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明確“新基建”範圍 水泥行業將“大顯身手”

央廣網北京4月25日消息(記者馮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當下,“新基建”成為廣受社會關注的熱詞,從行業到公司,再到政府層面都在把“新基建”當成是新的發展風口,以5G、特高壓、充電樁和軌道交通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板塊在資本市場上受到追捧。

日前,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明確“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和傳統基礎設施相比,“新基建”究竟新在何處?能給經濟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新基建”進入快車道,哪些領域能搭上東風?

傳統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鐵路、公路、機場、橋樑等。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大量產業開始擁抱科技,加快數字化轉型,孕育了新型基礎設施。本週,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定義,國家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表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國家發改委明確“新基建”範圍 水泥行業將“大顯身手”

國家發改委初步研究認為,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等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其實,官方表述“新基建”概念,源於2018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伍浩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正在加快釋放。伍浩表示:“從信息基礎設施看,取得跨越式發展和進步,高速光纖已覆蓋全國所有城市、鄉鎮以及99%以上的行政村,4G網絡用戶超過12億;從融合基礎設施看,助推轉型升級的作用日益凸顯,智慧城市建設路徑更加清晰,信息技術積極賦能城市精細化管理;從創新基礎設施看,有力支撐了科學技術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已佈局建設55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引領作用。”

疫情期間,在線新經濟順勢崛起,進一步推動了“新基建”的加速佈局。雲消費、雲導購、雲展覽等諸多新業態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以工業互聯網為例,他表示新型基礎設施和傳統基礎設施之間不可分割,主要是為了滿足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補短板的需求。

文說:“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不管是中國企業還是國外企業都在搞智能化、網絡化和數字化改造,通過‘三化’提升產品的質量和商業的效率,背後主要是所謂的工業互聯網的巨大作用。而工業互聯網實際上就是一種新型基礎設施,它是基於信息技術和傳統的生產製造過程的融合,通過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不管是石油、石化這樣的流程製造行業,還是一般電器、藥業這樣的離散製造行業,實際上產品質量、穩定性都有大幅度提升,而且整個效率有大幅度提升,成本也明顯下降。”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趙昌文認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拉動產業發展,為新一輪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

趙昌文表示:“它對產業鏈的拉動,或者是它的外溢效應非常強。因為這個新興產業的發展還屬於起步期,所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可以幫助很多產業、很多業態、很多商業模式來分攤或者降低商業化、市場化成本。它對我們很多產業有非常強的帶動作用。”

此外,趙昌文認為,目前我國新型基礎設施處於短缺狀態,未來需要政府投資和市場投資有機結合。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聯合相關部門,深化研究、強化統籌,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政策環境,加快推動5G網絡部署,促進光纖寬帶網絡的優化升級,同時穩步推進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智能+”升級。

水泥是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的建築材料,在過去的70年時間裡,水泥行業在傳統基建領域為國家建設,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國家富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在經濟轉型升級大背景下,水泥行業將在繼續為傳統基建提供助力的同時,為新基建的推進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多精彩資訊,點擊下方歡迎下載中國水泥網APP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