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如一幅畫卷,如果說孤城是畫卷的主題那麼首句與孤城是啥關係?

王144755999665


這個問題,我給你解釋就明白了。《從軍行》出自唐朝詩人“王昌齡”之手。下面請看整首詩。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青海長雲暗雪山。即;青海湖的上空,浮雲密佈,籠罩著雪山,就不是晶瑩耀眼了,才顯得暗淡無光。

孤城遙望玉門關。所謂孤城,就是玉門關的城池,四面環山,孤零零的一座城。

黃沙百戰穿金甲。即;前線將士們,在塵土飛揚的戰場上,身經百戰。身上的鐵衣都被磨穿了。

不破樓蘭終不還。即;不打垮騷擾邊疆的敵人,絕不返鄉回家。

由此可見,上兩句是以景做鋪墊。即;我站在孤城玉門關的城樓上,遠遠望去,青海湖的上空,浮雲密佈,籠罩著雪山暗淡無光,不那麼晶瑩耀眼了!

後兩句;是作者描述,前線將士們,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身經百戰,身上的鐵衣都被磨穿了。但是將士們,不打垮騷擾邊疆的敵人,絕不回家的決心。

小結

《從軍行》並不是題主理解為一幅卷。孤城玉門關,也不是畫卷的主題。他是詩人,寫詩述景的一種手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玉門關是一座孤城,作者將孤城玉門關的中間,加了遙望兩個字,這樣就顯得不直白了。就有深思探究價值了。倘若作者;我站在孤城玉門關的城樓上,遙望青海湖上空浮雲密佈等等,豈不就成了大白話了嗎?所以;這就是古人寫詩的手法,也是古詩詞,難懂的原因和淵妙之處。

結束語

《從軍行》前兩句的本意?是以述景為鋪墊。我們現代人,理解為一幅畫卷,是誇張和深層的理解了,也莫倘不可。關鍵是,理解古人,寫詩的手法,和用字的淵妙之處。才能正確的讀懂古詩詞。


杜家人


情,只有把這些弄清楚了,對詩中所寫就會迎刃而解了。


















第一,作者的概況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個佳作,在邊塞詩歌中的一篇上品之作。作者把在邊關的荒涼困苦征戰生活,把守關將士內心世界寫得悲壯奮起,表達了將士英勇不屈的氣概。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王昌齡命運多舛,據史料記載,因為他不拘小節,朝廷稱其"謗議"而一再的遭貶,先是貶去嶺南作江寧氶,後又遭貶到了更為偏遠的地方。

王昌齡在唐代的詩人當中,也是赫赫有名的,在寫邊關的詩中,是一個嬌嬌者。特別是在寫絕句上,真是爐火純青獨樹一幟,有著很高的藝術造詣,作品風格清麗,氣宇軒昂,民歌的氣息洋溢詩中,用精煉的文字反映了豐富多彩的生活。後人把其詩歌和李白的作品齊名,統尊稱為了"神品",可見名氣之大。

















第二,我們一起欣賞這首佳作《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瞭解了以上的背景情況,詩就不難理解了。詩中的一二兩句主要還是描寫邊關的景緻,青海湖上雲天漫長,遠處的雪山暗發著光芒,再往遠看就是河西走廊上立著的孤城,這個孤城和西北的邊關玉門關遙遙相望。

祖國的風光這麼秀美廣闊,守關將士更加感到責任重大。

三四句作者的筆鋒一轉,高度的凝鍊了守關將士的生活,抒發了豪言壯語,把守關將士那樣不畏艱難,孤獨而奮發向上的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把誓言表現得十分鏗鏘有力,而不沉湎於很多邊關詩傷感低沉的俗套,所以說王昌齡的邊關詩都是精品,上乘之作。















第三,結束語

通過欣賞佳作,我們不能把孤城和邊關的風景對立起來看,因為那是為後面的抒情作的鋪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封護勝463


《從軍行》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名篇。整首詩為: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當時軍隊駐紮在西部邊塞戍邊衛國時的壯美風景:守邊將軍胸懷國家安危,關外是對唐朝構成威脅的突厥人和吐蕃部落,眼前是青海湖上空被勁風橫掃過的朵朵殘雲,還有那巍峨綿延、灰暗橫亙的祈連山雪山天險。面對這祖國的大好河山,身處孤城的將軍遙望朝廷,不甘寂寞,不懼艱險,直抒胸臆:自己身披鐵甲,在浩瀚金黃的沙漠中與敵人廝殺,獲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雖然敵人兇狠狡猾,戰場環境艱險,自己將不負朝廷重託,不消滅吐蕃和突厥決不還朝!

如果把整首詩當作一幅畫去看,孤城就是整幅邊塞畫卷的主題和中心。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首句“青海長雲暗雪山”是對孤城軍事重要性和決戰決勝艱鉅性的生動洪託:既以秀美的邊陲風光襯托了孤城的孤遠傲立,又以冷酷的殘雲險境映照了將士們的英雄孤膽;既體現了沙場男兒以邊關冷月山河壯美為樂的寬廣胸懷,又揭示了戰士們心繫國家英勇殺敵的雄心壯志,更暗示了孤城在山河在,將士們將與孤城、國土共存亡的無比豪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