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是一種什麼性質的“書”,有何意義?

用戶5793481147226


家書

顧名思義,家人往來的書信。漂泊在外的人和家裡相互往來,訴說近況,維繫感情的信件。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遠方遊子和故鄉家人的聯繫方式是不同的。古代電報出現之前,一直靠的是書信往來。隨著技術的進步,電報、電話、短信、微信、視頻等等逐漸替代了寫信,成為現代家人間交流的載體,可以說“視頻對話”是當代的“家書”。

家書裡面內容大約是自己的近況,事業生活的雜事、對家人的思念、對晚輩的教育等等。著名的家書就有《諸葛亮家書》、《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

其中,筆者最喜歡《曾國藩家書》,曾文正公一生學做“聖人”,家書裡面有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生智慧的結晶。

從入京師做官開始到後來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數十年時間中的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個人思想認識的變化,裡面有著豐富的修身教子的言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火連篇的時代裡,家書還寄託著親人的期盼,“見字如面”,往往一封家書過後,可能就是永別。

家書,是古人情感交流的載體,也是親人牽連的寄託。


我是蘇子淵,感謝您閱讀,歡迎您關注我,一直讀書讀史,共同成長!


公子淵


“家書”,自古以來飽含了中國人最私密卻又最有共鳴的情感世界,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然而到了今天信息化的飛速時代,家書卻似乎漸漸從我們身邊淡去,人們連筆都很少拿起,又怎會寫信,更不用提家書了。那麼杜甫“家書抵萬金”的心情,怕是難以體會到了。

史書上說,自從文字產生以後,家書就出現了,最早的家書可以追溯到戰國,那時還是刻在木簡上的,是從軍出征的兄弟倆給家中的書信。看來,中國人對家的觀念以及對家的那種深深依戀的牽掛之情,也是早就有了。

先介紹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家書:

現如今人們最為熟知的該是《傅雷家書》,這本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書裡都是平常聊天家常話。他對兒子的書信裡從四個方面來寫:

一、討論藝術;

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

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

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再介紹一個母親給兒子的家書:

《親愛的安德烈》是當代作家龍應臺和其子安德烈互通書信的結集 ,首次出版於2008年12月。

《親愛的安德烈》共收錄36封書信,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記錄了兩代人試圖消除隔閡與衝突的努力,也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個清晰而生動的範例。

家書,家在前,書在後。它強調的並不是一定要親筆寫下書信,它蘊含的更深的是你對家的眷戀,將“家“放在心中。

古往今來,哪封家書不是因遊子遠行,夫妻分離,親友異地,而用來突破關山阻隔保持親情友情的紐帶!








鳳凰山3113


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家書”就是寫給家人的信。而信正是聯繫遠遊人和故鄉親人的紐帶,聯絡彼此情感的橋樑,戰亂年間尤甚。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不休的戰亂,薄薄的家書可抵萬金之重。“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時間有限,來不及寫書信,只能以語言代替書信,目的只為的是,給家人報個平安。家書自古以來飽含了中國人最私密卻又最有共鳴的情感世界,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然而到了今天信息化的飛速時代,家書卻似乎漸漸從我們身邊淡去,人們連筆都很少拿起,又怎會寫信,更不用提家書了。那麼杜甫“家書抵萬金”的心情,怕是難以體會到了。史書上說,自從文字產生以後,家書就出現了,最早的家書可以追溯到戰國,那時還是刻在木簡上的,是從軍出征的兄弟倆給家中的書信。看來,中國人對家的觀念以及對家的那種深深依戀的牽掛之情,也是早就有了。

隨著科技進步,驛站這種古老的聯繫手段滿足不了人們急切的表達,電報的出現,使溝通更加便捷,可仍有文人堅持以書信表達,鴻雁傳書,如享譽華夏的《傅雷家書》,則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苦心孤詣以及文學藝術領域的諄諄教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