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縣名的故事

中國·靈沼

陝西幾個縣名的字,由於解放初人們普遍文化程度低,生僻字難認,一直被垢病,並被編成笑話。除了當地人,外地人大都只認半個字或者相像字的讀音。把鄠(hu)縣念鄂縣,把盩厔(zhouzhi)縣念盤屋縣,把豳(bin)縣念幽縣,把鄜(fu)縣念鹿縣,把沔(mian)縣念丐縣。

為了大家好認好讀,國務院在1964年還是把鄠縣改成了戶縣、盩厔縣改成了周至縣、豳縣改成了彬縣、鄜縣改成了富縣、沔縣改成了勉縣。地名改成常用字以後,字面直白,好認並不易讀錯,但失去了原有的歷史含義。

豳縣的豳字,體現的是農耕文明初期,圈養六畜的歷史印記,解放後只是為了好寫易讀,改成彬縣,丟掉了厚重的歷史記憶。

盩厔的盩,字典解釋為“山曲折處”,厔“水曲”“半包圍”,改成周至二字以後,誰能從周至二字聯想到這裡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

這幾年也有陸續改回來的。比如戶縣恢復歷史地名鄠邑,即保留了原有讀音,又留住了厚重的歷史記憶。

戶縣改鄠邑,把其歷史還原至2200多年前,說明戶縣有學者把關,比開始把戶縣改成西戶區有水平。如果改成扈邑,就將其歷史還原至4000多年前夏朝時期的扈氏國(部落),歷史著名的甘之戰這裡就是古戰場,即現在鄠邑區的甘亭鎮,更能體現出鄠邑區底蘊厚重的歷史文化。

勉縣有學者呼籲漢中市政府,向鄠邑學習,希望改回使用長達2000多年的沔縣二字,或者撤縣設市時,用沔水市或者沔州市,不宜採用擬議上報待批的定軍山市,古時的沔水就是現在的漢水。當年湖北省的沔陽縣就沒改過,仍依舊在使用。

過去國人文化程度偏低,生僻字是個問題,現在國人文化程度普遍提升了,恢復到原歷史用字,不但符合歷史史實,而且對傳承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陝西省在1964年的改名中,一共改了14個縣地名稱,除了上述的以外,還有以下縣地名:郿縣改為眉縣,郃陽縣改為合陽縣,雒南縣改為洛南縣 ,葭縣改為佳縣,栒邑縣改為旬邑縣,洵陽縣改為旬陽縣,汧陽縣改為千陽縣,醴泉縣改為禮泉縣,商雒地區改為商洛地區。

如不恢復舊稱用字,很多周、秦、漢沿用幾千年的稱胃,將走進被遺忘的歷史,很是遺憾。

張秉勤

2020/04/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