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為什麼要吃餃子?你一直有去吃餃子嘛

立冬,二十四節氣之一。立冬,地球位於赤緯-16°19'。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我們所處的日照時間越來越短,接受的熱量越來越少。但是因為還儲存著一定的熱量,所以溫度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變冷。 但是氣溫會慢慢變低。 日照的時間短了,隨著消耗的熱量漸漸消耗殆盡。氣溫開始進入了冬天的溫度。

立冬為什麼要吃餃子?你一直有去吃餃子嘛

關於立冬的來源,一開始出現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典籍中,書中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意思就是說冬天的伊始,農作物已全部收成並儲藏起來,不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也代表著作物的終結和動物的冬眠。

立冬也代表著草木已經凋零,萬物已經進入冬眠狀態,進入冬眠,等待著春天的降臨。

在古時,人們將立冬分為三候,以此表示冬天正式來臨。

立冬為什麼要吃餃子?你一直有去吃餃子嘛

一候水始冰:表示節氣期間水已經開始結冰。

二候地始凍:表示節氣期間土地開始凍結。

三候雉人大水為蜃:這裡的雉一般指像野雞一類的大鳥,裡面的蜃則指大蛤,表示節氣一到,像野雞的大鳥就很少看到了,不過這時在海邊卻能經常看到大蛤,所以人們都認為是雉入水後變成大蛤了。

立冬吃餃子是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立冬為什麼要吃餃子?你一直有去吃餃子嘛

不過也有一些典故:

據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在那時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一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於是張仲景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

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麵餃”。

不管來歷如何。這個節日現在已經是成為了傳統。不過好多在外的可能對於這些節日的習俗都已經忘記了。 但是不管怎樣。還是希望回家能整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

立冬為什麼要吃餃子?你一直有去吃餃子嘛

​ 就當是立冬給自己冬天一個好的開始不是嘛。

那對於立冬,你還有什麼想知道的。 或者一些其他的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