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咬人、打人還推人?“口手敏感期”的孩子,這樣教性格會更好

媽媽在喂1歲半的小點點吃飯,小點點沒吃勺子裡的飯,反而張開嘴在媽媽的手臂上咬了一聲。媽媽的手臂上留下一排牙齒印,媽媽疑惑不解,點點這段時間怎麼總是咬人?

寶寶咬人、打人還推人?“口手敏感期”的孩子,這樣教性格會更好

寶寶愛咬人、打人的原因。

寶寶愛咬人、打人的原因可分為兩個:

第一個原因:無攻擊性的抓咬、拍打。

拍打和抓咬,是1歲半到2歲之間孩子最常見的行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口、手的敏感期”,什麼東西都想抓一抓,什麼東西都想放到嘴裡咬一咬。

口和手是孩子這個階段的社交工具,他們正是通過“抓咬”和”“拍打”的動作,練習使用這些工具。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交流性的行為,並沒有主觀意義上的攻擊性。

寶寶咬人、打人還推人?“口手敏感期”的孩子,這樣教性格會更好

第二個原因:帶攻擊性咬人、打人和推人。

到2歲左右,孩子的行為開始變得有主觀性,孩子的咬人、打人行為也有了主觀意義上的攻擊性。舉個例子:2歲的南南正和幾個小朋友一起玩,一個小朋友把他的玩具拿起來玩了,南南看到了,把玩具搶了回來,還把那個小朋友推倒在地上。

這時,南南行為就帶有主觀意義的攻擊性了。他推人是在發洩情緒,也是在保護自己的玩具。孩子的這種攻擊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需要引導,以免發展成為孩子一種習慣性的處事方式。

寶寶咬人、打人還推人?“口手敏感期”的孩子,這樣教性格會更好

孩子咬人、打人時,父母該如何處理?

孩子咬人打人時,父母可以這樣處理:

1、口手敏感期的寶寶,滿足他的口腔觸感。

茜茜和2歲的樂樂正在一起玩拼圖,樂樂突然抱著茜茜,在她臉上咬了一口。茜茜的臉上留下了一圈紅紅的牙齒印。茜茜痛得哭了起來,樂樂愣愣地望著茜茜,變得不知所措。他並沒有意識到,是自己咬傷了茜茜。

原來樂樂進入了“口腔敏感期”,變得愛咬了,家裡沙發被他咬出了好多個小洞洞。爸爸媽媽從超市買回來一些小餅乾和磨牙棒給樂樂,經過一段時間的咀嚼練習。樂樂很快就渡過了口腔敏感期,不咬人了。

處於口手敏感期的孩子,他們咬人、拍打行為都是無攻擊性的。在寶寶的口頭表達能力形成之後,他們愛抓咬的行為也會自行終止的。

寶寶咬人、打人還推人?“口手敏感期”的孩子,這樣教性格會更好

2、把孩子打人的手,引導為受歡迎的“社交手”。

1歲半的小點點看到經常一起玩的圓圓後很開心,但當圓圓走近後,小點點卻出奇不意地用手在圓圓的臉上重重地拍打了一下。一下子把圓圓打哭了,點點自己卻蒙了。

小點點看到圓圓後是很開心的,他打人的動作,本意是想表達自己的開心。但因為表達方式錯誤,開心變成了拍打。

媽媽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寶寶,表示歡迎的方式是這樣哦。來,我們來擊掌。”然後拉起寶寶的小手,與媽媽的手掌互相拍打在一起。

點點很快就被媽媽逗笑了,顯然他很喜歡這種擊掌方式。下次再見到小夥伴,他可能就會以這種方式迎接他們了。寶寶打人的手,變成受歡迎的“社交手”。

寶寶咬人、打人還推人?“口手敏感期”的孩子,這樣教性格會更好

3、孩子打人了,父母不要還手打孩子。

天天和小夥伴智智一起玩,在搶玩具的時候,天天動手打了智智。媽媽看到,掌摑了天天打人的手,並斥責道:“不能打人。”

天天的小腦袋裡滿是困惑:不能打人?那應該怎麼做?媽媽不也是打我嗎?

所以,在孩子動手打人的時候,父母不要還手打孩子,而是應該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父母可以拉開孩子,並鼓勵孩子說:“對不起。”讓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

然後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是智智先拿到的,應該讓智智先玩。等智智玩好後,就到天天玩。不能因為想玩就搶,更不能動手打人。”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模仿對象,對孩子的影響是無窮的。父母不能一邊教導孩子不許打人,又一邊打孩子。父母正確的示範,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寶寶咬人、打人還推人?“口手敏感期”的孩子,這樣教性格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