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戶孤寡老人“家”的情懷


先講一個真實的事兒:2020年春節前幾天老爸老媽去農村信用社存錢,再想著趕個集買買年貨。走出信用社後向左拐東邊就是集市,這時從右邊走來一位七八十歲穿著單薄略顯邋遢,面容乾瘦,神情焦急又無助的老人。先出來的是我媽媽,媽媽一向善良心腸又軟。老人家手裡拿著一個本子,衝著我媽媽就過來了,“給幫幫忙吧,給打個電話,讓人把我接回家過年吧”。我爸緊跟著出來把媽媽往邊上一拉。老人急著又往前走了幾步,作勢就要彎腰作揖嘴裡嘮叨著“求求你們了,給幫幫忙吧,我找了好幾個人都不給幫忙,要不我給你們磕頭吧”。面對這樣一位臉色憔悴又無助的老人,爸媽有了惻隱之心,誰還沒個難處,都是老百姓能幫就幫吧。媽媽過來手指著西邊問道“這是遇到什麼難處了,是不是從那邊養老院過來的”。原來老人家是農村孤寡五保戶,年齡大了被送到了鄉鎮養老院,吃住政府管,可過年了老人念家了,說什麼也得想聯繫自己村的人把他接回去過年。為此在這見人就求著幫他打電話。手裡拿著厚厚的一沓的電話號碼。媽媽拿出手機幫著打電話,先打他自家一個侄子的電話沒打通,又打了一侄子的接通就說沒在家掛了。給村裡其他人打過去,不是打不通就是沒空。總之沒人來接他。一大沓的電話也不可能都打完。老人顯得很傷心。媽媽問他家裡有其他人嘛,老人說沒有,家裡就他自己,也沒孩子,來養老院一兩年了。這下我媽媽不敢再打電話。大冬天的家裡沒人照顧,冷屋冷灶的,又上了年紀,可不敢讓他回去的,好歹養老院有吃有住還暖和。勸勸吧。好說歹說勸了老半天老人家才落寂的轉身走了。回家探望爸媽時給我說起這事還是很感慨的。又說起現在村裡的五保戶現狀和老人入住養老院狀況又是感慨萬千。

  • 中國現在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一般老人有家庭子女生活還可以保障,老人有家有子女孫輩的陪伴晚年生活相對不錯。退休的老年人有養老金,老年俱樂部等老年生活保障相對比較充足。但是在農村尤其是出生在三四五十年代,由於中國時代背景的和家庭原因,好多人沒有成家,或家庭破裂,以致現在老了孤苦無依。在2006年1月11日國務院第121次常務會議通過《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 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正常生活,促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依照本條例規定,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村民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 農村五保供養包括:(一)供給糧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二)供給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錢;(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條件的住房;(四)提供疾病治療,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給予照料;(五)妥善辦理喪葬事宜。
  • 農村工作不好做,農村扶貧工作不好做,其實農村低保五保工作也不好做。現在就說農村這些孤寡五保戶吧,吃穿用住國家民政部解決了。可據我所知在一些鄉鎮的養老院裡老人們並不幸福。老人們孤獨一生,好多也是性格有些孤僻,老百姓也不善於表達啊,有些到了老年身體狀況不好,有些是身有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在養老院有些得不到很好的照顧和護理。老人都念舊和懷舊,孤寡一生就更在意親情和家庭溫暖。年輕時或有父母或有兄弟姐妹相伴感覺有家,隨著父母離開,兄弟姐妹成家立戶,或家庭中途破裂,年齡大了家沒了。家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那就是根。所以才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些事。過年了,親朋好友相聚那是攢了一年的溫暖呀。在外過年吃餃子和在家過年吃餃子那不是一個味兒。我奶奶有一個乾兒子,今年七十多了,年輕時在外漂泊,老了也沒地方打工了回到老家。家裡兄弟多他最小,那時生活條件差,生下他時母親年齡大了營養也達不到沒奶吃,我奶奶那時是生下的孩子沒活了。他們家找過來就給奶了孩子,也就認了親。幾年後他父母去世, 家裡給年長的幾個孩子張羅成家,到了他沒了父母,兄長們也各自有了家庭。再接著兄長們卻也是相繼早世。我奶去世也早。沒人給張羅成家。這位大伯就當了兵。大伯人是忠厚老實人,退伍轉業卻幾次被騙婚。人財兩空。之後沒再成家。也就沒了家。老家的房子前幾年村裡他那一族蓋祠堂用了他的宅基地。連個屋也沒了。每次從外回來都來我家坐坐吃飯。後來年紀大了也不知怎麼了不總來了,我媽說他這是“躲己” 不想麻煩別人。可每年的清明節不管他在哪工作都會回來給親人上墳,也會給我奶上墳買好多燒紙和貢品。只為了那幾個月的奶水恩。一年沒落過。大伯現在鄉鎮養老院,當過兵身體也好,就在養老院找了個打雜工作兼顧養老了。村委會新蓋了辦公樓,專門蓋了十幾個單間做成宿舍。供給常年在外老家裡房屋破損不能居住的臨時居住。大伯申請了一間。他很在意,隔三差五就從養老院回來收拾收拾,其實一個人在哪住不是住,年輕時還不是到處跑。其實他就是想有個家,回來給別人怎麼說也是我回家看看。
  • 今年過年趕上新冠狀肺炎疫情,年後復工的人從老家到工作地要開具健康證明和往來證明。我們也是趕在婆婆老家過年沒回城。我公公是村支書,村裡來辦事的婆婆也會給我嘮嘮這家的家長裡短。這天一個八十多的老人來開具證明,公公出去在村裡各個卡口巡視沒在家。我們家輩分大,我老公也只是能叫上他一聲哥哥。這位老大哥就坐在院裡等,讓去屋裡也不去。問了問是給自家大侄子開出村證明。之後婆婆給我講:這位老大哥一直沒成家,是村裡五保戶。有個弟弟成家,弟弟有兩個兒子,後來弟弟患病去世,孩子年幼他自然照顧弟媳一家,幫著幹農活也是一個鍋裡吃飯。兩個侄子都長大然後成家他也是忙前忙後。 慢慢歲數大了弟媳也不讓去家吃飯了,自己吃住。原來說好把二侄子過繼給他,老二不幹,就過繼了大侄子。說是過繼來了,也只是名義上的。還是一個人吃住,還要操心孩子們的事。現在歲數大了也是一身的病,好在政府發放補貼,衣食住醫葬都管。村裡說去養老院吧,一個人上年紀了不方便了。他不去,總說家裡有人管。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誰又會在家照顧他啊。弟媳也老了自然也不好照顧他。可人老了就不想離開家,雖然家裡也就自己一個人。說句不好聽的話,去世了也沒人知道的。有時候人其實也挺固執的。現在來給大侄子開證明,低著頭坐在院裡等著。也許也在證明他還能為孩子做點事吧。也許為了別的。
  • 關於這樣孤寡老人的故事有很多,卻也總是讓人感到心酸。家在什麼時候都是心裡的根。孤寡的老人更是對家有著更執著的追求。他們嚮往的不是自己住的那凌亂的屋子,而是一個歸宿,一份掛念,一種回憶,一生抓不住的溫暖。

五保戶孤寡老人“家”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