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小資家庭和貧困家庭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最高票回答只有短短一句話:不大,就隔一場重病而已。
辛辛苦苦多年,一病回到解放前,一場大病的危害遠超我們的想象。
尤其對於長年熬夜加班的“社畜”來說,積勞成疾並不罕見,重疾險自然是每個家庭的硬核保障。
但是,重疾險是個複雜的產品,投保存在著很多陷阱,不仔細辨別,就容易多花了冤枉錢,卻沒得到好保障,真是坑你沒商量!
牢記以下幾點,就能花更少的錢買到合適的重疾險!
1)賠付標準要記好,防止買了賠不了
2)沒病返錢吃大虧,誰買誰是冤大頭
3)條款看清限制條件,防止保障有水分
4)疾病的賠付種類,並非越多越好
一、賠付標準要記好,防止買了賠不了
買了保險卻賠不了,是很多人的苦惱。重疾險並不是生病了就能賠的,它會有一定的理賠要求,如果不符合賠付標準,那麼你的銀子可真是白花了!
1、確診給付
這類疾病只要確診了,就可以馬上賠付,就可以拿著這筆錢去趕緊治病。比較常見確診即付的重疾是惡性腫瘤,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癌症。
2、實施某種治療手段後賠付
生病了不一定賠,當你進行了某種特定的治療手術之後,保險公司才賠。例如,重大器官移植術/造血幹細胞移植術、冠狀動脈搭橋術等治療手段。
3、達到某種狀態後賠付
對於某些疾病,要達到某種特定疾病狀態、程度,保險公司才予以理賠。比如,多個肢體缺失、深度昏迷、雙耳失聰、雙目失明、癱瘓等。
二、沒病返錢吃大虧,誰買誰是冤大頭
有的人覺得消費型重疾險如果不出險,那麼就虧了,傾向於購買返還型的重疾險。
消費型重疾的保費相對便宜,而返還型重疾險價格比較貴。羊毛出在羊身上,其實相當於在購買重疾險之外,還多交了一部分的錢來理財,等到保險合同到期再返還。
但是,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收益並不高,有的返還的剛夠本金。考慮通貨膨脹的話,這些錢完全就貶值了,還不如拿來理財更划算。
安姐給你舉個例子,30歲男士,購買50萬保額,20年繳費保終身,購買消費型重疾險,一般每年約交7000元,購買返還型重疾險,每年費用約12000,交20年就多交了約10萬元。這些錢拿來投資的話遠比返還划算,而保險公司正是拿著你這部分錢去投資賺錢的。
三、條款看清限制條件,防止保障有水分
有一些重疾險產品,為了控制賠付率,會在重疾險保障條款上“動手腳”。表面上可以保障的疾病種類有很多,也是常見高發疾病,但是卻在保險條款中對疾病的賠付時間以及年齡段做了限制,這個陷阱千萬不要踏進去。
舉個例子,市面上某款重疾險規定:在被保險人70 週歲前確診患有“嚴重帕金森病”,則可獲得理賠。但是,嚴重帕金森病的屬於“老年病”,常見發病年齡多為70歲之後。這樣就算患病也不符合理賠條件,花錢了也拿不到理賠金,可謂是個大坑了。
四、疾病賠付種類,並非越多越好
很多人以為重疾的賠付種類和次數越多,就越划算。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是一些重疾產品藉機提高保費的手段。
在疾病賠付種類中,最重要的是保監會規定的25種重疾,其他的病種屬於錦上添花。而且一些重疾險的病種裡,會混入一些湊數的疾病。明明是相同的病,換個名稱增加數量,可病還是那個病。
另外,本來屬於輕症的疾病,有時會被保險公司包裝成了中症多收錢,這個你也千萬要注意了。例如,原本一款產品保50種重疾,30種輕症,將其中10種輕症改成了中症,但其實保障病種沒有變化,產品價格卻增加了。
這些買重疾險常見的坑,你都get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