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詩歌為何選杜甫作為典範?

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合成“李杜”,李白側重於情感的抒發,被稱為“浪漫主義”詩人,而杜甫側重於對社會現實的感悟,被稱為“現實主義”詩人。

兩人在詩壇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但是若要論哪位對後世的影響較大,我認為是杜甫。

宋初詩歌為何選杜甫作為典範?

時代造就二者地位差異

李白是盛唐之人,杜甫是晚唐詩人,兩人相差十幾歲,雖是摯友,但是卻經歷了不同的唐朝。

在李白的詩中,我們多見到“酒”、“劍”、“水”等氣勢恢宏的詩句,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中表達無盡的氣派,若不是盛唐時的國泰民安,詩人做出這樣的詩詞,是很難得到重用。

但杜甫生活的時代,風雨飄搖,國家瀕臨滅亡,所以他的詩以“沉鬱頓挫”而出名,他感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詩中的杜甫表達無盡的憂國憂民,面臨著國破家亡,他不可能像李白一樣,再寫盛唐的輝煌,而是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

所以,李杜二人的詩歌發展,由於時代不同,得到人們的喜愛。中國封建社會多是崇尚“現實主義”

“所用之處”,所以杜甫的詩歌對後世影響更大。

宋初詩歌為何選杜甫作為典範?

宋初文學更偏向杜甫,用詩歌推動社會發展

宋初趙匡胤從晚唐吸取教訓,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讓宋初的文人更加強調現實,宋代的程朱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意思大概是不主張人過分表達自己的情慾,而李白的詩歌多是在情慾激昂時所作,固然不符合時代更迭下,宋初詩歌的發展。所以,宋初文學更偏向於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詩人。

宋初的西昆體多以模仿晚唐詩人為主,以楊億為代表的西昆體詩人,多崇尚“以詩諫言”,即在詩歌裡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的看法。所以,李白對宋初文學的發展,毫無借鑑價值。

宋初詩歌為何選杜甫作為典範?

杜甫詩歌更易模仿

杜甫詩歌裡展示了他求真求實的生命意識,悲天憫人的現實關懷,是將個人與國家融為一體憂國憂民的情懷,縱觀中國各個朝代,他們或多或少都會面臨國家搖搖欲墜,民不聊生的現實困境,所以詩人在看到現實景象是,更易於觸景生情,表達自我對國家寄予的期望。如宋代詩人范仲淹的“先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蘇東坡面臨貶謫時“一蓑煙雨任平生”等這些現實的詩歌更易被抒發、抒寫。

杜甫詩歌在題材和語言上更趨於通俗化,成為宋代詩壇上普遍的風氣,宋人對日常瑣碎生活的描寫更顯精細,是眾多詩人可效仿的晚唐詩人,而李白的詩歌多采用誇張手法,更多是激情而發,所以後人多稱為李白是天才,詩中散發著仙氣,不易模仿。

宋初詩歌為何選杜甫作為典範?

綜合來看:李白的詩歌多是由他自己有著足夠的天分,才能寫出讓後人驚歎的詩句,感嘆他不畏權貴,張口一說便顯示了盛唐的景象。而杜甫的時候多沉鬱頓挫,表達自己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憂國憂民的悲痛,這對於剛建立的宋朝來說,重文抑武,更強調詩歌的“文以載道”,而不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所以能夠得到宋初文人的喜愛,對宋朝這個文學發展興盛的時代,杜甫的詩歌得到極大推崇,奠定了杜甫在文壇上“詩聖”的地位。

所以,詩壇上,和李白相比,杜甫的詩歌對後世影響更大。

作者:蔡小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