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學習苦,高考難,自古就不易

高考,從來都是社會熱點。


從古至今,概莫能外。

疫情期間,舉國禁足。高考延期一月,全民譁然。


大明王朝的高考,不叫高考,叫科舉。

科舉制度,自隋唐興起,在明朝發揚光大。

它的主要作用是為國家挑選人才。


當時的考試,分為三級。


第一級是院試。相當於現在的小升初。

考試者統稱為童生。童生不都是小孩兒,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有的。

考試範圍為州縣。

在這個考試中,中等到高等的考生,可以得到一個稱號:“秀才”。


是不是很熟悉?


經過這一輪考試,你已經是一名秀才了。基本上就是一個合格的小學畢業生。從此擺脫平民身份,算上個知識分子。你可以免除徭役,見到縣長大人可以不下跪。


但並不是官,且還差得遠。


官途漫漫,你要繼續奮鬥。


繼續奮鬥是有條件的,你必須升上初中。


秀才只是說明你是一個合格的小學畢業生。當然還有一半的學生沒能拿到畢業證。


如果想上初中,你要考到一二等(考生共分六檔)。錄取率大概是1/3。這樣才能有資格去參加下一級考試。這叫錄科。


第二級是鄉試。相當於現在的中考。


不要誤會。鄉試不是鄉里的考試,而是省級統考。也不是你想考就能考,三年才有一次。由省考試院統一出題。


想想現在,每年都有機會考,是不是很幸運?


這一級考試中,過關的人,叫舉人。


舉人是有資格做官的。只是有資格,不能包你一定當官。


怎樣才能當上官呢?很簡單,當官的人死了,空出崗了,你就有機會了。


舉人算是一個合格的初中畢業生。這個初中畢業,不是現在花季、雨季的年齡。很有可能已經四五十歲,人生70古來稀了。


你是不是想到了范進中舉?


鄉試中,第一名叫解元。這就是三元中的第一元。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中考狀元。


我家附近的一所學校。前幾年曾出過一名中考狀元。那段時間,學校門口擺放著和狀元真人一樣身高的照片,圍牆上懸掛著大紅橫幅,到處都渲染著熱烈的、濃郁的喜慶氣氛,就連學校門口接送孩子的家長,都個個精神煥發,喜笑顏開。好像那個狀元就是自己家的神獸。


真是普天同慶啊!


中了舉人的你,為了順利當上官,選擇繼續向前衝。


第三級,會試


這才是人生的真正考驗——高考。魚躍龍門。考上了,你就是《安家》裡的那個985,魚化龍。


這個考試,只有獲得舉人資格的人,才能參加。也就是說,你的競爭對手,將是全國範圍內,其他各省的精英們。


不過,不用著急。如果你有幸在“我輩躬身入局,爾等蓄勢待發”的衡中就讀,勝算的把握還是很大的。


朝廷將從你們這些魚們中間,挑選300人,點化成龍。這三百人,還不是進士,只能叫貢生。


要想當進士,還要再過一關。


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這裡的會元,就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應該有點像考研(考公務員)時的面試。


此時,你的主考大人是皇帝。


皇帝提問,考生回答。


通常情況下,皇帝都是高高在上,正襟危坐的。也不排除他坐累了,想活動一下筋骨,揹著雙手慢悠悠踱到你的身邊的情況。


此時的你,即使兩股戰戰,汗不敢出,也是萬萬不可,也不能抬頭的。只能戰戰兢兢回答完問題,然後拱手彎腰向後退出考場,等待自己的命運。


殿試中,皇帝、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分出檔次。


共有三甲。


一甲。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狀元就是三甲中的第三元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醉了,凌亂了,忘乎所以了,不知天高地厚了


你終於可以當官兒了。


此時的你,官職並不高。


孤燈獨坐,寒窯苦讀,經歷昨日重重千辛萬苦,歷經一場接一場的奮力搏殺,想嚮明天買一些歡樂、美滿和幸福的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個八品的縣丞。


這官職,真不如《鬥地主》來得痛快。


不管怎麼說,總算當上官兒了。就像《七品芝麻官》裡的小唐成:有本縣,我笑哈哈......


儘管走馬上任,為民做主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