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名天才兒童,45年的研究告訴你為什麼他們只成功了一小半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天才童年都是成就非凡的。

他們出生就擁有超越同齡人的智商,似乎成功對他們來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是如果說大多數天才兒童並沒有像我們所想的那樣,成長之後平步青雲,功成名就。而是和普通人一樣的平凡,甚至還有很多天才兒童的發展還不如普通人,這一定會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的。今天要說的主題就是“長達45年對5000名天才兒童成長和發展的研究”。

5000多名天才兒童,45年的研究告訴你為什麼他們只成功了一小半

1970在美國有一個兒童發展的研究機構用了45年時間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儘可能的擴大了調查的項目和研究,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驗證並發現天才兒童也可能成為平凡人的原因,這個研究很有價值,從側面這份研究報告能很直白的告訴你到底是什麼真正影響了這些天才兒童的“正常成長軌跡”。從而讓家長避免同樣的錯誤。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散文中有一個叫傷仲永的人,從小就聰慧過人,但是他的父親並沒有讓他學習他應該學習的知識,而是把傷仲永當成了生財的工具,導致傷仲永長大後成為普通人的故事同樣也是天才兒童變為普通人的故事,到底是什麼影響他們的成長呢?研究發現真正影響他們最大的並不是智商,環境等等的表面因素,而是我們家長比較模糊的一個概念:後天的培養教育。

5000多名天才兒童,45年的研究告訴你為什麼他們只成功了一小半

“後天的培養教育”對於每個孩子來說都非常重要。

不止是天才兒童,孩子越聰明,表現的天賦越高,家長越容易忽視後天的培養教育,或者說家長糊里糊塗給不了合適的後天培養教育,這也是現在很多家長教育焦慮的原因之一,這看起來可能比較麻煩,其實從本質上來解釋很簡單,孩子如果表現出的智商很高,家長自然知道他好像很聰明,但是家長會忽略的問題一般都是他聰明到什麼程度,如何培養才是正確的培養他。這點對於家長來說應該很多都沒有考慮過。大多數的家長會把這個問題推給學校,但是學校是一個培養所有學生的地方,無法培養一些比較特別的孩子。那這個時候這個聰明孩子的後天培養教育基本上就沒有了,或者說沒有真正正對於他擅長領域的後天培養教育,我們的教育體系算是比較完善的,在高中畢業以後就能選擇一些專業領域的大學來深造研究,但這並不適合所有的人,就其中一點來說,你的孩子是從小就要考這個學校嗎?他從小就知道自己長大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嗎?應該大多數都不是,考完選專業和從小我自己要學習哪個專業,這其中的差距說是十萬八千里也真的不為過。

5000多名天才兒童,45年的研究告訴你為什麼他們只成功了一小半

這才是真正的我們今天講的概念後天的培養教育,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清楚的明白我自己以後要幹什麼,我真正有興趣的是什麼比任何教育都更重要,天才都是如此何況普通的孩子。家長們扮演的角色除了提供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更重要的是引導出孩子以後要發展的道路。

舉個例子家長們應該就能明白怎麼去做了。郝迪,一個對文物,歷史很有興趣的兒童,5歲就已經對文物非常有興趣了,七八歲的時候爸爸帶去故宮,他已經能把故宮展品的工藝錯誤,年代錯誤一一指出了。但是他爸爸並不相信,對於家長來說,七八歲的孩子能懂個啥?10歲的時候郝迪的爺爺去世了,郝迪特別傷心他在爺爺的靈堂跪了很久,腿都紫了,他媽媽揉了3個小時才能動,辦完喪事後,他媽媽和郝迪的溝通中發現他的爺爺把每個月治療糖尿病的五六千塊錢都給了郝迪買文物,這個時候郝迪才10歲已經買了40多萬元的文物了,錢的來源基本上就是爺爺治病的錢和自己賺的一點錢,所以他覺得他虧欠他爺爺,如果他爺爺沒有把錢給他可能並不會這麼快去世,現在的他在文物界早已赫赫有名。從這件事情我們大致可以看到,父母對郝迪天賦並沒有那麼認可,但是也沒有反對,不過也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支持,他爺爺給了他很多錢,用來支持的他的興趣愛好,我們試想一下,你的孩子如果七八歲喜歡一些文物,你會怎麼做?大多數的父母絕對會掐斷孩子這個念頭的,特別是影響學習的狀況下,很多父母認為學習才是最重要的,有很多很多孩子的天賦在父母的眼裡都是隻不務正業。這也就是很多天才缺乏後天培養教育的原因:沒有根據自己孩子特殊的情況來後天培養教育他。

5000多名天才兒童,45年的研究告訴你為什麼他們只成功了一小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