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新港社區“三社聯動”加強公共服務

馬尾新港社區“三社聯動”加強公共服務

馬尾羅星街道新港社區工作人員籌劃改造百姓舞臺。記者 張人峰 攝

福州日報記者 歐陽進權 通訊員 羅星

“百姓舞臺什麼時候安排表演?”“‘四點半課堂’什麼時候恢復?”……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在馬尾區羅星街道新港社區,群眾遇到社區黨委書記連鏞不時這樣問。社區居民諮詢的活動都是社區組織的,大家之所以熱心參與,是因為活動契合需求。新港社區以黨建為引領開展“三社聯動”,成效由此可見一斑。

百姓舞臺週週演  黨員每場都幫忙

新港社區成立於2002年,轄區東至閩江岸邊,西至鐵路濱河路,南至濟安路,北至新港區(含保稅區),轄區內有企業200多家,其中還不包括名成水產品批發市場的大小商戶,成為馬尾最大的物流集散地,總面積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0戶5131人,流動人口2100多人,轄區黨員有121名。如何讓群眾團結一心,成了社區面臨的難題和著力點。

上週五,連鏞帶領社區黨員與施工方,在百姓舞臺前謀劃如何提升。

記者看到,佔地約100平方米的百姓舞臺在易安居小區門口,緊臨青洲路,是去年建成的,當時羅星街道黨工委撥付5萬多元支持建設,隨後每週都有一到兩場文娛活動,成為社區群眾展示自我、休閒娛樂的公益平臺。“這是社區花小錢辦大事之舉。”連鏞說,平時舉辦一場室外文娛活動,搭臺一次需要三五千元,三年下來需要十幾萬元,社區無處籌措這麼多資金。

在新港社區,社區先引進臺灣社工等社會組織,然後培育一批本土社會組織,目前群眾已組織成立老人協會、公益助老會、“舞動美”健身操隊、“手拉手”關愛兒童服務隊、義工隊、老友開心協會、文藝舞蹈隊、“勇敢者”治安消防志願者服務隊等13支隊伍,百姓舞臺的活動就是這些隊伍的隊員組織的,疫情發生前週週有活動。轄區100多名黨員在隊伍建設和活動開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每次活動,社區都會派出一名黨員全程參與組織協調。

搭建共同治理框架  打造舒心社區

在新港社區,社區以黨建引領“三社聯動”,即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參與、社工承接居民需求的服務,推行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機制,形成以黨組織為核心、居民為主體、群眾共同參與的基層治理構架,用真心、細心、愛心、耐心、用心等“五心”,打造安心、放心、舒心的“三心”港灣社區。

社區群眾老陳以往對基層工作有意見,現在他見到社區幹部就豎起大拇指。原來在春節前,社區“四點半課堂”組織了寒假班,社區內學生都可以報名參加,原來計劃招募40名學生,起初擔心報名人數不足,社區還給社區幹部佈置招募任務,沒想到招募令發佈僅一天,就有60多人主動報名。隨後新港社區組織社區義工和教師隊伍輔導學生至臘月二十四,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兩個半小時。老陳的孫子也是報名參加寒假班的學生之一。老陳說,兒子和兒媳正常上班,他每年都為孫子假期學習的事發愁。

新港社區的“四點半課堂”,是馬尾區首個社區開辦的“四點半課堂”,此舉解決了轄區內學生課後無人監護導致的各類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辦好“四點半課堂”,新港社區採用黨建引領的“三社聯動”模式,與社會組織、社工組成專兼職結合的志願者隊伍,為孩子提供課業輔導及素質拓展培訓,如舉辦繪畫、閱讀、傳統武術、國學、書法等培訓活動,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

社區黨委還指導和幫助小區黨組織建立小區自治民主協商議事制度,通過聽取民意,協商處理小區難點問題,發揮“居民議事廳”和“民情直通車”作用,改進社區管理和服務模式。

一直以來,新港社區不斷摸索社區治理新方法,結合“三社聯動”,“居民議事廳”應運而生,現在走進新港社區的便民服務大廳,就能看到大廳一角擺放的長桌,這已經成為社區瞭解居民情況的“直達窗口”。“我們還要把這個社區治理模式‘提檔升級’,更好地發揮它對社區管理的輔助功能。”連鏞說,作為推進基層建設的重要措施之一,新港社區“居民議事廳”要繼續辦下去,解決百姓事,分擔百姓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