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是我上初中時就很喜歡的一篇文言文,文中描述的那個落英繽紛,安靜祥和,其樂融融的地方成了千百年來人們心中嚮往不已的理想世界。我記得那時我還按照老師的要求,將它改寫成了一篇現代文,還被當成了範文。年少時的認知,流淌出來的文字也僅僅停留在對桃花源這樣一個夢幻世界的真情描述上。
近來,重讀《桃花源記》,已是閱過世事滄桑,看淡人情世故的年紀,讀著讀著,我讀出了些許與少年時頗為不同的感覺,從中看到了人性的黯淡與光芒,看到了生活的追尋與希望。
《桃花源記》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寫於亂世之中的作品,當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不願參與政權之爭,鄙視黑暗統治,心中嚮往著一片樂土,心之所向下,寫出了這篇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夢幻色彩濃厚的小說。
小說以主人公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古詩中,漁夫往往是一種超然物外,清高孤寂的形象,如柳宗元《江雪》詩中那位“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漁人,而陶淵明小說中的漁人與之截然不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這段文字,我讀出了一份“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感。
漁人划著船沿著溪邊走,走著走著,竟然忘路之遠近,這份景色令他陶醉其中而不自覺。
讀到這裡,我不由共鳴不已,人生中那些不知不覺走進的風景都是一份最美的邂逅。無意中發現的風景少了很多刻意,很多人為虛飾的成分而更加引人入勝。恰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溫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透徹。想來此時的漁人,也是心境單純,只愛美景的吧!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漁人離開了船這一生存的工具後,卻探尋到了另外一個美好的世界。而通往這個世界的進口最初是很狹窄的,他沒有因此放棄而是執著前行,由此眼前豁然開朗。
我看到這段文字時,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經歷。作為一名經濟專業的工作者,當我開始寫第一本小說時,前路一片迷惘,我在懵懵懂懂中完成了小說的創作,並得到了美女編輯的賞識得以出版。
而當因健康原因離開職場,品嚐百般滋味時,我又走上了一條嶄新的路,我覺得我可以把我的寫作經驗介紹給更多的人,於是,喜歡讀書,相信語文可以陶冶生活的我做起了培訓,我覺得這是一份符合我真誠坦蕩心性的工作。
讀書人總願意把自己的心情放進文中,用書中給予的力量賦予自己在蠅營狗苟的現實中披荊斬棘的勇氣。
人生會面臨諸多無奈的時刻,唯有心存美好,一路向前,總有云開日出時候。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桃花源民風淳樸,對貿然闖進的漁人,人們不僅沒有嚴陣以待,反而熱情好客,毫無任何虛偽客套的寒暄。
這樣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不是久違了?!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種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當漁人講到外面戰亂,朝代更迭時,桃花源中人不是幸災樂禍而是一番感嘆惋惜之情,他們內心深處的善良令人感動,他們待人接物的簡單令人嚮往。
有的現代人,交往起來令人心累。他們總是以利益出發,蠅頭小利也計較。你對人太好的時候,對方會覺得你有所圖,你敬而遠之,對方又會覺得你過於獨立。
其實,人際交往,快樂就是原則,若幫助了人,你記得我的好也罷,不記得我的好也罷,都無所謂。何必彼此增加負擔呢!
桃花源中人不希望漁人將他們的情況說給外人聽,原因文中並無闡述,也許是天性低調,也許是習慣了安寧,也許是真的不願意走進一片嘈雜......
就如現代人心中,偶爾,你是不是特別嚮往一份不被打擾的尊重。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文中寫到這裡,漁人的形象似乎由模糊轉為清晰,但也由清晰轉為了令人愕然。他沒有信守承諾,而是充滿了心機地處處做記號並一到城裡就稟告太守。
至此,小說也並沒有說明漁人這麼做的原因。或許他覺得那樣的風景就該共享,或許他也想擁有那一片淨土,或許他覺得桃花源人的生活太封閉了,應該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但不管他動機如何,他丟掉了可貴的誠信。
也正因此,漁人沿著他所作的記號尋找夢境時,迷路了,他迷的不僅僅是腳下的路,更是他心中的路。
人性坦坦蕩蕩,毫無所求時,他就會看到最純粹的風景;而一旦心懷叵測,用盡心機,所有的一切美感就會蕩然無存。
那麼,桃花源就是找不到了嗎?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南陽劉子驥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桃花源記》以一個真實的背景寫了一個虛構的故事,虛虛實實中,更讓我們感受到了陶淵明出神入化的寫作才能。
高尚的人嚮往不已的地方,那一定是一個美好的家園。
也許有人說,在現代社會,經濟繁榮時代,桃花源那種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並不值得欣賞。其實,桃花源也從來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我們不妨把它看做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無論紅塵如何喧囂,都可以固守住心中美好寧靜的心田。
如果我們不能擁有達則兼濟天下的環境與機遇,至少,我們可以獨善其身,令美好的精神家園芬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