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國3卷(丙卷)地理解題思路(全卷版,原創)

本文由地理蹊傾情首發編輯整理製作,如有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雖免費交流使用,但保留譴責直接拿過去作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權利。

2019全國3卷(丙卷)地理解題思路(全卷版,原創)

完整版說明

一切終於落下帷幕,考前若干的猜想都已被揭曉,有若干的失落,也有若干的期待,每年的高考題都是一種學習,都是一種激勵,抱著學習的心態小蹊做了一卷,並將解題思路放之如下,有不足之處,還望文後留言交流。同樣希望能和大家進行交流,也希望各位老師和同學們不吝自己的時間,共同探討高考卷中給我們的啟示與指導,謝謝。

3卷的選擇題解題思路本來已經推出過,這裡再次將選擇題列出只是對部分蹊友的疑惑進行了補充和進一步解釋,本文僅是小蹊個人解題見解,不代表官方含義。小蹊寫的思路過於繁瑣,只是想更多的展現地理中的知識與聯繫,並非就題解題。


2019全國3卷(丙卷)地理解題思路(全卷版,原創)


▲2019高考試卷使用地區分佈圖


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丙卷(3卷)


1

我國人口眾多,生活垃圾產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對垃圾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近些年,某企業開發了廚餘垃圾自動處理系統,並在全國很多城市推廣。圖1示意該廚餘垃圾自動處理系統的主要工藝流程。據此完成1~2題。


2019全國3卷(丙卷)地理解題思路(全卷版,原創)


1.廚餘垃圾是圖示自動處理系統中的

A.廢料 B.原料

C.能源 D.產品

2.符合圖示自動處理系統局部工藝流程的是

A.廢渣—生產沼氣—沼氣發電

B.工業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機渣

C.有機渣—生產沼氣—廢渣

D.生產沼氣—有機渣—提取生物油脂

本組題以廚餘垃圾自動處理系統的主要工藝流程為情景材料,以圖示自動處理系統中的廚餘垃圾、自動處理系統局部工藝流程的認識為切入點,考查工業生產流程、環境保護、生態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知識與獲取與解讀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題組難度相對較小,很多同學解題時看了一下題目,根本就沒有運用更多的地理知識,就得出了正確的選項。其實題目雖然簡單,但卻蘊含著地理教育後面的深層含義:廚餘垃圾作為生活中常見的廢棄物,卻可以被再利用,從而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汙染,也可以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率。要求我們從身邊小事做起,關心和愛護環境,培養正確的生態文明觀。解題者需要讀懂該工藝流程,瞭解流程中的投入與產出因素。(本組題相對簡單,但小蹊僅作了解釋)

1、從材料中可知圖示為廚餘垃圾自動處理系統的主要工藝流程,該系統應是將廚餘垃圾分揀後可用的一部分用作提取生物油脂用作工業油脂,剩餘的有機渣用於生產沼氣,而從廚餘垃圾中分揀的一部分殘渣垃圾也可用於生產沼氣,廚餘垃圾剩下不可用的雜物與沼氣池的廢渣應是作為廢料,該系統中最終的產品應是沼氣的發電及生物油脂中提取的工業油脂,而該自動處理系統的處理對象為廚餘垃圾,所以廚餘垃圾是作為該系統中的原料存在的,A、D錯,B正確;能源是能夠提供能量的資源,該流程中使用的能源並沒有直接體現,但從流程工藝圖中可以推測能源應是在提取生物油脂環節中,直接能源極有可能是電力,而廚餘垃圾則是該流程中被處理的一部分,故不是該系統中的能源,C不對。故本題正確選B。

第二種方法:從材料中可知進行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即在處理過程儘可能的將垃圾廢物作為資源再利用,處理中儘可能的減少垃圾對環境的汙染。再從提供的數值去判斷,工藝流程中廚餘垃圾為1t,廢渣雜物為180kg,這中間肯定有部分被再利用了,所以廚餘垃圾應是作為該流程中的投入環節而存在的,而提取油脂是從垃圾分揀後的部分物中提取的,因此廚餘垃圾最大的可能是原料。

2、工藝流程有先後順序,根據剛才分析,可知生產沼氣的直接原料來自分揀後部分廚餘垃圾及提取生物油脂後的有機渣,廢渣不是直接來自於廚餘垃圾,沒有線與之直接相聯,廢渣應是作為生產沼氣後的廢料,A不對;而有機渣與工業油脂分別屬於提取生物油脂後的產品與廢料,B錯;有機渣用於生產沼氣,沼氣發電後的廢料為廢渣,該工藝流程存在先後及投入與產出關係,C正確;D選項先後順序顛倒,該部分工藝流程應為提取生物油脂—有機渣—生產沼氣,D錯,故本題正確選C。


2


稻穀是重要的糧食種類,糧食的充分供給和區域平衡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任務。圖2反映2014年我國不同省份的稻穀供需關係。據此完成3~5題。


2019全國3卷(丙卷)地理解題思路(全卷版,原創)


3.已不再成為我國主要稻穀餘糧區的是

A.黃河下游區 B.長江中游區

C.珠江下游區 D.淮河下游區

4.與安徽省相比,黑龍江省稻穀供需盈餘的主要條件是

A.人均耕地多 B.農業勞動力多

C.複種指數高 D.淡水資源豐富

5.我國水稻種植重心北移會導致稻穀

A.出口數量擴大 B.運輸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儲存難度增加

本組題以2014年我國不同省份的稻穀供需關係為情景材料,以我國主要稻穀餘糧區、與安徽省相比黑龍江省稻穀供需盈餘的主要條件、我國水稻種植重心北移為切入點,考查區域認知、區域地理環境特徵、區域發展變化、農業發展條件、地理環境變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地理環境整體性等相關知識與獲取與解讀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題組難度相對簡單,但本題可以引導大家多關注糧食安全問題,區域發展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等問題,區域發展時也要守住糧食安全紅線,還好我國地大物博,如果我國各地都這樣發展呢?糧食安全如何保證?這也是區域決策者應該去深入考慮的問題。對於本題的解題大多數考生在考場上是直接讀圖獲取相關信息進行解答的,並沒有過多的思考。

CAB 3、餘糧就是供大於需,供需結餘狀態中為負值的代表需大於供,沒有餘糧,有餘糧即供大於需,應為正值。不是主要餘糧區代表原來是現在因為某種原因不是了,供需結餘應為負值。稻穀,是指沒有去除稻殼的子實,所以該地應是以生產水稻為主。選項所給的四個區域中,雖都地處季風區,但黃河下游區位於華北平原,以旱地為主,該地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而不應是稻穀主產區,A不對;長江中游區包括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這些省份稻穀2014年供需結餘為正值,且結餘量較大,應還是我國主要稻穀餘糧區,B不對;珠江下游區當前的結餘數值為負值,應是由於該區域經濟發展人口遷入量增加導致需求增加,但區域內由於工業及城市化的發展,耕地面積減少,供應減少所致,淮河作為我國水田與旱地的分界線,以南為水田,以北為旱地作物,但下游主要位於安徽、江蘇境內,從圖上可以看出這兩個省份的結餘量也為正值,所以已不再成為我國主要稻穀餘糧區的應是珠江下游區,C正確,D不對。

4、與黑龍江相比,安徽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緯度較低,而黑龍江位於東北地區緯度高,複種指數與積溫有關,安徽省複種指數大多可達到一年二熟,而黑龍江基本上是一年一熟,黑龍江的複種指數低,C錯;黑龍江位於我國東北商品糧基地,該地地廣人稀,由於黑土廣佈,土壤肥沃度高,單產與總產量相對較豐富農業勞動力較少,A對B錯;黑龍江雖然也為溼潤區,但由於為溫帶季風氣候,其成因為蒸發量弱而形成,安徽省大部分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省內有長江、淮河及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等,其淡水資源更加豐富,另外淡水資源豐富並不能決定當地一定會種植,所以也不能保證稻穀供需盈餘,D不符。故本題正確選A。

5、我國地域廣闊,飲食習慣上大多為南米北面。水稻種植重心北移將會導致生產地與主要消費地距離更遠,必將導致運輸成本上升,B正確。稻穀不是鮮果類,基本上是曬乾後儲存,不會產生黴變,D不對;生產重心北移不一定會導致出品數量擴大,因為我國很多地方還是供小於需,A不符;流通效率取決於運輸工具、運輸調度能力等,與農產品生產重心改變無關,C不符。故本題正確選B。


3


近年來,位於高緯的西伯利亞地區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土地覆被也隨之變化,平地上的耕地明顯減少,窪地上的草地大量轉化為溼地,越年積雪(積雪期超過一年)面積減少。據此完成6~8題。

6.導致西伯利亞地區土地覆被變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氣溫升高 B.氣溫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減少

7.溼地面積增加主要是因為當地( )

A.洪水暴漲 B.退耕還溼

C.地面沉降 D.凍土融化

8.西伯利亞地區平地上減少的耕地主要轉化為 ( )

A.林地 B.溼地

C.草地 D.寒漠

本組題以西伯利亞氣候變化為情景材料,以導致西伯利亞土地覆被變化的首要原因、溼地面積增加的原因、西伯利亞地區平地上減少耕地主要轉化的類型為切入點,考查區域特徵、地理環境整體性、生物演替變化等相關知識與獲取與解讀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題組難度中等,解題時最好有一定的生物環境演替的知識。

ADC 6、從材料中找到土地覆被變化的背景與表現,可知:其變化時間——近年來,背景——由於氣候變化引起,表現——越年積雪面積減少等,時間程度詞——隨之。調用知識:近年的氣候變化應是全球氣候變暖,可知這應該是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故應該是氣溫升高引起的,A正確;氣溫降低,會使越年積雪增加,而不會減少,(有的人認為全球氣候變暖並非各地都變暖,這種說法正確,但要注意材料中西西伯利亞的變化,越年積雪減少),且氣溫降低,西伯利亞的降水類型為雪會更多,凍土凍得更實,也不會讓草地成為溼地,B不符;降水包括降雪,降水增多,會使越年積雪增加,而不會減少,C不對;窪地上的草地大量轉化為溼地,是因為西伯利亞地區多凍土,全球氣候變暖後導致凍土融化而形成,降水減少雖然可能導致越年積雪面積減少,但如果氣溫仍然保持在較低氣溫下,長期積雪累積也不會導致越年積雪面積減少,D不符。故本題正確選A。

7、從剛才分析可知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對當地的影響是凍土融化,導致土壤中液態水量增加,溼地面積增加,D符合。溼地主要是因為當地有液態水存在,洪水暴漲、地面沉降、退耕還溼可能都會導致溼地面積增加,但當地是窪地上的草地大量轉化為溼地,並不是耕地還溼引起,因為退的是耕地並非草地,B不對;當地緯度較高,降水少,氣溫相對較低,洪水暴漲的可能性小,且當地洪水的形成要麼是因氣溫回升過高,積雪融量大,要麼是短時降水增多,但要注意的是洪水暴漲是一個短時期內的現象,並非長時期的現象,而當地的事物狀態是近年來一直在發生的,更不用提洪水暴漲可能引起洪澇,但不一定會形成溼地(溼地是在長期或季節性有水的狀態下形成的),地面沉降不一定會有水存在,雖然沉降後地勢低窪,利於蓄水,但要注意的是“窪地上的草地大量轉化為溼地”,表明轉化為溼地的地方已經是窪地,故A、C不符合,設問中“主要是因為”應該是凍土融化,低窪處水增多引起,本題應選D。

8、注意耕地是由於人類活動參與而導致的,應該是砍伐森林或將草地過度開墾形成。因當地主要為針葉林,氣溫升高必將使針葉林生存地減少,所以耕地轉化為林地的可能小,更不用提耕地演替為森林需要更長時間,而材料中突顯的時間段為近年來,時間尺度較小,A不對;原來有耕地、草地,變暖更不會形成寒漠,因為寒漠是因氣溫低,植被無法生長而形成,而這裡已經受到人類活動影響,且有植被生長,D不對;耕地減少可能是因為凍土融化,不利於耕種或人為荒棄導致,再則與低窪的草地相比,平地上不利於儲水,所以成為溼地的可能性少,設問是“主要轉化為”,B不對;由於凍土融化,原窪地上的草地主要轉化為溼地,生物中原有的草必將會轉移,其空間將會轉移至原有的耕地處,再則耕地減少後,原有耕地不會再有人類耕種等,雜草會隨之生長,所以耕地應主要轉化為草地,C符合。


4


我國某公路長500多千米,南北貫穿了多冰川的山脈,並跨越了多條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約1070米,為山前洪積平原上的綠洲。該公路山區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據此完成9~11題。

9.該公路位於( )

A.吉林 B.內蒙古

C.西藏 D.新疆

10.該公路山區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為( )

A.洪水頻發 B.路面積雪嚴重

C.泥石流多發 D.路面凍融沉降

11.該公路北端海拔約750米,其所處的自然帶是( )

A.針葉林帶 B.山地草原帶

C.高寒草甸帶 D.灌叢荒漠帶

本組題以某地公路及綠洲的特徵描述等為情景材料,以公路位於的區域、公路山區段定期封路禁行、公路北端所處的自然帶為切入點,考查區域地理特徵、自然災害及氣候對區域的影響、自然帶等相關知識與獲取與解讀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題組難度中等,需要解題者有一定的區域認知能力。

DBD 9、根據材料可知該地有冰川,所以不可能是吉林與內蒙古,這兩個省份內的山地並沒有冰川存在,我國的冰川主要分佈在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雲南等省份,A、B不對;該地的某處海拔為1070米,而西藏位於青藏高原上,該地平均海拔約為4000米,雅魯藏布江谷地等海拔較低,但那裡沒有綠洲(綠洲分佈在沙漠區水源較多的地方),C不對,只有新疆符合,D正確。(抓住關鍵詞:冰川、綠洲)

10、注意該公路山區段禁路封行時間是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也就是秋冬春季。新疆地區的洪水出現在夏季,因為氣溫高,冰雪融水量大導致,A不對;泥石流需要有流水,而禁路時間段該區域因氣溫較低,流水不可能多,且大多時間處於冰凍狀態,C不對;此階段氣溫低,凍土不會出現融化現象,D不對;但該階段可能會出現大雪,路面積雪嚴重,無法通行,B正確。

11、已知公路北端海拔約750米,又地處新疆,海拔並不高,我國針葉林主要分佈在東北,雖然這裡也有存在,但主要在山腰上,海拔較高,高寒草甸位於高山上,故A、C不符;新疆地處第二階梯,平均海拔1000-2000左右,海拔750米在當地屬於較低處,新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以荒漠為主,間有草原分佈,所以最有可能是灌叢荒漠帶,但選項中的山地草原應為高山處,所以這裡不可能是山地草原帶,B不對D對。(根據材料描述,大致推測該山地可能穿過的是天山,南部應該地處塔里木盆地邊緣(有綠洲),北部應該是準噶爾盆地)。


2019全國3卷(丙卷)地理解題思路(全卷版,原創)


二、非選擇題

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德國魯爾區曾是以煤炭、鋼鐵產業為主的傳統工業區,經過綜合整治,經濟由衰落走向繁榮,環境汙染嚴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該區有500多萬人口,50多座城市,老齡人口比重高居德國之首。該區醫療保健業發達,擁有100多家醫院、近萬名醫生及數以千計的保健站、藥店等。波鴻市人口近40萬,是重要的生物製藥基地,多所大學的醫學研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2009年,魯爾區醫療保健中心落戶波鴻市,並新建保健園。圖5示意魯爾區的城市建成區和波鴻市的位置,圖6示意魯爾大學、生物製藥科學園和保健園在波鴻市的位置。


2019全國3卷(丙卷)地理解題思路(全卷版,原創)


(1)概括魯爾區城市的等級規模和空間分佈特徵。(6分)

本小題考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中“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相關知識,對解題者而言要會描述城市等級及城市等級體系分佈。

注意材料中信息該區有500多萬人口,但有50多座城市,其中波鴻人口近40萬,其它的大多數城市人口可能會更少,可以推測出這裡的中小城市較多。(按照城市人口規模劃分城市等級50萬,100萬,500萬,1000萬,這裡大多數應在50萬以下,屬於小城市,中等城市也才在50-100萬之間),城市數量多,但規模小,所以等級規模應是以中小城市為主。

從圖上可以看出城市大多沿河流分佈,但城市建成區已經大多連成一片,難以區分具體城市,所以其空間分佈特徵可以描述為大多沿河流連片分佈,彼此距離較近。

組織語言:

等級規模應是以中小城市為主。

空間分佈特徵:大多沿河流連片分佈,彼此相距較近。

參考答案:(數量多,規模小)以中小城市為主;城市密集(建成區連片,城市間距離近)。


(2)分析魯爾區醫療保健業發達的原因。(6分)

注意設問空間限制:魯爾區;中心限制詞:醫療保健業發達。

然後找出當前魯爾區的現狀,並與醫療保健業相關聯即可。



組織語言:

這裡醫療水平高,醫療保健基礎設施齊全;

曾經環境汙染嚴重,患病及非健康人群多;

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注重保健,對保健需求高;

老齡人口多,醫療保健市場需求量大;

經濟發達,保健需求強勁。

參考答案:魯爾區(是德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經濟發達,醫學研究水平高;曾經環境汙染嚴重,健康問題多,對醫療保健需求高;老齡人口比重大,對醫療保健需求大。

(3)說明在波鴻市建設魯爾區醫療保健中心的優勢條件。(6分)

對於區域優勢條件的類型題要找出區域中與此有關的特點。

設問中的空間——波鴻市;限制詞——建設魯爾區醫療保健中心;應答域——優勢條件。波鴻市的優勢條件有哪些?從材料裡面去找,關於波鴻市,材料中提到:

波鴻市人口近40萬——人口眾多;

是重要的生物製藥基地——有藥品供應支持;

多所大學的醫學研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科研力量支持,醫療水平高;

從地圖上看,波鴻市大致處在魯爾區中部——輻射效應強;

魯爾區醫療保健中心落戶波鴻市,並新建保健園——配套及基礎設施完善。

組織語言:

波鴻大致地處區域中部位置,輻射效應強;

醫學研究領先,有先進的醫療科學技術作保障(科研技術實力雄厚);

有生物製藥基地,可提供必要的醫療藥品;

靠近大學與製藥科學園,利於加強交流與合作;

波鴻市保健配套及基礎設施完善;

市內人口眾多,保健需求量大。

參考答案:

有多所大學(高等院校),醫學科研力量雄厚;有生物製藥科學園,醫藥研製水平高;位置適中(有利於醫療保健和醫學研究、醫藥生產間的聯繫和相互促進)。

(4)指出波鴻市保健園選址的合理性。(6分)

選址的合理性要找出選址的位置,然後根據這個位置倒推它的優越性,佈局在這裡有什麼好處。而保健園選址第一該地環境條件優良,否則不能保健;第二,交通通達度較好,便於消費者往返;第三與相關的產業聯繫較密,比如要有一定的技術支持等。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保健園大致佈局在波鴻市的邊緣區域——汙染較小,環境較好;

靠近生物製藥科學園、魯爾大學——環境好;有醫藥和科研技術支持,便於利用科研技術提高保健水平。

組織語言:

位於城市邊緣,臨近製藥園與大學,環境較好;

靠近製藥科學園與大學,便於交流與合作,便於提高保健水平。

參考答案:

保健園靠近生物製藥科學園和魯爾大學,可提供知識和技術支撐;位於城市邊緣,環境較優,安靜。

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河發源於美國內陸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節性融雪和大氣降水補給。7月後主要受降水補給,降水多為暴雨。該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內變化大,但河面寬度變化不明顯。圖7示意該河段典型河流斷面不同時間的水體形態。


2019全國3卷(丙卷)地理解題思路(全卷版,原創)


(1)對該河段河面寬度變化不明顯的現象作出合理解釋。(6分)

寬度變化不明顯也就是說明河流也兩側擺不明顯或者說側蝕作用不強。(與全國1卷最後一組選擇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解題時需要先注意該河段所處的位置——河流上游,位於內陸高山。調用所學知識可知,這裡以下蝕為主,側蝕弱;因為是山地,所以兩側岩石較為堅硬,也不利於向兩側侵蝕。

該河段處於內陸,河流水源以冰雪融水與降水為主——降水水量較少,雖多為暴雨,但水位維持時間較短,雖有冰雪融水,但水量整體應較小(流量年內變化大),長期侵蝕力量弱。


2019全國3卷(丙卷)地理解題思路(全卷版,原創)


組織語言:

位於河流上游山地,側蝕較弱,以下蝕為主;

河岸巖性堅硬,不利於側蝕;

河流徑流平均量相對較小,長期侵蝕作用弱。

參考答案:

(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未擺動);單一巖性(巖性相近) 河岸,河岸直立。

對參考答案的疑惑:1、地殼抬升,小蹊認為欠妥,因為山地形成後會否有繼續抬升的過程,這只是說美國內陸高山,材料不足以體現;2、兩岸單一巖性,不一定不會向外侵蝕,而應突出不易向兩側侵蝕。


(2)指出4~6月該斷面河水深度的變化特徵,並說明原因。(8分)

該小題實際上是兩問:變化特徵、原因。

變化特徵完全可以從圖中判斷出:河底深度在增加,水深也在增加,水位上漲;

水位上漲是因為補給增加或河床抬升導致,但這裡是河床加深,那隻能從下蝕入手去分析。

原因要從河流來水入手,此階段受季節性融雪影響,隨著氣溫升高,水量會越來越大,這樣會造成水深增加,水位上漲。但是河底深度增加,則代表下蝕較強。水量增加,這裡又是山地,水流速度快,下蝕作用也會加強,而冰雪融水泥沙含量小(冰雪融水彙集速度相對慢),於是原沉積物會受到侵蝕而變深。

組織語言:

變化特徵:河底逐步加深,水位不斷上漲;

形成原因:隨著氣溫升高,融雪量大,流量增加,造成水位上漲;冰雪融水含沙量小,流量加大後流速增速明顯,向下侵蝕作用強,將原沉積物搬運而形成。

參考答案:

變化特徵: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補給為主,流量持續增長,水位上升;融雪補給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續加快,侵蝕河床。


(3)分析8月該河段河底淤積的原因。(8分)

河流出現淤積,則一定是含沙量增加或河水流速慢易產生淤積,或受某種外力影響產生淤積。

結合當前時間段,可知為8月,而材料中給出:7月後主要受降水補給,降水多為暴雨。也就是說8月時這裡降水以暴雨為主。暴雨降水強度大,降水集中,而當地又是高山。高山坡度較大,受強降水影響,坡面徑流大,再加上暴雨匯流時間快的原因,含沙

量較大,另外山地在暴雨時還易出現滑坡泥石流現象,大量泥沙會擁至河道中。

水流量大時應以侵蝕為主,而不應在該段出現淤積,可是我們要注意:暴雨——時間短,持續時間不會過多,河流水位暴漲暴跌現象明顯,水位變化大,流速變化也大,這樣當暴跌時泥沙因水動力減少而出現淤積。

最後還有可能因地處內陸,降水總量小於融雪總量,此階段河水流量少,下蝕弱導致(此條沒有相關材料支持,屬於推測)。


2019全國3卷(丙卷)地理解題思路(全卷版,原創)


組織語言:

此時河水補給以降水為主,暴雨侵蝕作用強,坡面徑流攜帶大量泥沙進入河流;

山地植被稀疏,山地滑坡、泥石流等導致山體泥沙進入河流;

多暴雨,水位變化大,流速變化大,水位流速變小時,淤積明顯;

因地處內陸,降雨總量小於融雪總量,此階段河流流量減少,下蝕作用弱。

參考答案:

降水補給,(坡面侵蝕強,)河水含沙量高;徑流量與流速變率大,流速降低時泥沙快速淤積。


42.[地理——選修3:旅遊地理](10分)

越後妻有地區位於日本本州島中北部,冬季多大雪。由於地處偏遠,該地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湧入大都市,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鄉村日漸衰敗。為改變這一狀況,該地區於2000年開始舉辦“大地藝術祭”活動。該活動以棄耕的農田、閒置的農舍和校舍以及山地為舞臺,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展現當地傳統文化。該活動使越後妻有地區逐漸成為日本知名的旅遊地。圖8為永久保留的“大地藝術祭”經典作品——《梯田》。


2019全國3卷(丙卷)地理解題思路(全卷版,原創)


指出越後妻有地區舉辦“大地藝術祭”活動的旅遊價值,並說明能夠永久保留在田野上的藝術作品的特點。

此小題是兩問:旅遊價值及永久保留的這個藝術作品的特點。

一般對學生來說相對較難以回答第二小問。

旅遊價值包括: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

從材料中去分析:(破折號前為材料,後為相關解答)

該活動“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展現當地傳統文化”——文化價值;

該地“鄉村日漸衰敗”,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以棄耕的農田、閒置的農舍和校舍以及山地為舞臺”舉行這種活動——將廢棄物得到了有效利用,同時吸引了旅遊者,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這些活動有一些藝術品保留,點綴在鄉間田野——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

而該經典作品以耕種為特色——突顯了當地特色文化;在田間永久保存——牢固、耐久性強(而風雨雪及日光的影響);成為“大地藝術祭”的經典作品——與作品主題相吻合(否則不能稱之為經典,再則圖中農田耕作與大地藝術也相承)。

旅遊價值:可增加旅遊活動,提高經濟收入,盤活了當地閒置資源,提高其附加值,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宏揚和傳承了當地傳統文化,有文化價值;

各藝術品點綴在田間,有美學價值。

該藝術作品的特點:突顯出了當地農耕文化;牢固、耐久性強;融合了當地特色,與藝術展主題相吻合。

參考答案:

旅遊價值:“大地藝術祭”(以棄耕的農田、閒置的農舍和校舍以及山地為舞臺,)展現人與自然和諧之美,具有審美價值。充分反映當地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價值。

特點:藝術作品主題與“大地藝術祭”主題高度契合;藝術作品的製作結構和材質牢固,不易被冬季大雪損壞。


43.[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10分)

農用大棚長期處於封閉或半封閉狀態。隨著使用年限增長,我國北方不少大棚內土壤次生鹽漬化逐漸顯現,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鹽量高;過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合理建議。

這題實際上是考察鹽鹼化的治理。

2019全國3卷(丙卷)地理解題思路(全卷版,原創)

2019全國3卷(丙卷)地理解題思路(全卷版,原創)

鹽鹼化的治理措施——脫鹽(核心)

以治水為中心,採取引淡淋鹽、井排井灌、覆蓋、生物措施等手段。


如果不瞭解的話可以從大棚土壤次生鹽漬化產生的原因入手:

灌溉水含鹽量高——使用含鹽度低的水或淡水灌溉;改進灌溉技術,如滴灌;

過量施用化肥——不去施用化肥,改用農家有機肥;

再來看大棚的背景:長期處於封閉或半封閉,則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掀開,夏季的時候也可以利用雨水衝鹽。

對已經出現鹽鹼化的土地還可以使用其它的方法,比如摻入酸性土(山紅壤)中和,可以用淡水洗鹽,加大大棚排水,種植一些耐鹼植物等。

組織語言:

採用淡水洗鹽;採用酸性土中和;

減少化肥的使用,增加有機肥的施用;

減少灌溉水量,改進灌溉技術,如滴灌等;

種植耐鹼作用;

採用含鹽量較低的水灌溉;

灌溉用水及時的排放;

夏季將大棚掀開用降水洗鹽等。

參考答案:

減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機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時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