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過庭《書譜》中蘊含的書學思想

1 書法藝術創作論

1.1創作條件

對於書法創作的條件,提出了五乖五合的理論。揭示了書法創作中精神狀態和創作情緒、創作環境、工具材料、創作慾望五個方面的問題,而這五個方面又可歸納為書法創作形態——“心”、“物”、“境”三個主要類別,三者雖可分論,但它們又是相互聯繫。心,是精神、情意的顯現。在創作中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是書法創作的主因。物”是書法創作的借緣,指書寫的工具和材料,它是書者精神通過書寫技巧藉以傳達的物質載體。工具與工具之間必須互相配合,筆、墨、紙皆稱手如意,只有這樣,才能“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境——創作環境的作用。“時和氣潤”,是孫過庭所謂“得時”的外部條件, “得時”是書法創作的契機,是外緣。“時和氣潤”是指好的氣候環境。但是,環境條件又是多方面的,不僅包括自然之氣候環境,還包括社會環境,生活環境,人文環境,這些環境都能作用於書家情緒並在書法創作中反映出來,從而成為“一合”或“一乖”。

1.2創作過程中主客觀的統一

在書法創作過程中重視心手合一的問題,主客觀的交融與統一才能使作品暢情達意。儘管創作過程更多反映為心理過程,但也是一個內與外、主體與客體有機結合的過程。主客觀條件相比,主觀條件更具主導作用。古人說:,“藝之至,未始不與精神通。”人們內心情感之生髮、鬱結,可通過書法創作得以宣洩、淨化,從而獲得心意的昇華。要使手能準確地表情達意,表記心靈,創作者必須長期勞作於創作實踐中,只有具備“無間臨池之志”,才可望達到無間心手的境界。

1.3創作的具體方法

對於書法創作的具體方法,孫過庭提出了四法:執、使、轉、用,書體的不同,寫的大小不同,持筆的深淺高低也各異。就其書寫的線條而論,主要是直線和曲線,使,即是筆在載體上做直線運動;轉,則是曲線運動。而用,則是通過俯仰向背的變化,以避免平行線和雷同,使其多姿多彩。如橫的變化則為俯仰,豎的變化則為向背。就作者自己簡單的說明來看,他的四法涉及到了執筆、運筆、結體和章法等內容。

2 書法的發展觀

世間萬物都有發展變化的規律,書藝無不如此。文中說到質樸因時代而變化,書法藝術隨文采和社會由質樸變為華採,不斷地推陳出新則是書法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遍臨各家,會通古今,在兼擅中求其精。只有能“古”,才能趨“今”,只有把握了傳統,才能“背羲、獻而無失違張、鍾而尚工”學習前人是為了出新而過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觀念和審美心理結構也在演變,學書者要求寫出同時代精神同步而得到社會認可的藝術品是必然的,如果一味迷信古人,學某一家書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則和“易雕宮與穴褚,反玉格於樵輪者”的守舊者有什麼不同?!

3 書法的本體論

書法的本質,也就是書法是什麼的問題,是本體論首先要解決的,其次要解決的問題是書法有哪些。

3.1書法的本質特徵

首先從漢字和書法的關係著手對書法到底是什麼進行了解釋。漢字和書法關係密切但功用又各不相同。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書寫藝術。書譜種闡明瞭文字的功用,所謂“書契之作,適以紀言”,是記錄語言,而書法不同,不僅能“妙擬神仙”,還能夠“功宣禮樂”,這就是所謂“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具有抒情和欣賞的功用。書法藝術符合藝術的通則,其能夠抒發性情。當然,在審美效果上客體要達到相應層次,在藝術創作手段上主體也要達到一定的高度,這樣才能夠達到這一層次。書譜是書法史上闡發書法,自覺揭示書法特質的第一篇,這也是為何書譜能夠傳誦古今,在古代書論中脫穎而出成為經典的一個重要原因。

3.2書法藝術的主體——書家

藝術創作的主體,標誌著一門藝術的獨立和成熟。在書譜中孫過庭開門見山的推出了在書是上影響最大的四位書家,分別是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對其優劣,高下進行分析的同時,提出文質,專精,古今,博涉等評判標準,最後的出了“子敬之不及逸少,逸少之比鍾張,則專博斯別,無或疑焉”的結論。 強調書家年齡和書法學習之間的關係,書法和書家修養之間的關係,強調風格和書家性格之間的關係,書家書學態度對作品的影響。甚至書譜還重視社會環境對書家的作用以及書家之間的相互影響。

3.3書法的客體——書體和字體

書譜是最早從各種字體的審美特徵,對學習書法的作用,功用,規律等方面加以分辨的,這就是其開創性所在,是一個非常完整的論述系統。漢字由於從來沒有脫離過實用的軌道,所以根據各種字體的不同功用,孫過庭分析了字體的審美特徵。一方面書譜重視各體之間的相互聯繫,一方面指出它們的特徵和用途,強調辯體。從真慘二體的比較中,這一段話引出了筆法字形上的不同和相同之處,特別是一點畫,使轉,來對應性情,性質的說法,是非常特別的見解。在闡明各體之間的聯繫之後,書譜還休想融會貫通的重要性,認為學書應該:傍通二篆,俯貫八分。相對於專精一體,在孫過庭看來,似乎後世學者的兼善更為重要。要想“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就必須做到“鎔鑄蟲篆,陶均草隸”,學書者通過在用筆訓練的過程中,領會書法藝術和萬物變化和諧,相同之處,感受各種字體的韻致和神妙,對漢字的沒才能有所感悟。

4 書法風格論

書譜對書法風格的論述也不乏精闢之見,孫過庭認為書法的風格無書體,書家的性情等因素都不無關聯。用一句話概括孫過庭對書法審美風格論的宗旨,就是他追求一種綜合而和諧的中庸之美。主張融會貫通各種風格,兼取其長。

4.1“達”與“速的統一

《書譜》中講“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效遲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返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於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夫心閒手敏,難以兼通者焉”這段話中講到運筆的速度,快運筆和慢運筆的不同功效以及兩種不同的運筆的對立統一,互相融合產生的效果。“夫勁速者,超逸之機”,快速度會使筆墨變得非常超逸,“機”就是最關鍵的機括,最關鍵的機竅。“勁速者,超逸之機”也就是在行筆的過程之中突然加速會使筆墨變得與眾不同,“超”和“逸”都是高出去的意思,就是在行筆的過程中突然加速度會出現非常精彩的筆墨。我們在書寫的過程中可以去體會,在平緩的運筆中突然加速,筆墨會變得非常強勁有力,而且也會變得非常的奔放,充滿了內在的情感。所謂的迅速並不僅僅是速度快的問題,而是在行筆的過程中通過用筆的速度加快使毛筆和紙的摩擦出現更豐富的多層層面。突然加速時,也不是一個速度,而是變化的速度,宣紙雖然很薄,但是毛筆是柔軟的,由於用力的不同、速度的不同,出現的層面就不同。通過速度的變化而出現的筆下的萬千景象用“超逸之機”四個字來表現,說起來很簡單,其實裡面是有著無窮多的探索空間的。

“遲留者,賞會之致”。我的理解是慢一點就有更多的韻致在筆觸中留下,給大家更多的欣賞點。而“遲留”、“淹留”就是文學中大塊大塊的鋪敘,筆畫慢慢的寫,慢慢的用,所以就有非常豐富的筆墨在裡面,孫過庭說是“賞會之致”,也即若想創造更多的讓人看的東西,那就在慢慢的行筆過程中去塑造。“行臻會美之方”就是講各種各樣的美感就會在快與慢的交融中出現。這句話看起來不難,但他這是在更深的層面上講到用筆,把書法中更高層的對立統一闡述出來了。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慢的時候是為了創造更多具有敘述力量、內涵的筆墨,快的時候就是讓你有出彩的東西。慢的時候好比細膩的敘述,然後突然加入快的節奏,那麼,精彩、高超、想不到的美感就會在這一瞬間的轉換中出現。快速度、慢速度、快中之慢、慢中之快。

4.2“骨力”與“遒麗”的統一

孫過庭主張骨氣與遒麗兩者兼得,就如後人論文主張陽剛、陰柔兼濟一樣,重在兩者的協調與統一。在初唐時已經引起了有思想文化覺悟的文人雅士以漢魏風骨為標準。骨氣指的是剛健有力,遒潤指的是柔媚多姿,二者指的是書法創作中的剛健與妍美,也就是書法藝術中的形與質關係。孫過庭指出書法創作首要的是要剛健有力,然後在此基礎上再在妍美方面加一番功夫。他以蒼勁稀疏的樹幹與鮮豔茂密的枝葉為比喻,以說明骨氣在書法創作中的重要性。這也是與孫過庭的書法表情論是相一致的。孫氏認為書法中情性的揮發,風韻的流露,都離不開骨氣。孫過庭在書法方面體現出來的對風騷的倡導,對骨氣的強調,與陳子昂在詩文藝術上的倡導風骨與興寄的主張是相一致的,它們都顯示出初唐時期文藝美學追求審美表現的發展趨勢。

4.3各書風間的綜合與融會貫通

對於一件書法作品來說,孫過庭主張能有變化也有統一,既綜合各種書等而又不乏前後的一致與連貫。一方面標舉參差錯落之美,要求點畫都能變化;一方面追求終篇協調,首尾相應。在違與和,犯與同,留與遣,遲與疾,燥與潤,濃與枯之間要求折中,達到相互協調的程度,表現了他以中和為尚的審美情趣。因而,他對不同的風格採取兼容幷包的態度,“譬夫絳樹青琴,殊姿共豔;隋珠和璧,異質同妍”,指出了不同風格的融合可以產生出協和統一的美感。孫過庭論學書的三個階段說“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所謂“通會”就是力求能折中各種風格,他盛讚王羲之的書法“合通古今”,指出其博取眾長,兼採各體的特點;他在論述具體書家時也反覆提出要能“兼善”、“兼通”各體,在區別各種書體的藝術特徵時要求“濟成厥美”,可見其欲綜合各種書風而融會貫通的藝術思想。

5 批評論

在《書譜》中孫過庭也提出了自己對書法批評及鑑賞的看法。一段“吾嚐盡思作書,謂為甚合,時稱識者,輒以引示。其中巧麗,曾不留目;或有誤失,翻被嗟賞。既昧所見,尤喻所聞。或以年職自高,輕致陵誚。餘乃假之以緗縹,題之以古目,則賢者改觀,愚夫繼聲,競賞豪末之奇,罕議峰端之失。猶惠侯之好偽;似葉公之懼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蓋有由矣”的文字,孫氏又以自己竭力作書,取力作向當時被認為善於鑑賞或德高望重的賢士請教卻屢受譏諷,再偷樑換柱,假託名家卻意外地得到褒獎為例,說明鑑賞者與惠侯喜歡贗品、葉公懼怕真龍沒什麼兩樣。這段文字顯然是孫氏對當時真假不分、是非不明、黑白顛倒的鑑賞風氣的抨擊與批判。用極犀利的筆墨來諷刺當時批評界的盲目無知。孫氏自覺時風愈下、知音者稀、懷才不遇的一種慨嘆!文中指責了三種批評態度:

5.1“人云亦云”

人們昧於所見而信於所聞,如矮子觀場,習慣於隨他人腳跟的批評,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人云亦云”。文中從側面對鑑賞者提出了“道德水準、政治品質”的客觀要求。如果一位鑑賞者本身不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和正確的鑑賞觀,就很難對藝術作品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再加上鑑賞者不從自身能力出發,導致人云亦云、附庸風雅的現象出現,被鑑賞作品的作者因此而蒙冤受屈也就在所難免了。我們作為專業的書法學生首先應該具備一定的書法鑑賞能力,才能有目的、有側重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對象或學習內容。一個人的鑑賞水平高低與其綜合素質的高低成正比,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左右著其鑑賞能力的發揮。所以我們應該不斷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提高鑑賞水平,才能做到眼高手高,不斷進步。推而廣之,如果每一個人的鑑賞水平都提高了,整個社會的鑑賞水平也就有了普遍的提高,這也是提高全社會書法水平的必由之路。

5.2“倚老賣老”

有的人以自己的年紀與職位炫耀,隨意訾議他人,甚至加以冷嘲熱諷,這種人可稱之為“倚老賣老”。現如今的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所謂的“大家”。他們會大肆為自己做宣傳,大段大段的描寫某位領導人評論自己的作品如何如何的好,藉此來提高自己的身價,現如今此風似乎有蔓延之勢。當然,真正嚴肅的藝術家決不會、也不靠這種方式提高自己的檔次。一個人品高尚的藝術家,只能靠自己的作品名立於世。

5.3“貴古賤今”

更多的人迷信古董,鄙薄現代,一見古書,則讚不絕口,這種弊病可稱之謂貴古賤今。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要繼承古代經典,但有不能完全脫離時代,應在沿襲中有創新,在繼承中有發展。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都不是君子所為。而那些反常理而行的人,或是溺古人之法不開化,或是垂於今世而盡失古法,顯然都是“反玉輅於樵輪者”。

孫過庭要求書法批評能切於實用,不作浮泛空洞或玄虛莫測的議論。

6 成就

孫過庭追求中和之美,同時還企望漢魏風骨之美,為盛唐美學追求雄渾風尚奠定了深刻的基礎。《書譜》從創作主體、創作過程、書法本體等角度深刻闡述了中國書法藝術以是人為核心的理念,它概括前代書論中提出的眾多藝術論問題,並把它深入到“道”的層面,求實的藝術態度和藝術批判精神是其他書藝理論無法企及的,他的理論價值之深遠,在當今書法藝術中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結語

《書譜》不僅是學習草書的模板之一,更是書法理論史上的豐碑。這篇文章中的書學思想,既有書法基礎,又有很高層次的書論思想。清代王文治的《論書絕句》中指出《書譜》一文是深得書法創作甘苦的經驗之談,是中國書論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