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需要完美

每個人的一生要經歷大大小小千萬次離別

對上班的媽媽說“拜拜”

對下課的老師鞠躬

在車站和朋友說再見

在機場對遠行的親人道珍重

“送別”看似是個鄭重的詞,不常用

其實貫穿了每個人的一生

從前人送別有三怕

一怕路遠路途險

二怕此生難再見

三怕日久人心變

哪怕到了當代

中國的高鐵其實只發展了12年

送別需要完美

如今的人送別有三尬

一尬公交站車不來

二尬屋門口鞋難穿

三尬飛機晚點、沒趕上火車

不知你是否也有相似的體驗?

縱看古今人送別經驗

會發現送別實在是門藝術

一場完美的送別應該感情飽滿,過程流暢

送得有裡兒有面兒,微悲而不傷

可惜大學裡沒有這門課

大家可藉此文章切磋,相互增長。

送別需要完美
送別需要完美

現在的人不太把送別當一回事了。

通訊太方便,交通太發達,絕大部分的離別,都有機會以電話、微信、視頻的方式重聚。

異地戀的大學生,每天可以微信視頻,挑剔對方的髮型和著裝,抱怨腿毛與胡茬的茂盛。

送別需要完美

長期在上海出差的男人,每天晚上可以和南京的妻子語音,商量中秋節該給老丈人送哪家月餅禮盒。

快70歲的老姐妹,分居杭州和內蒙,還能用老年手機通電話,吹噓孫子們的考試成績。

送別需要完美

有首詩叫《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千年前一條長江的距離能讓情人相思成疾,如今的我們用同一個社交軟件、同一個購物網站,多走幾步路都能被熟人監控到,這世界不要太小!

相見不再艱難,相聚後的離別自然變得潦草。

送別需要完美

大學生畢業,沒人好意思在站臺上哭泣、擁抱。回老家的以後微信聯繫,想闖蕩的,抬腳上了高鐵、飛機,一週之後,北上廣再聚首。

以前的電視劇,喜歡拍姑娘追火車的鏡頭,或者揮白手絹。如今看來覺得很遙遠,充滿了時代感,誰好意思模仿,傻不傻。

再說,現在送火車也不讓進站了,高鐵想追都追不上。

送別需要完美送別需要完美

十幾年前的韓劇,拍丈夫坐上火車,服兵役,妻子把嘴貼到車窗上,兩人隔著玻璃吻別。現在這個鏡頭看見就想拉一下進度條。想要麼麼噠,微信表情包瞭解一下。

就連母愛都不好意思深沉了。孩子出國唸書,當媽的絕不在送機時掉眼淚,只掐著下飛機時間,發過去視頻邀請:“吃飯了嗎?東西落下了嗎?大便正常嗎?”還是家裡那套。

送別需要完美送別需要完美

當代送別最彆扭的,還是文章開頭說的那三件事。為此送上三個生活小竅門,以後能用得上。

第一,手機中常備打車軟件。想象一下:老朋友多年不見,激動得熱淚盈眶,招待地盡心盡力,離別時送到車站,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後會有期。話全說盡,車就是不來。最怕空氣突然安靜,送別時的熱情、依依不捨此刻憑空消失,連對視都顯得不合時宜。何以解救?唯有打車。

送別需要完美送別需要完美

第二,半熟臉見面,不要在別人家裡。如果一定要在家見面,千萬不要穿太緊的鞋。只有到了臨出門繫鞋帶的那一刻,你才會懂得,主人和同行的夥伴一起無言地、目光灼灼地盯著你,看你穿那隻怎麼也踩不進去的鞋時,場面那麼可怕。

第三,千萬不要在送人去機場、車站後,6個小時內給人家發東西:一切順利吧?到了沒有?如果飛機晚點、火車沒趕上,你就不得不多說一句:要不在我家再住一晚?

謹記,謹記。

送別需要完美
送別需要完美

一場完美的送別,如同創作一幅水墨畫,創作時要精神飽滿,下筆要老到,動作連貫,一氣呵成,每一筆都不可有失。否則離人與送別者就不能盡歡。

古人文人最會送別。魏晉時期,中國就有了“送別詩”,送人遠行,多少話都不如一首詩有分量,有氛圍。“勿言一樽酒,何以慰相思”;“傾城遠追送,踐我千里道”。

送別需要完美

後來就更多: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是送孟浩然;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是送李白;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是白居易送友人。一場離別本是小範圍的聚會,卻因一首好詩千古流傳,成了一段被銘記的歷史,這是文學最神奇的力量。

送別需要完美

如果你都不熟悉,想必你熟悉那一首:老鐵今天要遠行,我們大家來送行。如此這般留不住,老鐵還是要遠行。

《還珠格格》中的送別詩,送的是老鐵。詩是笑話,那劇裡的場面卻很感人。有人遠行,同道中人相送,文章百篇的珍貴,勝過黃金百兩。且有排場,有面子,有情趣,能留下最美好的記憶。

送別需要完美

古人重“禮”,送別也有一套完整的禮節,稱作“祖道”,非常隆重,要設置帷帳和酒宴,行者與送行者皆喝得酣暢淋漓,分別時才能將離別寄辭說得慷慨激昂。當代人不知道這個規矩,但是貫徹得很徹底:從大學到職場,凡是離別之日,就得去餐廳喝一頓,喝到吐,往往人就顯得仗義,辦事也變得容易了。

送別需要完美
送別需要完美

除了祖道和離別詩,古人送別還會舉辦遊園活動,園中風景優美,笙簫不斷,一派繁華沖淡了離別的蕭索,讓離人走得舒心,走得熱鬧。

再有有心者,就要送離人至碼頭、驛站、長亭。更有交情的,一直陪著走下去,經過長亭連短亭,再三告別,殷殷叮嚀,才兩眼含淚,揮手再見。

送別需要完美

古人極重離別。因為當年水陸交通皆不發達,人們守著自己的祖產和土地,和家族一起生活,出了大事才會出遠門:趕考、求職、升遷、貶謫、婚嫁、因變故投奔親友。高鐵一日的行程,是古人的千山萬水,途中的飢渴和危險難以想象。一次離別,或許就是一生。

這樣望不到頭的離別,有時甚至無關交通的發達。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多少知識分子上山下鄉,支援農村建設,後來就在農村生根。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回家。

送別需要完美送別需要完美
送別需要完美

中國人有“蓋棺定論”的習慣,因此特別重視“最後”。在一個地方生活的最後幾年,社交場合最後幾句話,生命最後的日子,影響了全局的評價。人們希望和別人、和世界體面的說再見。

送別需要完美

趙麗蓉曾經是為全國觀眾喜愛的演員。她在評劇中演過阮媽、三仙姑,也在《西遊記》裡演過皇后。除了演小品,她總是配角,可她從不缺少演技和光彩,總是親切又和氣。2000年7月17日,她因病離世。送別那天,早上五點開始,近萬人自發聚集在靈車經過的路上,只為在心裡對她說一句“好走”。

她不算大明星,她是人民藝術家。

送別需要完美送別需要完美

娛樂圈是最引人矚目的地方,而教育圈就低調得多,可是教育圈不缺少感人的送別場面。上個月,廈門六中的音樂教師高志凡因急病離世,年僅28歲。他離世後十多天,網上的悼念都沒有停止,很多媒體都登出了緬懷他的文章,學生在靈堂上集體為他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孩子們唱到哽咽。

送別需要完美

同事和師友都說,高老師是世上難得一見的好老師。他對音樂有絕對的敏銳和獨特的理解,對學生們能做到真正的有教無類。他鼓勵好學生唱歌,也和成績差的孩子打成一片。他推崇古典音樂,教學方法獨特,廈門六中合唱團已走紅網絡。

同事說,高志凡是是音樂的推廣者。可惜,如今他變成了夜空中的星星。希望能有老師、孩子在看到星星後找到方向。

送別需要完美

歌裡總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知己,熟人最容易變“生”,送別最能檢驗一個人的為人和能力。品性好、能力強的人,在離開一個圈子時總能獲得更多挽留和惜別,古今皆如是。送別是一門藝術,離人與送行者都要經受很大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