也請大家理解,一個天秤座在摳成分、摳外觀、摳體驗這個過程中所遭受的種種煎熬。

我知道,在追求自我和效率之間,必須做出最佳選擇,是我要上的很重要一課,希望我能畢業,這次獲獎是個起點。


文章:郭佳

視覺:葉導

監製:木天

編輯:一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