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月不上兩次墳”,為什麼?你們也這樣講究嗎?

導語:俗語:“一月不上兩次墳”,為什麼?你們也這樣講究嗎?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一月不上兩次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講究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俗語:“一月不上兩次墳”,為什麼?你們也這樣講究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月不上兩次墳

在民間確實有一月不上兩次墳這種說法,尤其是現在的農村老年人對這個比較忌諱,不過關於“一月不上兩次墳”的說法的原因大家的解釋個不一樣,首先,一種的說法是,一個月上墳兩次或者兩次以上,已故的親人就會覺得你非常的捨不得他,這樣親人也會過於留戀人世,思念在世的親人,就會晚上託夢給親人,這樣時間久了,先人在陰間也過不好,也會影響活著的人的心神,給人很大的精神壓力,精神狀態不好。而且我們上墳的時候總是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多次上墳就會更加的思念親人,徒增很多傷心,也讓去世的親人跟著一起難過。

俗語:“一月不上兩次墳”,為什麼?你們也這樣講究嗎?

有的地方說“一月不上兩次墳”,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省去一些麻煩,因為上墳前都會有很多的事情要準備,比如說在之前要折金銀元寶,上墳的時候要給親人燒去,還要準備貢品等等東西,如果常去上墳的話,這樣就會有很多的麻煩。況且為了人活著的時候多儘儘孝心,就是最好的心意了,沒有必要每次都大搞排場。

再者就是一個月上兩次墳或者是多次,可能是一戶人家有很多子女,但是子女之間關係不好,彼此之間不想打照面,上墳的時候不提前商量,今天這個子女去了,明天另一個子女去了,這樣就會去世的老因為子女不和而傷心擔憂,並且也會被人們笑話。所以在農村有規定,一家子人上墳都是要提前約定好一個時間,大家一起去,這樣老人看見也會很欣慰。

俗語:“一月不上兩次墳”,為什麼?你們也這樣講究嗎?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般一年上墳是4次,一次是春節氣節,一次是清明,一次是中元節,一次就是祖先忌日的時候。所以很多人就會有糾結,就是如果親人去世的忌日和清明節或者是其他節日在同一個月,該怎麼辦?是兩次都要去,還是選擇一次去?是不是兩次都要去?老一輩人就說了,要分情況,親人去世後,一般前三年比較的重要,所以已故親人第一年的祭拜,最好是忌日和節日都去,表示對已故親人的追思,後兩年看自己的生活工作安排,如果時間寬裕,就可以大家約定日子兩次都去,要是沒有時間就選在老人的忌日去。之後就遵循舊制,逢年過節的時候去祭拜。

俗語:“一月不上兩次墳”,為什麼?你們也這樣講究嗎?

一人不上兩年墳

除了“一月不上兩次墳”,在民間還有“一人不上兩年墳”的說法,是說如果家中的老人是在年底亡故的,那麼頭年的三日忌,五七忌和百日忌這些祭祀禮儀,都要在今年全部完成,不能隔年。寧可合併辦完,也不能拖到第二年,這也是一種上墳的忌諱。

俗語:“一月不上兩次墳”,為什麼?你們也這樣講究嗎?

小編有話說:在小編的家鄉,春節期間就要上兩次墳,一次是在除夕的早上家中的男人要衣冠整齊的去祖墳上墳,再把祖先亡靈請回家過年,謂之“請家堂”,這是因為春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所以家中已經過世的親人也應該請回家裡來,和大家一起過年,這樣在春節期間祖先才不會過於孤單冷清,為了讓祖先有一個去的地方,會專門請一道紙,上面寫著第幾代第幾代祖先的名字,這道紙會供奉在家中,前面拜訪上貢品,在過年期間要每天給祖先點燈和更換貢品,祖先回家過年的時間一般是十五天,也就是說過了元宵之後就要把先人送回去,這個時候再由家裡的男人帶著那道紙去祖墳裡面點燃,就算是把祖先送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