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日常》:用文學照亮生活

近日,由優酷視頻、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一檔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藉由影像的方式,打通了與文字媒介的溝壑,以一位朋友拜訪知名作家的形式,展現了當代作家精神風貌,加深了觀眾對文學的認識。

圖片

人文紀錄片是紀錄片類型之一,主要關注的是人的生存狀態和人類文化。《文學的日常》秉持著人性化的視角和人文關懷的理念,以現實為出發點,聚焦作家的日常生活場景,帶領觀眾走進馬原虛實交織的姑娘寨、馬家輝所思所念的灣仔、麥家一直想要逃離的故鄉富陽等地,探尋作家與作品之間的碰撞與奇妙際遇。而通過作家與朋友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的方式,讓節目內容更加客觀真實,讓氣氛更為舒緩和放鬆,作家內心的真情實感也在這樣的氛圍下展現的淋漓盡致,為觀眾呈現出一個兼具煙火氣和超然物外的真實立體的作家形象。

圖片

馬原和朋友吳嘯海前往尋訪小說《姑娘寨》原型之地的過程中,讓觀眾看到了詩意地棲居在雲南西雙版納的馬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如何模仿“神的職業”,用想象力書寫普通的事物;“印在書上面的知識和我們每天生活的體驗,其實是互相碰撞”,作家馬家輝帶領好友焦元溥走訪香港的幾個地點,讓人們感受到,馬家輝的作品《龍頭鳳尾》其實是在香港的獨特文化和其成長環境的共同浸潤下而獲得啟發的;麥家的故鄉,是裝著他成長時光的地理空間,《人生海海》的寫作,源自麥家的童年記憶……每一部極具個人風格文學作品的成功,都離不開深深烙印在作家身上的文化記憶,以及作家所具備的常人難以企及的思考和洞察力。此外,節目邀請了來自海峽兩岸三地的作家及其朋友共十位嘉賓,讓兩岸三地同祖同根同源的文化在文學的交流中互促共進。

圖片

《文學的日常》還通過作家和朋友的對話,展現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包括對生死觀、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當下熱點話題的看法,體現了紀錄片深刻的時代觀照,給予了觀眾更為深層的思考與體悟。“既然得了不治之症,那就不治了,人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劫難,但結局得好。”“ 和氣的日常生活是人生最大的美好。”馬原對生命的看法、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下一代價值標尺的擔憂,讓人印象深刻;馬家輝雖然感嘆當下價值觀在於利益尺度,但也樂觀的說,“人一定會碰到爛牌,可是把爛牌打好,把你手上能做的事做到最好,那就是生命裡你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引人深思。編劇史航說:“其實一個人寫的書,也是他躲藏的地方。”寫作和文學之於麥家、阿來,是治癒他們曾經在故鄉所受傷痛的良方,與世界、與親人、與自己和解的協助之物,讓人們感受到文學對人們精神的輔助作用。第一期節目播出後,網友們紛紛留言,“文學就是平淡生活裡的光!”“像畫一樣”“好羨慕這樣的生活”,也引發了網友關於“不治之症要不要治”話題的探討,並點贊優酷不斷推出優質的文藝節目,表示“期待更多文學的內容”。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具備很強大眾性的通俗文學的生產力得到極大的釋放,不斷擠壓著嚴肅文學的生存空間。但是人們精神層面的滋養離不開講求藝術性、知識性、教育性的嚴肅文學。《文學的日常》透過作家和朋友的訪談,透露出作家對人們過度看重文學的娛樂和消遣功能的擔憂和對嚴肅文學的呼喚。正如作家阿來所說,“我們這文化,對市場理解有偏差。人需要娛樂,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就陷到娛樂裡頭,就不可自拔。有時候你娛樂到一定程度,你也覺得它會有一個巨大的空虛。”如何引導讀者平衡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的閱讀,從文學中獲得心靈的盪滌、生命的感悟,讓人們逐漸從作家小白所描述的“我們在城市裡呆慣了以後,所有的五官都是萎縮的”的現狀中得以改變,值得文學市場和文學創作者們深思。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通過展現文學名家的日常生活,不僅帶領觀眾走進他們的“理想國”,也透過節目,問診時代,用文學照亮了生活,讓人們的心靈也受到薰陶,反芻生活。同時,也讓人們愈發珍視文學的作用和力量。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牛夢笛 通訊員遊歡)

來源:光明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