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美 佛 龕 . . . . .

精 美 佛 龕 . . . . .


人們敬佛,將佛龕供於高堂之上,在生活中幻化出一場美的修行。

漢揚雄著《方言》稱:“龕,受也。”即容納、盛受之意。龕,原指掘鑿巖崖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據《觀佛三昧海經》卷四記載:“之須彌山有龕室無量,其中有無數化佛。”


精 美 佛 龕 . . . . .

龍泉青瓷神龕


精 美 佛 龕 . . . . .

宗喀巴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創立者、佛教理論家


佛龕有大有小。大者出現於諸多佛教遺蹟中,早期人們鑿崖為空,以安佛像。如印度之阿旃塔、愛羅拉,我國雲岡、龍門等石窟,四壁皆穿鑿眾佛菩薩之龕室。《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記載:“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


精 美 佛 龕 . . . . .

唐 石雕佛龕

小者多為木製,仿造廡殿、樓閣等建築樣式。龕上設飄簷,下承須彌座式臺基,前有回廓,後置佛室,當屬等級較高的宮殿形制。


精 美 佛 龕 . . . . .

清 乾隆 御製填琺琅佛龕奉釋迦像


精 美 佛 龕 . . . . .

清乾隆 銅鎏金文殊菩薩像連銀鏨八寶蓮紋龕


小型的佛龕多放置於桌案之上,故又稱為“案頭佛龕”。當權者和文人,無疑是案頭佛龕流行的最大由來。現存的案頭佛龕中,最常見的分別出自於:南北朝、元朝和清朝三個時期。這些時期,當權階級無疑都對佛教推崇備至,從皇室到大臣,從官宦到百姓,佛教大行其道,佛龕也作為“日用品”登堂入室,在家居中佔據至關重要的地位。


精 美 佛 龕 . . . . .清 核桃木黑漆描金大佛龕


精 美 佛 龕 . . . . .清乾隆 御製紫檀四角重簷樓閣式佛龕及釋迦像


如果說權利將佛龕推廣到了千家萬戶,那麼文人就是將佛龕發展到極致精美的“功臣”。文人向來喜歡小而精緻的東西,譬如香爐、茶盞無不如此,佛龕也不例外。將佛龕請上案頭,不但能在家中供奉,還能裝飾家居生活,一舉兩得。


精 美 佛 龕 . . . . .

紅木佛龕


精 美 佛 龕 . . . . .明宣德藏銀彩繪佛龕


案頭佛龕有兩種美,一種是繁複華麗的貴氣之美;另一種是簡約大方的禪性之美。清朝的佛龕承襲其富貴的審美標準,在生活上都極盡奢華之能事,大量的玉石、寶石、珊瑚等珍寶鑲嵌於佛龕之上。此時的佛龕,常見通體裝飾,沒有空白,達到空前的富麗和輝煌。但是,過份追求裝飾往往使人感到透不過氣來,有時忽視使用功能,不免有爭奇鬥富之嫌。


精 美 佛 龕 . . . . .

清乾隆 白檀雕獸面福壽佛龕及銅鎏金藥師佛


精 美 佛 龕 . . . . .清乾隆 銅胎掐絲琺琅佛龕


到了近代,案頭佛龕的審美更注重意境的表現。除了精工細作而外,同時不加漆飾,不作大面積裝飾,充分發揮、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調、紋理的特長,形成為自己特有的審美趣味,形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如此美好的一件佛龕,誰不願意用它供奉神佛,在生活中幻化出一場美的修行呢?


圖片文章來源丨最美文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精 美 佛 龕 .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