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織女》張鈞甯的原型原來是黃道婆,她可不僅僅是個傳說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有趣的文字。

今天帶大家瞭解一位與女文人和公主不同的古代女性。

她就是中國紡織技術革新的鼻祖黃道婆。

《天涯織女》張鈞甯的原型原來是黃道婆,她可不僅僅是個傳說

2010年的時候劉詩詩曾經出演過一部電視劇——《天涯織女》,黃巧兒的原型就是黃道婆。黃道婆可不僅僅是個傳說,現在我們身上能有棉衣穿還多虧了她呢,所以在中國民間,黃道婆有著"衣被天下"的美譽。她對棉紡織業進行的大膽革新,對當時及後世植棉和紡織技術的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天涯織女》張鈞甯的原型原來是黃道婆,她可不僅僅是個傳說

逃難崖州 學習紡織

黃道婆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她的父母靠租佃地主的田地艱難地維持全家人的生活。幼年時的黃道婆白天跟父母在田裡幹活,晚上還要跟母親學習紡紗織布。她12歲那年,由於生活所迫,被父母賣給有錢人家當童養媳。在婆家,她難以忍受公婆、丈夫的虐待,便逃出婆家,登上停靠在黃浦江邊的一艘帆船,隨船來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州。

《天涯織女》張鈞甯的原型原來是黃道婆,她可不僅僅是個傳說

生活在海南島的黎族人民自古就用棉花自紡、自織、自染成各種服裝。黃道婆到海南島以後,與當地黎族人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共同的勞動生活與交往中,努力學習和掌握當地先進的棉紡織技術。黎族同胞對這位流落他鄉的異族同胞充滿了同情,她們帶黃道婆如同親生姐妹一樣,不僅照顧她的起居,邀她一同勞作,而且將當地高超的紡織技術傳授給她。黎族同胞細心地傳授,黃道婆虛心刻苦地學習,沒多久她就瞭解並熟悉了各道紡織工序。

《天涯織女》張鈞甯的原型原來是黃道婆,她可不僅僅是個傳說


在實踐中,黃道婆還融合吸收了家鄉織布技術的長處,逐漸成為有著精湛技術的紡織能手。

革新紡織技術

20多年過去了,已入中年的黃道婆越來越思念故鄉,於是,在元貞年間(1295年至1297年),黃道婆帶著踏車、椎弓等紡織工具,踏上了北歸的旅途。黃道婆重返故鄉時,棉種植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後。她回鄉後,見當地婦女仍然用手剝棉籽,男人依舊用小竹弓彈棉花,操作起來十分辛苦,生產效率又極低,而且織出來的布還像從前一樣粗糙。於是黃道婆希望用所學的知識改進家鄉落後的棉紡織生產技術。

《天涯織女》張鈞甯的原型原來是黃道婆,她可不僅僅是個傳說

黃道婆充分利用和改進了傳統的紡織工具和紡織技術,提高了整絲質量和織布工藝,使當地人民能用紗線織出各種色彩的棉布,其絢麗燦爛的程度能與絲綢相媲美。元初著名農學家王楨在《農書》中記載,當時已用撥車、線架等紡織工具來分絡各色棉紗,還記載了織布機與絲綢機的相同之處。

《天涯織女》張鈞甯的原型原來是黃道婆,她可不僅僅是個傳說

黃道婆不僅將黎族人民先進的棉紡織生產經驗與漢族紡織傳統工藝結合起來,系統地改進了從軋籽、彈棉到紡紗、織布的全部生產工序,還創造出新的生產工具,把自己掌握的精湛織造技術毫無保留的傳送給了故鄉人民。她的紡織技術也迅速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黃道婆去世後不久,松江一帶就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歷經百年之久而不衰。由於黃道婆對棉紡織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鄉民為了紀念她,為她建冢立碑,修造祠堂,供奉塑像。

《天涯織女》張鈞甯的原型原來是黃道婆,她可不僅僅是個傳說

我覺得古代女性不管在哪一方面都能做出自己的貢獻,然而歷史總是忽略了她們,讓後世的人辨不清她們的真貌。或則有更多厲害的女性,因為歷史的不記載而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流裡。但對於我們能知道的女性,我總是懷著一種敬慕的心情去了解她們,書寫她們的故事。

喜歡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