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認清所有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疫情期間,宅在家中,人能夠安靜下來,認真讀上幾本好看的小說,我覺得這是一件幸事。我們不是刻意去享受閱讀的快樂,而是從書中獲得某種緩解與治癒。當疾病、疫情突然爆發之際,這本小說餘華的《活著》更適合閱讀。我想,讀完這本書,它會使你變得更加冷靜,也會變得更有力量。

為什麼呢?這要回到這本小說所講述的故事說起。簡單來說,這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在巨大的苦難面前,學會如何以隱忍豁達、樂觀堅韌的心態,勇敢直面命運多舛、世事無常的悲大於喜的苦短人生。德國《柏林日報》曾如此坦誠評價說,

”因為它是文學作品,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因為作者這樣富有同情心地敘述令人難以置信的、艱難的歷史,能夠給人以安慰……本書的價值無法用任何評論的詞語來形容,‘偉大’這個詞在這本書面前也顯得渺小。“

餘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認清所有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活著》25週年特別修訂版封面

其實,在我讀完第三遍的時候,也深有同感,《活著》是一本非常難下評論的一部小說。不是你的詞窮,而是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你所有的情感表達可能會因為某種震撼而陷入失語當中。基於對這本書中一個人活著的敬重,我試著去讀懂這個關於方死方生的小人物的故事。

羅蘭羅曼在《米開朗基羅傳》中寫道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這句話送給《活著》故事中的主人翁那個叫福貴的老人,也不為過,在我心裡,福貴是一個無名老英雄。他在過去的四十年間,親身經歷了一家七口父母、兒女、妻子、女婿和外孫因貧困和疾病所橫遭的非正常死亡。這些年來,福貴將他們一個個親自埋送泥土裡,而後一個人愣是活到了八十年代。在回憶親人和往事,他樂觀沒有半點怨恨,好像在講著別人家的故事那般平靜。試想,一個人要經歷多大的痛苦的領悟,才能變得如此超然?

下面我將結合著本小說寫作的背景,從結尾中唯一一句民謠“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條主線來給大家解讀一下《活著》的故事梗概,最後再跟大家探討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本書結尾看似簡單的背後,實則袒露了作者餘華對一個人活著的意義有所參透的真實表達。這種表達,與《紅樓夢》中的結尾白茫茫的雪地,賈寶玉跟隨兩個和尚出家,傳來梵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餘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認清所有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作者餘華,圖片來源於頭條免費圖庫

寫作背景:讀懂餘華90年代創作內心世界的自我轉變才能讀透《活著》

在解讀《活著》之前,為了讓大家更好地讀懂它,我先梳理一下作者餘華的寫作背景,以及創作靈感的來源。作為讀者,我們只有更近距離地瞭解更多關於作者創作背後的故事,才能更好地讀透一本書。

這部小說創作於90年代初,是餘華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從先鋒文學轉型之後的第一部溫情思考的長篇小說。為什麼這樣說呢?在我查閱了很多關於《活著》的文章後發現,八十年代,他被貼上了”先鋒文學家“、”冷漠作家“等字眼。其實,在我看來,這本小說沒有這些頑固的標籤。它的問世,是餘華在自我創作生涯上的一個巨大的轉型,這點從他在1993年《活著》的自序中可以找到印證。

序文中,餘華寫道,他曾長期與現實關係緊張,準確地說一直用敵對的態度去看待現實。然而,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餘華開始意識到,作為一位真正的作家,他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面對一切事物,應有一種超然理解,面對善惡應一視同仁,同時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餘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認清所有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圖片來源於頭條免費正版圖庫

他還寫道,“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下,我聽到了一首美國《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在《活著》韓文版自序中,餘華再次解讀”活著“取名的寓意。他說,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正是源於餘華的內心世界,在文學創作上與現實世界之間有了一個更高的自我昇華與生命覺醒,才有了《活著》。之後,中國文壇對餘華八十年代所固有“冷漠無情”之類的標籤,也漸漸淡化了。中國百位評論家和文學編輯毫不吝嗇地稱,這部小說是“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所以,當大家瞭解《活著》這本小說的寫作背景,再去深入讀它,就會理解得更加透徹。

餘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認清所有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故事梗概:”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瞭解《活著》這部小說寫作背景後,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本書的故事梗概。

故事的主人翁叫福貴,出生在一個富裕的農村地主家庭了,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少爺生活。自幼不愛讀書,貧嘴滑舌,長大後,更是不務正業,吃喝嫖賭,結果將整個家底全部輸光,他的父親在為他還完債務後活活被他氣死。面對窮困潦倒的生活,福貴在母親和妻子家珍的理解支持下,有了很大的轉變。他向贏走他所有土地和房屋的地主龍二借了五畝好田,從此過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難農耕生活。

在一家人日子勉強湊合時,母親因為犯病,不捨得花錢治病,家珍看不下去,拿出來兩個銀元讓福貴去城裡找大夫給他娘看病。不巧被國民黨連長劫走,充軍拉大炮去了。經過幾千人死亡的戰場,福貴被解放軍俘獲而得救,他幾經周折,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回到家中,母親病逝,女兒鳳霞因病變成聾啞兒童,這一切突來的遭遇和打擊,讓他的心裡如同針扎。這時正好趕上了解放後土地改革,當上地主耀武揚威的龍二因沒看清形式,最終被槍斃了。在觀看龍二槍斃現場,福貴嚇壞了,”脖子上一陣陣冒冷氣“,越想越險,從戰場撿回一條命,剛到家龍二又成了替死鬼,他對自己說:”這下可要好好活了。“

餘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認清所有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當他把龍二被槍斃的消息告訴妻子家珍後,她也嚇得臉一青一白的,隨後兩個人互相吐露心聲,認為只要一家人以後天天在一起,即使沒有什麼福分,也不在乎了。

可生活並沒有因為他們這樣的卑微的念頭而帶給他們福分。先後兩個十年間,福貴和家珍共同經歷了一雙可愛的兒女因為”生孩子“意外而遭受連續的痛苦和心裡創傷。在有慶13歲那年,他因縣長太太生孩子大失血,被抽乾了全身的血而死。而後一個十年,鳳霞因為自己生孩子難產,失血過多不幸而死。在鳳霞死後不久,家珍隨著一雙兒女走掉了。原本以為悲痛已經到了極點,然而,隨之而來的傷痛變得更為強烈,鳳霞的男人二喜在建築工地,不巧被水泥板子砸死。一家四口,三口死在了同一家醫院的同一間太平間裡。

在描述中,福貴自述,他終於承受不住了。在領回二喜屍體時,他一去到那間醫院小屋,整個人就暈倒在地了。他和二喜一起被抬回家。命運並沒有讓暮年的福貴的痛苦再次消減,最後一次死神連他唯一的親人外孫苦根也沒有放過,這個年僅七歲的孩子,因吃多了煮熟的豆子撐死了。

餘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認清所有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往後的日子,只剩下福貴一人過了。他在垂暮之年,看清了也想通了。他自我安慰地告訴自己,

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了,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連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性命。向我這樣,說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在故事結尾的時候,福貴買了一頭快要死掉的老牛,給它起了名字,也叫”福貴“,兩個老傢伙,每天下田幹活,福貴對著”福貴“拉家常,順帶著給牛說”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家裡所有的人,彷彿從未離開過他一般。

讀到這裡,故事也就接近了尾聲。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這彷彿就是在唱著福貴自己的一生。名字裡雖有父母對一個孩子美好的期盼,”福“、”貴“,但他的後半生,終究與之一字無緣。

整本書在黑夜降臨之前,劇終了。這個看似簡單的結尾,讓我讀完,彷彿讀《紅樓夢》寶玉出家時的情景,白茫茫的雪地,寶玉身披袈裟,頭帶草帽,赤腳跟隨兩個和尚漸行漸遠,梵音想起,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這好似餘華在這篇小說最後的結尾,蘊含對活著的參透,寥寥幾個字,足足概括了福貴坎坷的一生,也引發了讀者無限的想象。

餘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認清所有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中心思想:活著的真正意義在於,認清它所有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命運多舛,人生無常。《活著》所塑造的核心人物形象就是福貴。他一生中所遭逢的打擊和非常人可承受的死亡經歷,刷新了我們對生死的認知。作者餘華為何塑造這樣一個人物給讀者呢?他想借著福貴告訴我們什麼?

正如,餘華在自序中所寫道,無論福貴和他的家人經歷什麼苦難,為了活著,為了一家人在一起,他們學會了忍受,學會了寬容。最後,年老的福貴,在回顧他的”悲慘“一生時,毫無半點隱晦,半點遮掩,將一生的苦難全盤說出,向讀者真實展現了他“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生死的樂觀態度。”

書中的福貴,所經歷的六十多年,也像極了整個中國所經歷的風雨苦難史。他們共同經歷了舊社會,經歷了戰爭,經歷了土改,經歷了大饑荒,經歷了文革,經歷了改革……在脈絡清晰的時代大背景,無法改變的時代命運下,福貴更是一個不拉地都攤上了。因此,在我看來,福貴的遭遇,只是成千上萬個普普通通底層小人物經歷的一個縮影。那些過往的年代,人們單純而善良,淳樸而隱忍。當然,不少讀者將這種忍耐,稱之為愚昧與麻木,稱之為逆來順受。然而,這都不是餘華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餘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認清所有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這一中心思想,在後來餘華給上海書友回信中坦陳了。他寫道,很多人在讀《活著》時,眼淚總會不自主流下來。如果你也是這樣的話,”很想對你說謝謝,我正是為像你一樣善良的人寫作。“

信中還寫道,雖然,善良在任何時代都不是會有”走紅“的品質,但它是我們的血與肉。我書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們不斷遭遇苦難、失敗和死亡。但我絕不是在控訴命運的殘暴,相反,我希望你讀到的是生命的韌性、力量、愛情、友誼甚至本能煥發的快樂,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歡笑的東西,它們無視命運的暴戾而獨自存在。

讀完這本書,我承認自己掩書那刻,悲欣交集。福貴之所以能夠一次次活下來,能夠一次次痛心掙扎之後,能夠一次次跨過了心裡的那道生死之檻,歸根到底,是溫暖的親情、善良的愛,使他獲得了重生。四十年來,父親的死,母親的疼,妻子的愛,孩子的乖,最終一次又一次喚醒了身為男人的責任和擔當。他不再軟弱無能,而在苦難的打磨中變成了硬骨頭。因此,就算親人都離他遠去,但他們的愛,始終溫暖著他那顆孤苦伶仃的心,使他有了一次次勇敢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餘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認清所有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因此,福貴在回憶自己的故事時,總是含笑樂觀的,幽默的,就像泰戈爾《飛鳥集》中那句”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讀完這本書之後,這個生動的人物形象,隨之高尚起來,讓人心生敬佩。我想,這就《活著》真正想要傳遞給我們的正面能量。

總結一下

今天跟著大家一起讀了這本書《活著》,我們通過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通讀了故事梗概,最終明白了作者餘華寫《活著》這本書的中心思想。主人翁福貴歷經坎坷而苦難的一生,一家七口先他而非正常死亡的痛苦故事,最後只有他自己和一頭老牛為伴,孤獨終老的命運。

他的故事向我們展現了,《活著》所蘊含的有關生命堅韌不屈的力量,人性中的善良,隱忍,寬容等等這些美好品格,終究讓我們明白,活著的真正意義就是,當我們認清了所有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參考文獻:餘華《活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