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會有更多索系獨佔跨平臺嗎?

在1月份,媒體就爆料索尼將會把《地平線:零點黎明》移植到PC平臺,這個消息在之後被正式確認。日前,零售渠道又傳出消息,《往日不再》,《血源》等索系獨佔可能要推出PC版。零售渠道的此類傳聞不見得最後會成真,但索系獨佔上PC,這在今後造成的影響還是很能引發關注的。決策背後可能有什麼樣的考慮,會給玩家帶來什麼,我們再來簡單地聊聊。

真的會有更多索系獨佔跨平臺嗎?

▲《血源》出PC版會是壞事嗎?

資產再利用

此前就提過的最簡單的考慮,就是既有資產再利用,多賺一筆是一筆。傳統3A遊戲開發規模和成本攀升,不是一個新話題。再加上手遊和運營型遊戲抬頭,已經導致本世代3A遊戲的數量減少。投資3A遊戲的風險顯得越來越大。

在PS4這個世代,還能有高清化PS3世代遊戲,重製PS2世代遊戲的做法。到了PS5世代,有了對PS4的向下兼容,高清化再賣一遍的手段,相信就不是那麼好使了。畢竟,這些出了很多年的PS4遊戲,數字版可能在促銷時就打到了八折九折,實體盤成交價說不定更便宜。高清化後再賣個40刀60刀,相信用戶也知道該怎麼選。能繼承遊戲資產是PS5的優點,不過對於賣家來說,還是要考慮一下新時代到來的時候,怎麼讓過去的投資賺到更多錢的問題。

第一方跨平臺的問題顯得比較敏感。但玩家口頭的褒貶,頂不了商家後臺實際的數字。 是堅持獨佔到底更好?還是玩時間差戰略賺更多用戶的錢更好?還是出新機器限定的更新內容做深挖更好?還是說混合一下,老版本跨平臺,新機器上追加內容出成強化版更好?再不然,學習任天堂的做法,把老機種上的老遊戲當成會員福利放,推廣訂閱更好?既然新機種帶來了新條件,商家做各種嘗試其實是好的,也許應該的,反正市場會決定這些做法能不能持續下去。玩家能有更多選擇不會是壞事。

真的會有更多索系獨佔跨平臺嗎?

▲Remastered不會消失,但恰飯沒那麼容易了。

技術原因

遊戲機的硬件在架構已經靠近PC了,不少玩家都開始認為遊戲跨平臺已經沒什麼難度。而現實中,跨平臺遊戲的具體表現還遠沒有到“硬件不影響軟件體驗”的水平。即便是PC版和多個遊戲機版同期推出的第三方大作,PC版閃退報錯,遊戲機版卡頓,互聯不穩定,種種的問題依然困擾著玩家。軟硬件條件的差別,還是在給具體的開發製造困難。

在PS5這個世代,索尼在硬件和開發環境上繼續走獨特化的道路。和微軟的技術市場策略不太一樣。不過在開發技術上,是不是第一方的工作室,就完全不需要考慮跨平臺運行的問題呢?從技術發展積累的角度來看,這麼做也不太合理。索尼的軟硬件平臺也不是閉門自己造出來的。況且要讓自己平臺成為best place to play,事實上也得考慮對跨平臺遊戲的支持,跨平臺遊戲也是自家的遊戲。從這種角度來說,《地平線》推出PC版,針對PC做優化,推出PC版特有的功能,這些經驗積累相信也是會有幫助的。至於內部怎麼評估怎麼消化,我們可以等遊戲出了,再看後續的反應和報道。

真的會有更多索系獨佔跨平臺嗎?

▲《地平線》PC版支持超寬屏,也有不一樣的體驗。

權利問題

白金取回自己作品的發行權,將《神奇101》搬上PC,PS4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似乎可以說,如果權利上第一方能夠鬆口,第二方開發的獨佔遊戲變成跨平臺,並沒有什麼不可能,更多是意願和談判的問題。所以,像《死亡擱淺》這樣,索系平臺限時獨佔,卻有著強烈索系內容標籤的例子,在之後可能會越來越多。

如果這種第一方第二方合作的模式,能催產出更多的高品質內容,讓索系遊戲的品味和傾向影響得更廣,是不是更有好處呢?拿電影做比較的話,我們知道製片公司,發行公司是有自己的口碑和長項的,這點遠比他們在什麼院線上映,什麼時候出碟更有認知度。電影和遊戲的狀況差別很大。遊戲機硬件會起一個護城河的作用。但長遠看來,內容品牌和風格的影響力應該越來越大。這個觀點和遊戲去硬件化的認識是共同發展的。在新時代的條件中,索尼對於權利的認識,是不是會看從看重硬性獨佔,轉變成索系風格標籤上,這也是有待觀察的。

真的會有更多索系獨佔跨平臺嗎?

▲讓更多玩家知道索系內容是什麼樣是否更重要呢?

最後

軟硬件的環境在不斷變化,而廠商的投資和收益永遠要追求平衡。獨佔更多是表現,不獨佔也並不意味著平臺徹底失去競爭力,廠商失去自己的靈魂。在怎麼看待獨佔跨平臺這個問題上,索系的支持者也不需要忙著批評,且看新玩家和索尼的互動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