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宜喝粥”,與愛不愛國無關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張文宏教授“小孩不宜喝粥”論,此前引廣泛熱議。但,語言是有上下語境的,故意截取片段,譁眾取寵,甚至斷章取義,加以誤導,就太下作了。

比如,張醫生是說抗疫飲食結構和營養均衡問題。平心而論,在舉國乃至全球戰疫特殊時期,在境外輸入壓力驟增、本土病例復發的緊要關頭,作為全國標誌性的抗疫先鋒官,張文宏顯然沒精力管你早飯吃啥的。“不喝粥”論調,只是對孩子復課期早餐營養搭配科學性的強調。如說真有“食療”或“養生”,作為相關領域的頂級專家,張醫生的說法顯然比某些保健養生大師的說法靠譜。

張醫生不是推銷三明治、兜售牛奶雞蛋,你喝粥還是喝奶、吃雞蛋還是咽鹹菜,並不重要。作為醫療專家,宣講抗疫小常識,從膳食營養層面進行知識普及,讓全民少走彎路,身體力行,各盡其能,早日戰勝疫災,卻是他作為抗疫鬥士之所願。

為何說“孩子不要喝粥”,自是因小孩抵抗力最弱,抗風險能力最低;而為何此時關心孩子早餐,也是因各地要陸續開始恢復教學。學校是封閉場所,是感染風險頗高的領域。所以,此時對孩子餐食結構和營養問題,才更不能掉以輕心。

針對病毒的抗體產生全要靠蛋白質,重症轉輕症主要一點也是保證營養和蛋白質攝入,張醫生純屬科學層面的抗疫飲食搭配推介,可謂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如此科普,卻被一些人解讀為“崇洋媚外”。難道喝粥就是“愛國”,喝牛奶吃三明治就“不愛國”?

這種“器物愛國主義、排序愛國主義”,又借殼還魂,進化出“飲食愛國主義”,實在滑稽。吃啥只代表個人口味和飲食習慣,而特殊時期餐食搭配,營養至上,甚至無關好惡。哪怕不愛吃,也得逼著自己和孩子多吃能增強免疫和抗體的食物。

張醫生甚至被迫回應了荒謬的“喝粥愛國論”,本就莫名悲哀;而有駁斥“喝粥愛國”的文章,還專門提煉出“不喝粥才是愛國”的標題,同樣讓人難受。

討論問題,就事論事。上綱上線,無謂攀扯,完全不相干的“吃包子饅頭,還是喝豆漿稀飯”都要扯上所謂“愛國”的奇詭思維話術,實在令人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