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只會"講道理",不談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成為情感上的孤兒

演員孫儷在微博上,曾經發表過自己的育兒觀念,她說:

"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不滿、生氣、痛苦的情緒時,其實最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擁抱,不要一味的說教,嘗試著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這樣的育兒觀念讓我們忍不住點贊。是的,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多家長奉行"講道理"原則,認為只要把道理告訴孩子,孩子就能有多改變,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父母只會

每次帶孩子逛超市的時候,孩子總是有各種理由想要一個新玩具,如果不滿足,那麼哭鬧、叫喊、撒潑打滾,這些事情都可能隨時上演。

這時候,即使媽媽對孩子說:"我們家裡有那麼多玩具了,等你玩夠了,媽媽再給你買新的好不好"。

孩子也會一口回絕道:"不要,我就要這個,這個家裡沒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給孩子講道理,在強烈的需求面前,根本沒有任何威力。

孩子既不能理解父母賺錢的辛苦,也不會想到家裡的玩具已經那麼多了,他們的想法只有把這個新玩具帶回家。

父母只會

那麼很有可能會在公眾場所責罵孩子,最後的結果,孩子可能沒有買新玩具,但是心靈卻受到了傷害,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想法不能被滿足,對於父母也逐漸產生隔閡。

思想家盧梭在自己的書中裡經常提到:如果大人跟孩子講道理,其實是最無效的教育方式。

那麼為什麼孩子不喜歡聽家長講道理,這跟孩子的大腦發育有很大的關係。

1.孩子太小,不能理解道理的含義

孩子在3歲以後,左腦的理解和邏輯能力才逐漸提升。在這之前他們對於大人說的一些話理解的並不是非常透徹,所以如果家長給孩子講道理,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會因為太小而聽不懂。

父母只會

就拿2歲之前需要訓練孩子上廁所,這個行為來說。很多孩子在拉了、尿了以後才會跟父母說他想要上廁所。

這時候父母就會講道理:為什麼不提前說、以後不準拉褲子等等。可是對於孩子來說,自己並不能很好的把感覺和想法表達出來,所以才會出現以上的情況,這些行為都需要經常訓練才能得以完善。

2.孩子喜歡試探父母的底線

為什麼有的孩子是父母的乖寶寶,有的卻是家裡的小惡魔呢?這與家長的底線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被父母灌輸規則、道理、底線等。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不斷的試探,如果父母一味的遷就或指責孩子,都會讓孩子出現情緒上的叛逆。

父母只會

那麼,父母應該顧及孩子感受的同時,不要傷害孩子的情感,讓孩子成為情感上的孤兒,我們不妨來試試以下幾種辦法。

一、不講道理,用"情"感化孩子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對孩子講道理,孩子可能聽不懂或者對孩子造成傷害。

那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儘量不要講道理,要用情感來感化,其實當孩子犯了錯之後,孩子的內心也會非常惶恐。

把安撫孩子的情緒放在首位,當孩子情緒穩定的之後再用溫和的語言,來讓孩子進行反思。

家長也可以巧妙地轉變教育方法,將孩子的行為編成小故事,或者放在其他孩子的身上,相信孩子能夠對比有所理解。

父母只會

二、適當放權,給孩子選擇的空間

如果帶孩子逛超市的時候,孩子總是要這、要那。那麼家長不妨讓孩子當一次小家長把主導權交給孩子。

讓孩子學會錢該如何分配,即使孩子不能獨立完成,家長也可以在其輔助孩子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其實在生活中一些簡單的事情,家長都可以適當放權,讓孩子自己去選擇。

三、順其自然,不要過分焦慮

即使一些嚴厲的家長背後都是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好。可是他們沒有想到孩子因此在情感上受挫,與父母的關係疏遠。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沒有必要過分的焦慮,順應孩子自己的發展才是最正確的教育方法

父母只會

做一名合格的引導者,不僅會讓親子關係更加親密,還能幫助孩子的行為能更好的鍛鍊,這才是兩全其美的辦法。

最後希望各位父母們能夠知道,一味的講道理只會讓關係更為緊張。只有用愛去感化孩子,還能才能體會父母的艱辛,畢竟家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