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杜甫詩云“徐榻不知倦,潁川何以酬”。白居易詩曰“綺羅二八圍賓榻,組練三千夾將壇”。榻的歷史源遠流長自不必言說。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十八學士圖(棋)》軸,園苑綠蕉丹榴,以奇古石筍點綴,前有棕櫚、菖蒲、含羞草栽以佳器,置諸於庭中。士人圍坐於剔犀漆榻及瓷墩上,二人對奕,二人旁觀,表情凝神專注。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位於圖軸中心的剔犀漆榻,周身施雲紋。壼門牙條與腿足間,捲雲透空相抵。腿足三彎而歧曲,至底翻卷,落於託泥。明代文人,選擇此榻於庭院中雅集,足見其造型深得士子之心。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洛陽白馬寺十八羅漢夾紵造像,來自宮廷佛堂,其製作年代當在明洪熙至萬曆年間。這些作品如此優秀並彌足珍貴,其複雜精深的製作工藝,以及逼真寫實的藝術風格,無疑令其足登大雅之堂。長方體形的坐床正面、兩側以瀝粉堆線,勾勒出座面邊抹、束腰、腿足形狀,顯然是傢俱形態的表現。

毫無疑問,以造像寫實逼真的創作形式,作者同樣意圖表現羅漢坐床的真實原貌。但為了突出羅漢本身,同時降低製作的成本,製作者弱化了坐床的形態,僅在長方形結體上勾勒出傢俱形態。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其腿足三彎之態勢,與十八學士之榻幾無二致。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弘治戊午金臺岳氏本《西廂記》中,廳堂、臥房、書齋,榻的身影無處不在。其中就有不少三彎腿榻。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上至宮苑世家,下至民間百姓,這樣的榻頻繁出現,足見有明一朝,三彎腿榻甚為流行。

除了繪畫,現實中此類三彎腿傢俱,也有實物存世。

山西朔州崇福寺,始建於唐,現存金代建築三座,明代建築五座。寺內建有藏經樓,後毀於戰火。明代洪武年間重建後,樓內置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閣。千佛已然不存,但名稱沿用至今。閣內正面一尊彌勒佛像為明代銅鑄,高約1米。佛像後的木製三簷佛樓,高約 4.5米,結構精巧,據傳是重建時仿唐藏經樓式樣而作。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佛樓斗拱間飾有貼金龍紋及鳳紋,為典型的明早期形態。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佛樓底座約1.5米見方,用料厚實,邊抹厚達十餘公分,腿足以整木挖就。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腿足造型蒼古,蔸轉崎嶇而堅實。上部膨出有力,內側歧出壯碩的花牙,與肩部隱起的花葉呼應。葉尖延腿足漸漸內收,至底外翻,順勢鏤雕飽滿肥碩的卷葉,一氣呵成。

足下鎪扁方形足承,落於底部託泥。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腿足裝飾簡潔,風格統一。尤其披肩花葉裝飾,是明早期實物的例證。業界前輩學者曾經表述:“……肩部隱起花紋,部位與圖樣都想金屬飾件,這是採用薄浮雕來模仿銅、鐵裹葉的造法。”金屬飾件在傢俱上的出現,最早是櫃體、交椅等功能件,而應用於腿足肩部上,則相對較晚。此實證的出現,證明此紋飾是早期桌几類披肩花葉的的延續,在明早期即已出現。由此說明前輩學者的這一觀點有待商榷。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無論是畫中傢俱,還是存世實物,都說明這一造型的傢俱,是明代主流之一。

本場拍品的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無疑是這樣的主流造型代表作品。無論從形態或神韻上,都不難看出兩者一脈相承。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黃花梨榻邊抹寬厚堅實,有意鎪挖的上部淺槽,與面下束腰形成雙束腰的假象,層次遞進,猶如建築上的疊澀。束腰為整條木板裝嵌於腿足上截露明的短柱間,而非常見的分段裝嵌。其間加設的立柱,主要起裝飾作用,類似矮老。

壼門牙板與腿足齊頭碰,互相雕出卷葉相抵成如意形,鏤雕並不透空,使之不易損傷。牙板上沿剷出一線,與腿足的葉脈相連,使得榻面下部內外線腳完整封閉,匠心凸顯。這一裝飾手法,前所未見,是為孤例。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邊抹一角平坦處,有部分清晰文字款識“延津x”。具體內容未能查實,有待繼續考證,估計是榻的某代主人,與乾隆皇帝有著相同的雅好。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榻身各部構件用料茁實,不僅邊抹、腿足以大料造就,束腰、托腮、牙板亦是寬厚異常。牙板穿銷固定、踩珠與腿足一木整挖、角花不透空等等工藝細節,也是該榻能夠長久保存完整的要素。細查此榻,雖見少數修理,卻未發現任何改制痕跡。

傳世黃花梨榻不足百例,以直足馬蹄為數最多,三彎腿榻包括故宮在內僅見有14例。而具備厚邊抹、高束腰、卷珠翻葉踩球等鮮明特徵者,僅此一見。

移榻對月眠——晚明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榻

唐代詩人李洞詩曰:

他日願君容一榻

煎茶掃地學忘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