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養蝦遭鄉親哄搶,勿以惡小而為之

大學生創業養蝦遭鄉親哄搶,勿以惡小而為之

近日,有一篇“大學生回鄉創業養蝦卻被鄉親們哄搶”的新聞報道上了熱搜。劉正軒大學畢業後,回老家湖南邵陽創業養蝦。兩年來,他的蝦塘遭村民哄搶十多次.

從最開始所謂的“撿漏”發展到如今的“明搶”,多次報警也無濟於事,損失達數萬元。最多時竟有三四百人搶蝦,工作人員都不敢去蝦塘,幾千斤蝦就活活凍死在蝦塘。

面對村民越來越大膽的行徑和愈演愈烈的貪慾,大學生回鄉創業所受的經濟損失與心理創傷可想而知。如果不加以制止,除了會膨脹了佔小便宜者的貪慾、滋生作惡者的囂張氣焰之外,還會寒了受害者的心,涼了大學生回鄉創業的激情。

大學生學成歸來回鄉創業,說小點,“窮者獨善其身”,是要用知識改變命運,養活自己和家人,說大點,“達則兼濟天下”,富裕的同時,回饋相鄰,報效一方熱土。可是,最終,這些希望和熱血卻被愛得最深厚最濃烈的東西所傷。

01

想起暑假回老家的時候,幫爸媽在操場上曬玉米,已經是夜幕降臨的時候,蚊蟲橫飛,鄰居白髮蒼蒼的姑奶奶不回家,就坐在操場邊一直盯著遠處。

一問才知道,姑奶奶家的花生地就在路邊,現在是花生成熟的季節,來來往往從鎮上去鄉野散步的人們,路過姑奶奶的花生地時,總要去拔地裡的花生。

姑奶奶和姑爺已經年近八十,種不動其他的莊稼了,就靠著這些花生地,收點花生賺點零用錢。大家可能覺得吃你點花生沒啥大不了的.

可是,只要有人開了頭,就會有更多的人前仆後繼。路人們你今天摘的一點點,他今天摘的另外一點點,累積起來就不是一點點了。

開春播種,中間需要經過除草、打藥、施肥、鬆土、澆水等這些一朝一夕的辛勤澆灌和日曬雨淋的耕耘付出,才有了花生的最終成熟。

而這些好不容易結出來的花生,是老兩口用來換柴米油鹽等生計所需的物什,更是老兩口過日子的救命錢。

回家把姑奶奶的遭遇跟媽媽一說,媽媽無奈地搖頭嘆息。原來,這不只是姑奶奶一家的遭遇。

我家的早熟玉米也是種在比較靠路邊的地裡,儘管中間隔著一條水渠,也難逃路人們的魔爪,每天都在減少,漸漸地,地頭那一塊也快被他們掰完了。七舅家圍著地頭種了一圈絲瓜,也被路人們摘得很順溜。

在許多地方,這樣的順手牽羊似乎很常見。畢竟,竊取別人的勞動果實,比自己親自勞作再等待收穫要容易得多的多。只需一念起,再一伸手一動手指,別人的東西馬上收入自己的囊中,不費吹灰之力。這種“空手套白狼”的事情,試問有誰不願意去做?

然而,總有人終其一生,不願自己起惡念,更不願自己去做小惡。

因為即使是“佔小便宜”這種小惡,積累下來,也會造成大錯,也就是所謂的“貪小便宜吃大虧”。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基本上,大多數的大惡都是由小惡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縱容造成的。

02

《了凡四訓》中,袁了凡講了一個人的經歷。說是一個朝廷高官,為人很仁慈,告老還鄉後,有一天,同村的一個年輕人喝了酒,藉機到他家門口無理取鬧,還砸爛了他家的東西,僕人們就想把這個年輕人抓起來送交官府懲戒。高官仁慈,就說算了,這也不是大惡,就沒有追究那個年輕人。

幾年後,那個年輕人因為犯了大罪行,被官府判了死刑。高官聽聞後很感慨,說如果當初我把他送交官府,給他一點小小的懲戒,也許他不至於以後犯下今天的死罪,當初我的不計較,看似寬容善良,扮演了仁慈的好人,其實是我害了那個年輕人。

那位高官的一番悔悟,看似是自我反省,其實是對執法者的一種警誡。小不懲必致大禍。有小過失就懲戒,使受到教訓而不致犯大錯誤,是為“小懲大誡”。對小惡的放任和一時的“仁慈”與縱容,會培養滋生大惡的“土壤”。

《了凡四訓》中那個年輕人被高官寬容了之後,可以想見,他定然是覺得我打砸了高官的東西他都沒把我怎麼樣,別人還能把我怎麼樣。

所以,日後他變本加厲,打砸升級,愈加放肆。今天打了一樣東西,明天會砸了一個人,後天就可能會傷了一條人命。最終年紀輕輕便犯下死罪,不可饒恕,無可挽回。

對於年輕人來說,那位高官看似仁慈,實則殘忍。因為在很多時候,仁慈是一種縱容。在縱容的外衣下,其實往往隱藏著能在日後置人於死地的刀子.

這把刀子可以致別人於死地,也可以致自己於死地,更可以致更多人於死地。一時的仁慈,卻在日後害了更多人,不是殘忍又是什麼?

03

在對小惡仁慈的放縱下,我們看到了許多心酸的現實。

不勞而獲有理,辛苦耕耘勞作卻為他人做了嫁衣裳,自己顆粒無收;小搶無妨,辛苦跑車的長途司機們,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在深夜仍然在多拉快跑,卻不幸翻車,一堆人上去將貨物撿為己有,留下司機欲哭無淚;哄搶心安理得,大學生賴以生存的蝦塘,被自己的鄉親們以各種扭曲的心理哄搶甚至霸佔,最親的人一轉眼變成讓自己沒有活路的陌生人。

小惡不被制止,那麼按照這樣的結果發展下去,幾百個搶蝦的人裡,很有可能會誕生出一個真正的惡人,做出大惡來。小惡其實好辦,除了綜合考慮人情大於天的實際情況之外,有效的辦法只能是恩威相加,寬嚴並濟。

對於養蝦這件事,有個常年從事公司法務這塊的人員給出的方案,符合恩威並濟的原則,可做參考。

首先,爭取拉到本地村長、大戶及親戚的支持,甚至入股;逢年過節給村裡的老支書、大戶(兒子特多的那種)送禮拜年;以上為恩。

其次,報個大學生就業項目,爭取跟縣裡鎮上拉上關係,讓他們來幾次村委,你陪同接待;僱傭村裡閒散大媽當蝦塘管理員,實行績效工資,她們是戰鬥力的源泉,堵人門罵三天都不停歇;以上是為威。

而小惡一旦發展成為大惡,卻要很多人付出很多代價才能完成懲戒。

04

當然,除了別人的仁慈與縱容之外,作惡者還是那些人本身,別人再怎麼樣,最多是推了他們一把。

歸根結底,是他們自己“惡向膽邊生”,從小惡做起,把惡越做越大的。所以,需要我們修身養性,從源頭上控制,杜絕惡念與惡行的滋生。

在規勸人們向善方面,我們國家一直有諸多古訓,比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還有那句最常見的“善惡到頭終有報”。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關於善惡因果的故事比比皆是,卻也都不外乎是“行善事的人,他及其家人要麼被報恩要麼得到福報,做惡事的人,自身福分消散,承受惡果”。

韓信少時家貧,父母雙亡。他雖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奈何只是個孩子,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卻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

淮水邊上有個為別人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時常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老婦的這份善行與恩德,韓信銘記在心,在其被封為淮陰侯後,派人四處尋找漂母,最後以千金相贈。

家喻戶曉的《白蛇傳》的故事,便是許仙的一個善念從捕蛇人手中救下了一條小白蛇,小白蛇始終牢記許仙的救命之恩,在修煉成人形的時候,隔了一千多年的光陰和萬里的迢遞,前來報恩。她化作了一個美麗聰慧的女子,嫁給了窮小子許仙,與其舉案齊眉,助其事業光大,併為其誕下麟兒。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經典電視劇《大染坊》中,優秀的民族企業家、山東印染屆的扛把子陳壽亭,小的時候是一名叫花子。

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時候,陳壽亭要不到飯,常常靠著善良且貧困的瑣子叔從自己嘴裡省下的吃食或者偷偷留下客人未吃完的飯菜的接濟,熬過了最冷的冬天,活了下來。

多年後,陳壽亭功成名就,瑣子叔年事已高,行動不便,沒有了收入來源,瑣子叔的妻子瞎了雙眼,倆人一輩子無兒無女。

陳壽亭僱了人將瑣子叔老兩口的晚年和日常生活打點得面面俱到,伺候得妥妥帖帖,逢年過節只要回鄉,陳壽亭必大包小包地去看望瑣子叔這個大恩人。

在那個動盪和饑荒不斷的年代裡,鎖子叔能在陳六子的贍養下,在村子裡過得有滋有味,安享晚年,並且活到了八十歲得以善終,這是施與善意的回報。連瑣子叔自己都說,他從來沒有想過當年的一點善念能為自己修來這麼大的福氣。

鄧超和劉詩詩主演的電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阮經天塑造了一個替天行道、懲治惡人、以暴制暴的犯罪人物形象“城市之光”江亞,影片中,那些惡人都得到了教訓和懲罰。

那個不孝順父母還叫囂著“有本事把他塞回母體重造的人渣”,果然得到了報應,赤條條地如同子宮中的嬰兒一樣蜷縮著身體離開了人世;那個因為不考慮別人死活、隨意地將車停放在消防通道,導致消防車無法進入小區去滅火而造成人員傷亡的人,也得到了同樣的下場…..

這些都是“城市之光”所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惡人得到懲治本是其罪有應得和大快人心之事,只是那些作惡者所受到的懲罰都過於沉重,令壞人膽戰心驚的同時,也讓好人不寒而慄,同時更讓“城市之光”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可悲可嘆。

05

在中國人幾千年的信仰理念中,無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還是佛教、道教的教義,又或者是神靈、鬼怪的故事及傳說等,都不外乎是勸人向善,教人們要摒除惡念,去做一個好人。

名人訓誡也好,寓言傳說也罷,都蘊含著教化世人向善的真理。如果你願意,生而為人,必將經歷“由靈生信、信而踐行、行後覺錯,錯而改過、進而明白事理、約束言行,有所為有所不為、積功累德”的過程。

綜合以上,面對物慾橫流的誘惑與人性陰暗面的考驗,要無愧於天地良心,無悔於此生此身,無非是從“不縱容小惡,不做小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