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對話》:重大問題溝通難時試試“3C法則”

在讀完《關鍵對話》這本書之前,但凡遇到難對付的人和事,我要麼抱怨連連不知所措,要麼忍氣吞聲憋出內傷,要麼當場暴走一拍兩散。即便我每天默唸心經一百遍,做好充足的心理建設,仍無力扭轉局面。這樣的狀態直到我認真讀完

《關鍵對話》才開始改善。

《關鍵對話》:重大問題溝通難時試試“3C法則”

《關鍵對話》於2012年在國內出版,管理學經典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 柯維親自為這本書作序,他這樣寫道:

“多年來,我一直在教授第五種習慣:學會聆聽他人的言語。但是,這本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高風險交流的基本原則方面分析的更加透徹,總結的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們把注意力成功地轉向了那些人生中極其關鍵的時刻,即決定我們的生活、人際關係和世界觀的重要對話。”

什麼是關鍵對話?它為什麼重要?

書中總結出“關鍵對話”有三個特徵

1.“對話雙方的觀點有非常大的差距

——這類差距大的主要表現模式是,一旦滿足A,便必然無法滿足B,例如,老婆想吃中餐,而你想吃西餐。

2.“對話存在很高的風險”

——這類高風險一般指的是人難以承受的損失,例如鉅額的經濟損失,或者一段重要親密關係的破裂等。

3. “對話雙方的情緒非常激烈

——情緒的激烈主要體現在你從心底裡會對對方的觀點產生難以抑制的牴觸,並有一種不戰勝對方誓不罷休的氣勢。

《關鍵對話》:重大問題溝通難時試試“3C法則”

書中認為,關鍵對話之所以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是因為符合關鍵對話特徵的對話事件,無一例外都與你的生活質量好壞有著最直接的關聯,如果沒能處理好,就會對生活的某方面,如健康、情緒、工作、婚姻等,產生持續性的消極影響。

如何進行“關鍵對話”?——推薦“3C法則”

在書裡,作者從識別“關鍵對話”、明確對話目的、感知對話過程、控制對話情緒、陳述觀點、瞭解動機以及落實對話結果等幾個方面詳細解釋瞭如何開展一段“關鍵對話”(有興趣瞭解更多的讀者建議認真閱讀原著)。

結合書中的內容和自身實踐,我總結了一個關鍵對話的法則,推薦給和我一樣曾經面對衝突對話卻無計可施的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為了方便記憶,我把這個法則簡寫為“3C”—— Common(共同的), Comfortable(舒服的), Conform(一致的)。

1. Common(共同的):明確對話的目的,在差異中尋找對話雙方的利益共同點,發現共同目的,適當時機創造共同目的。

也許你會說,雙方的觀念差異那麼大,怎麼可能有共同點?樊登老師當年講解這本書的時候就舉了這樣一個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我記憶非常深刻。

例如週末夫妻一起吃飯,老公想去中餐館、老婆想去西餐廳,看似無法一起吃,但通過多問幾個為什麼,瞭解對話方想要吃中餐/西餐背後的真實原因,層層深挖需求,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老公想去中餐廳是因為想吃那兒的水煮魚,老婆想去西餐廳是因為那兒環境好,那達成共識的解決方案呼之欲出了——找一家環境好且有水煮魚的中餐廳或者西餐廳。

《關鍵對話》:重大問題溝通難時試試“3C法則”

在關鍵對話裡往往沒有這麼簡單,但方法是一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對話目的,如果一味地強調自己的目的,勢必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而層層剖析,不斷髮掘雙方訴求中的共同利益點,從共同利益點、共同目的出發,可以給對話雙方一種“既滿足了你,又滿足了我,我們都想這樣做”的舒適感,更能讓雙方都感受到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的對話是可以繼續,且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2. Comfortable(舒服的):讓關鍵對話在安全的氛圍中進行,時刻注意安撫、照顧對方的情緒,給對方以安慰和尊重,讓雙方都感覺舒服。

所謂安全的對話氛圍,指的不是人身安全,而是指讓對話的雙方有安全感,讓他們都能夠感受到自己說的話和情緒,能被對方所接納和理解。什麼情形出現表示對話氛圍不安全了呢?沉默(掩飾、逃避和退縮)和言語暴力(試圖控制、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

《關鍵對話》:重大問題溝通難時試試“3C法則”

舉個例子,日常生活中媽媽和女兒的吵架常出現類似這樣的場景:

女兒說:媽媽你什麼都不懂,不要對我指手劃腳。

這時媽媽會急了,脫口而出的話就是“我怎麼不懂?我吃得鹽比你吃得米都多,你懂什麼?這事就得這麼辦。”

接下去女兒要麼激烈的言語反對,要麼沉默不語。這段對話便陷入了不安全的對話氛圍。

書裡說“當對方出現沉默或暴力應對的情況時,你應當暫停對話,營造安全氛圍。安全感一旦恢復,你就可以繼續進行對話了”。

如何恢復安全感?

——道歉。

——通過對比強調雙方的共同目的,採用“我不是…而是…”的句型。

用上面的例子來說,當女兒出現沉默時,女兒內心便產生了不安全感。站在媽媽的角度,可以這樣說:對不起女兒(

真誠的道歉),我不是想對你指手劃腳(通過“我不是”來否定女兒對自己目的的判斷),而是希望給你一些建議(通過“而是”說出自己的目的),讓你可以順利完成這件事(進一步闡述,強調共同目的)。站在女兒的角度,聽到媽媽這樣說,心裡也會因為錯怪了媽媽而內疚。而如果女兒在獲得了“安慰”後,仍然不願意鬆口,繼續朝媽媽發脾氣,那該怎麼辦呢?作者的建議是繼續重複恢復安全感的方法,直到安全感恢復。

《關鍵對話》:重大問題溝通難時試試“3C法則”

3.Conform(一致的)——“對話並非決策”,對話結束後要將對話達成的共識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按步驟落實,保證最終結果與對話內容一致,與共同目的一致。

作者認為,“對話是獲取雙方觀點的過程”,並不等同於決策。決策包括決策的方式以及決策執行等等細節。通俗的說,在關鍵對話中達成共識後應當明確行動計劃,即行動的目標、截止時間,分工等等,直至對話的結果顯現,關鍵對話的全過程才算完結。

例如上面提到的夫妻去哪裡吃飯的問題,當夫妻雙方決定了去找一個環境好且有水煮魚的中餐廳後,馬上要開始行動,可以稍微分工,例如妻子負責搜索哪裡有看起來環境不錯的中餐廳,列成清單,丈夫負責一個個打電話去問那家餐廳是否有水煮魚,並且訂好位置,雙方要確定出發的時間,並且積極地為一起聚餐而做準備。一系列的行動之後產生的結果,與之前對話的內容相符,對話雙方在這次事件中愉悅感才會實質性的提升,缺少任何一個環節,或者任何一方的參與,這場對話都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關鍵對話》:重大問題溝通難時試試“3C法則”

寫在最後

關鍵對話的“3C”法則強調的是對話開始時、進行時、結束時要重點注意的細節。就個人而言,僅僅是做到第一點,就已經足夠讓你和他人的對話變得異常順利,不信可以去試試看。

當然,“3C法則”只是個人的初淺經驗,也許還不成熟,但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關鍵對話》這本書,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林子青,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只羨人間不羨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