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城外三關,自古是邊防戰略要地與兵家必爭之地

外三關,是指明代以今山西境內沿外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雁門塞等,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山西長城外三關,自古是邊防戰略要地與兵家必爭之地

外三關地理位置

2001年,雁門關被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雁門關東臨隆嶺、雁門山,西靠隆山,兩山對峙,形如鬧門,每年大雁往飛其間,故稱雁門。

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此置有雁門郡,唐朝置關,名曰西烴關,也名雁門關。舊址在雁門關西側的雁門山上。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陸亭將關城移在此處,重新築關。

山西長城外三關,自古是邊防戰略要地與兵家必爭之地

雁門關

西門之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地利”。北門未建樓頂,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嵌鑲磚刻對聯一副:“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

關城之北築有營房、東側建置靖邊寺,內有一對石獅、一豎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記述趙國名將李牧率兵屢勝匈奴的豐功偉績。東南方向設有練兵校場。

隋揚帝楊廣曾率兵在此與突厥作戰;唐將薛仁貴曾經在此追趕突厥兵馬捷報頻傳;北宋楊業也曾幾齣雁門大破遼兵,得“楊無敵”稱號。大多故事廣為人知。

山西長城外三關,自古是邊防戰略要地與兵家必爭之地

雁門關地利門~為關城西門

寧武關,在今寧武縣城區。始建於明代中期,為歷史上著名的山西“三關”之一。據史料記載,寧武關於明成化化三年(1467)建成,為萬里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地勢險要。因其地處“三關”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的戰略作用。

《邊防考》上說:“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應雲朔,蓋地利得世。”現存關城舊址範圍分西關和東關兩部分,城牆依山勢而建。據史書記載,明弘治十一年(1498)擴城七里。萬曆三十四年(1606)城門砌磚,周長3567米。城中鼓樓為寧武關代表性建築。周圍烽火臺峙立,氣勢雄偉。

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為東進北京,在“寧武關”與明軍進行了一場爭奪戰,史稱“寧武關之戰”,擊敗鎮守雁門關的三關總兵周遇吉,為奪取北京掃清了障礙。今在寧武恢河東岸,仍有周遇吉之墓,為磚石所築。

山西長城外三關,自古是邊防戰略要地與兵家必爭之地

寧武關

偏頭關城,在今偏關縣城中部偏西關河北岸。據民國四年(1915)《偏關志》記載,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鎮西衝指揮張賢始建。宣德、天順、成化、弘治、嘉靖、隆慶、萬曆間均有修建。萬曆二十六年(1598)又於西關南關築女城、水門各二。沿河築堤,規模初備,始稱“九塞屏藩”。

現在所存的城垣形狀不規則,東西長1100米,東、西、南三道城門均建甕城。城高10米處包磚石。一南門至西門一帶,磚石大部猶存,氣勢雄偉。黃河邊堡牆的具體位置在老牛海至寺溝黃河沿岸。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長城外三關,自古是邊防戰略要地與兵家必爭之地

偏頭關

據民國四年(1915)《偏關志》記載,為明成化二年(1468)總兵王璽建,嘉靖萬曆年間均進行增築。北自老牛灣與外長城相連,南經寺溝渡口退至河曲縣石梯口隘。偏關境內長40公里。此段長城多有黃河懸崖天險屏障,多數地段未築牆體,只在溝口崖頭築寨據守,沿岸多建望臺設防。

數百年來雖有自然及人為破壞,僅存土牆,但氣勢不以當年。土牆平均底寬七米,頂寬五米,殘局五到七米。是山西黃河邊上的重要文化景觀之一。

山西長城外三關,自古是邊防戰略要地與兵家必爭之地

偏頭關明代遺留的古城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