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後起義不斷,對此康熙帝想了一個辦法,世人對其稱讚不已

明朝滅亡後起義不斷,對此康熙帝想了一個辦法,世人對其稱讚不已

明朝滅亡後起義不斷,對此康熙帝想了一個辦法,世人對其稱讚不已


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有了歷史上許多王朝血淋淋的教訓,到了清王朝的時候,皇室成員便不再一味以享樂為主。相反,他們學會了所謂的"節儉",也學會了在某種程度上為自己王朝的延續考慮。帝王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這個職業可以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但是也肩抗無盡的社稷重擔。客觀地說,對於皇帝的本職工作來說,康熙乾的還是很出色的。

眾所周知,滿清王朝由少數民族建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大多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政權遭到本土民族的強烈抵制。清朝建立伊始,同樣遭遇了這樣的尷尬,清軍入關之後,民眾對其抵制情緒一度十分激烈。在這種尖銳的社會矛盾下,人心向背。各種組織打出反清復明的口號。這種混亂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康熙皇帝統治中期,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明朝滅亡後起義不斷,對此康熙帝想了一個辦法,世人對其稱讚不已

那麼,康熙皇帝是通過何種方式解決這一矛盾的呢?

康熙基本上是在和平環境下長大的,與從白山黑水走來的祖先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規而系統的漢文化教育,有深厚的漢學修養。廢除了清初的野蠻統治方式,消除隱患,鞏固入關成果,開疆拓土面積清朝第一。相傳,康熙帝平定三藩之後,漸漸的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單單靠武力鎮壓是做不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只有教化民眾,才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他廣納賢才,推行攻心為上的政治策略。

他私底下授意負責內宮採買的官員,列出皇宮中每年的詳細的花費清單,並在王公大臣間傳閱。這種無意識的和明朝的腐敗統治進行對比,從而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

列出自己的消費清單之後還不算完,他又命人將曾經明朝統治時期建造的各種亭臺樓閣,以及宮殿廟宇等名字及其耗銀幾何,宮殿中配備的宮女、僕婦人數,以及每個宮人每年的工資水平。他將這兩份花費細目表都發到了王公大臣的手中,讓其一一進行比對。

大臣們看過之後,紛紛被明王朝每年數目巨大的宮廷開支嚇了一跳。二者相比,可是整整少了十幾倍。

通過這些直觀數據的對比,大臣們紛紛認識到了前朝到底有多腐敗。一時之間,朝臣們對前朝的驕奢淫逸深惡痛絕,對政治清明的清王朝讚不絕口。康熙帝的這一舉措,無疑是十分成功的,他不但成功瓦解了人們對前朝所剩不多的懷念之情,還一下子將清王朝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提升了好幾個高度。

明朝滅亡後起義不斷,對此康熙帝想了一個辦法,世人對其稱讚不已

他還廢除了順治的開海,停止了四百年圈地,還地於民,廢匠籍,親自培育雜交水稻,賜江南數學家同進士岀身改變了數學家地位,歷制改為西制,創造了中國沿海炮臺防線,制火炮幾十種,大規模推廣了人痘,首次供奉歷代大一統皇帝。

明朝滅亡後起義不斷,對此康熙帝想了一個辦法,世人對其稱讚不已

公元1683年7月16日,施琅掛帥攻佔臺灣,在澎湖海戰中一舉擊敗鄭軍。據史料記載,此戰鄭軍陣亡一萬兩千多人,明鄭集團失去了最後的抵抗力量。隨著施琅登陸臺灣,年幼的鄭克爽向清廷投降,大清平定了最後一個打著明朝旗號的組裝割據勢力。自此,康熙完成了古典中國意義上的一統天下,這是他的祖先們都沒有做到過的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