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朋友,當你乘飛機從北京飛往烏魯木齊俯首下望,或者到西北去旅行,你會發現中國西北內蒙古西部有一望無際大片大片的赭黃色沙漠。上千公里的長度,廣袤無垠,氣勢恢宏,令人稱奇!從西到東依次排列著: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以及毛烏素沙漠。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攝影/劉罡

談到沙漠,往往與蒼涼、死亡、甚至恐怖聯繫在一起。唐朝詩人岑參形容道:“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茫茫黃入天。輪胎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今天,人們這樣描寫沙漠:廣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渾、靜穆,板著個臉,總是給你一種單調的顏色:黃色、黃色,永遠灼熱。彷彿大自然在這裡把洶湧的波濤、排空的怒浪,剎那間凝固了起來,讓它永遠靜止不動。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大漠序曲

我今天給讀者朋友介紹的就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西南面烏蘭布和沙漠。它讓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神奇!

烏蘭布和沙漠地處內蒙古阿拉善盟東北,巴彥淖爾市西南,烏海市西部,總面積近一萬平方公里。

2009年春末夏初,鋪天蓋地的沙塵暴肆虐了好幾天,今天終於停了下來。我來到了位於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中段的劉拐沙頭。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攝影/邢皓

從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城往南,村莊、住戶漸漸少了。撲入眼簾的是密密匝匝的梭梭林,西北風吹來,林濤陣陣,綠波滾滾,真有點到了大興安嶺的感覺。一會兒,葦草、蒲草也出現了。偶爾,兔子、野雞也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如果不是以前來過,誰能瞭解到這裡曾是滾動的沙丘?再往南,漸漸地,裸露的沙丘出現了。但沙丘上是麥秸或稻草織成的網格,像一張張巨大的棋盤覆蓋在上面,極目望去,一直伸向天邊,十分壯觀——這是阻止沙漠流動十分有效的方法。細看,每個方格中都有一顆梭梭的幼苗——儘管被風吹得瑟瑟發抖,但它們還是深深地紮在沙裡。她們好像在說,再等幾年,我就長大了,和億萬兄弟一起成為綠色屏障!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劉拐沙頭

但當我們繼續走向烏蘭布和沙漠深處站在一個叫劉拐沙頭地方的時候,腳下便是滾滾的沙丘——一望無邊,浩浩邈邈——似濁浪滔天的大海波濤,如奔騰狂瀉的壺口瀑布。烏蘭布和是蒙古語,意為紅色公牛。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過西班牙鬥牛,那公牛——爆發力極強,橫衝直撞,暴虐不羈,桀驁不馴 。我吃力地登上一個巨大的沙丘,昨天,它還在陸地上,今天,它已向東滾動在黃河裡了。我登上頂端,風呼呼作響,沙粒從我的面前飛快地竄上沙峰,然後撲簌簌地湧入黃河……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窳渾古城遺址

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這裡本不是沙漠——而是阡陌縱橫,沃野千里,雞犬相聞,人口稠密的平原——“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黃河主河道也不在今天的位置,而是在磴口縣城以西十幾公里的地方。它由此北上,在陰山腳下的哈騰套海蘇木拐彎然後順著陰山南麓的烏加河向東流去。“哈騰套海”為蒙古語,意為河灣。據史料記載,當年黃河在西岸——今沙金套海和太陽廟農場一帶決口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湖泊——屠申澤。《水經注》雲:“(屠申)澤東西百二十里”,可見,其水面比今天的烏梁素海還大得多。當時,由於人口稠密,磴口縣境內設有朔方郡之三縣:臨戎縣(今補隆淖爾西南沙柺子社, 當時在黃河東岸)、三封縣(今包爾蓋農場西南4公里)和窳渾縣(今沙金蘇木包日浩特)。至漢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前二年,朔方、五原兩郡已擁有七萬三千六百六十戶,三十六萬七千九百五十五人,農田渠道交錯,阡陌連片。東漢史學家班固形容道:“人民熾盛,牛馬布野”。(巴彥淖爾史料,1983年版,第一輯,98頁;第二輯236頁。)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磴口境內的陰山山脈 攝影/劉旭

可見,兩千年前的磴口縣境內不僅沒有沙漠,而是十分繁榮的農業區。那麼,滾滾黃沙是哪裡來的呢?翻開中國地形圖,我們會發現,東西走向的陰山和南北走向的賀蘭山並沒有相連接,兩山脈之間有一個八十多華里的巨大口子。這裡西北季風強勁——年平均風速每秒3米,全年揚沙日80余天,沙塵暴日20余天——磴口縣舊地名叫三盛公,當地民諺曰:三天不颳風,不叫三盛公。多少世紀,一方面,西北風將賀蘭山西部的騰格里沙粒通過巨大的山口源源不斷的搬運過來;另一方面,在黃河被迫東移的過程中,形成深厚的洪積沙,風起沙飛。今天在磴口境內見到的古墓,絕大部分凸然顯現出地面一米左右,顯而易見,狂風也帶走了成千上萬噸黃沙。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大漠駝鈴

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3年),宋使王延德出使高昌(今吐魯番)時路過烏蘭布和所見的情形是:“沙深三尺,馬不能騎,行人皆乘駱駝”(《歷史時期烏蘭布和沙漠環境變遷的再探討》太原師院學報第二卷第三期2003年9月)。而到了清代,農田棄耕,植被和表土破壞,下層沙暴露,經風力剝蝕,平原埋陷,形成滾動沙丘。至1850年,黃河主河道已被淤塞三十餘華里,它被迫改道——由向北流至陰山腳下東行改為沿河套平原南緣徑直向東流去——而這裡肥沃的農田卻變成了滾滾的流動沙丘。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黃河九曲十八彎 攝影/楊振軍

由於黃河流經土質酥鬆的黃土高原,再加上騰格裡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直逼黃河,黃河含沙量超過世界上含沙量很高的兩條河流——流經撒哈拉大沙漠的尼羅河和流經卡拉庫姆沙漠的阿姆河,居世界各大河之冠。平均每立方水含沙接近6公斤,每年注入大海的泥沙16億噸,如果把這些泥沙堆成1米高、1米寬的土牆,可以繞地球赤道27圈!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京藏高速公路跨黃河大橋 攝影/趙剛

而烏蘭布和沙漠每年向黃河輸沙約7000萬至1億噸,使得河床年均抬高10公分以上,黃河水面已高出河套地區2—4米,成為地上“懸河”,對包蘭鐵路、京藏高速、110國道形成威脅,對黃河中下游地區人民生命及財產威脅更大!更可怕的是,烏蘭布和沙漠仍以每年8米的速度東移擴展。據巴彥淖爾電視臺2010年9月7日《新聞聯播》報道:僅2010年3-6月,劉拐沙頭向黃河最大推進9.66米,年平均3.78米!如果照此速度繼續東移,將和毗鄰的鄂爾多斯市庫布其沙漠、毛烏素沙漠連成一片,再次迫使黃河改道——那將大大惡化生態環境,給人類製造新的災難! 萬頃良田被毀、沙進人退、滾滾黃沙淹沒人類文明成果的歷史悲劇在當代還會繼續演下去嗎?!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綠色生態屏障

人類再不允許黃沙肆虐了! 在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新中國在烏蘭布和沙區從南到北設立了中國林科院磴口實驗局、磴口縣防沙林場、烏後旗西補隆林場、巴彥淖爾市治沙綜合實驗站。巴彥淖爾人民從磴口縣劉拐沙頭至杭錦後旗太陽廟,營造了一條寬300—400米、長175公里的防風固沙林帶,成為一道保護河套綠洲的生態屏障,有效地減緩了沙漠東移速度。 2006年10月和2007年3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烏蘭布和沙漠的治理工作做了兩次重要批示,要求各級政府加快烏蘭布和沙漠的治理速度。 2009年4月23日,巴彥淖爾市召開烏蘭布和沙漠旅遊開發研討會。會議提出嶄新的治沙理念——以沙為寶,發展沙產業——中銀集團將投資8.6億元,在沙區建立集旅遊、生態和文化三種產業為一體的多功能旅遊景區。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沙漠種樹 攝影/張加強

巴彥淖爾市成立了烏蘭布和治沙局。 磴口縣護林員張立勝,在烏蘭布和沙漠邊緣居住的20多年時間裡,沙進人退,他先後蓋過三處住房均被沙漠掩埋了。而現在,他毅然決然又在沙漠邊蓋了第四處房——70平方米的磚瓦房。這次,他堅信,沙漠不會再掩埋他的住房了。 在我們離開劉拐沙頭的時候,拉著麥秸稻草和樹種的治沙隊伍向沙漠開過來了!他們扛著鐵鍬,雄赳赳,氣昂昂,走向沙漠深處! 我突然想起毛澤東的詩句,略加修改,脫口而出:今日長纓在手,何愁縛住黃龍?!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烏蘭布和沙漠旅遊

四年後,2013年秋天,我再次來到劉拐沙頭,我被這裡的巨大變化驚呆了!這裡已找不到當年的大沙漠,只見一條浩浩湯湯的大河流通向西北,碧波萬頃,鷗鷺翱翔。大河東岸是一條柏油路,小汽車川流不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人們在河邊嬉戲,釣魚。沙灘上一對對男女互相追逐,笑聲陣陣。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大美奈倫湖 攝影/邢皓

開發烏蘭布和沙漠的是北京太陽公司,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專門向我做了介紹。這位負責人高高的個子,深邃的眼神充滿了自信。他說,公司已投資一億多元,開挖了一百多華里的河道,一直向西北延伸到阿拉善盟境內。當黃河漲水的時候,我們就提起閘門分洪——把大量剩餘的水貯存到河道里——烏蘭布和沙漠得到了如此眾多的水,同時為黃河中下游減輕了防洪壓力。浩浩淼淼的水改善了烏蘭布和沙漠的氣候。我們將普遍的種樹種草,按照市場運作的方式,在烏蘭布和大湖泊中的一個個沙丘島嶼上,將建起一座座別墅——這裡遠離城市——這裡的空氣是清淨純潔的,這裡的水是清澈甘甜的,這裡的天空是明淨湛藍的,這裡的陽光是明媚燦爛的——這裡沒有霧霾、沒有噪音、沒有汙染,是人類非常理想的生活地方。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奈倫湖落日 攝影/李鵬

在這位負責人的引領下,我驅車沿岸邊柏油路向西北方向駛去。驀然,水面漸漸變寬了——彷彿到了雲南洱海、江西鄱陽湖。我們坐了遊艇,向湖的遠方駛去。此時,一輪巨大的太陽緩緩消失在西北的沙漠中,落日的餘暉染紅了水面。我們的遊艇在靠岸的時候衝進一片草叢,驚起的一群野鴨嘎嘎叫著飛向遠處的水面。我想起李清照的《如夢令》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雖然這裡現在還沒有藕花,但有這麼多的水,還愁蓮花麼?我已經在河套看到好幾處蓮花,而且爭相鬥豔,奼紫嫣紅。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沙漠人參“肉蓯蓉” 攝影/李慧

在返程的路上,看見烏蘭布和沙漠裡一片片梭梭林綠意盎然。公司負責人說,已有許多公司投資承包了烏蘭布和沙漠的綠化,目前,梭梭林伴生的肉蓯蓉(沙漠人參,一種補品)已經產生了很好的效益。秋天,將現收穫的鮮蓯蓉空運到廣東出售,非常搶手,非常值錢! 真想不到,烏蘭布和這頭“公牛”過去曾給這裡的百姓帶來無數災難;而今,人類改造了沙漠,它正在給這裡的人們帶來不盡的財富和幸福。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王爺地肉蓯蓉種植基地 攝影/李慧

五年後,2018年夏末秋初,我和愛好寫作的朋友們來到了烏蘭布和沙漠。五年前烏蘭布和沙漠中流動著一條寬闊的河,給人帶來了希望;而今天一幅幅美景躍入眼簾,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魚翔淺底,鳥語花香,烏蘭布和沙漠索性變成了塞上江南,讓人耳目一新,給人以神奇,給人以震撼!讓人不敢認她,但看著遠方的沙漠和腳下的黃沙又讓人確信,這就是烏蘭布和沙漠。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蓯蓉花開 攝影/李慧

我們來到了“王爺地”沙漠蓯蓉生物科技公司。大片大片的梭梭林一行一行地鋪展開來,一直鋪到天邊的盡頭,那深綠色的甘草密密扎扎,長勢旺盛。一條條細細的膠管埋在梭梭的根部,寶貴的水一滴一滴滋潤著沙下的根鬚,即使是在乾旱時候,梭梭林也生長的蓊蓊鬱鬱。人們用播種機把蓯蓉種籽拌上沙土肥料深播進去,敏感的梭梭林根系就神奇自覺地找到種子,然後就長出肉蓯蓉——一種珍貴的中藥材——沙漠人參。肉蓯蓉在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是歷代名醫開具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補益藥物。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晾曬肉蓯蓉 攝影/李慶光

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更加註重保養身體,而十分發達的快遞業,使遠在萬里之遙天南地北的人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這純天然的營養佳品,因此蓯蓉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可持續性發展和良性循環為治沙提供了強勁動力。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帝泰釀酒葡萄基地 攝影/邢皓

驅車向南走去,大片大片的綠色撲面而來,葡萄園一架一架排列開來,葡萄串串好似珍珠,又像瑪瑙,在陽光照耀下精神抖擻,生機勃勃,像一列列整整齊齊列隊接受檢驗的軍隊,這綠色一直消失在天邊的隱隱約約的黃沙裡。一座座高大的葡萄酒罐矗立在葡萄園旁邊。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片葡萄園有一千多畝,目前年釀酒一百多噸,產值達到三四百萬,而且逐年遞增,產品的市場前景也非常樂觀。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萬畝光伏園區 攝影/邢皓

我們乘坐的大巴車綠海中穿行,路邊又不出現了一片又一片太陽能發電光伏發電板, 遠遠望去,好不讓人感嘆!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沙漠水稻開鐮收割 攝影/邢皓

驅車畫中行,處處是美景,莫非至蘇杭?江南醉煞人。眼前竟然出現了大片稻田!水渠裡倒映著藍天白雲,一對水鴨自由自在悠閒地在水面上遊動嬉戲。綠油油的水稻正在抽穗,整整齊齊,精神抖擻。緊靠稻田的是養魚池,翻滾跳躍的鯉魚們根本不管人的到來,只顧爭先恐後地搶食機器不停地撒在水裡的餌料。我們跟隨工作人員進入一個巨型大棚,好像足有一個足球場的面積,這裡更讓我們傻眼了,只有在江南才有的琶蕉樹向我們招手,一壟壟茶葉長勢喜人……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沙漠有機山藥 攝影/邢皓

在返回的路上,車上的人們興奮起來,議論起來。有的說,烏蘭布和沙漠裡的長長的山藥真好吃!有的說,烏蘭布和沙漠裡的冬小麥試種成功,棉花長勢良好! 窗外的標語飛馳而過:綠色江南,塞外崛起!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回到家中,打開電視,中央電視臺正播送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8月15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的一口預探井試油後獲高產油流,為長慶油田穩產5000萬噸再添利器!我趕緊打電話向磴口的朋友證實,結果是:油井就在烏蘭布和沙漠腹地!

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

壯美神奇的烏蘭布和沙漠

法國文豪巴爾扎克曾說過:“偉大的人物都是走過了黃沙大漠,才登上光榮的高峰。”他在小說《沙漠裡的愛情》結尾時借主人公之口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的話:“我看哪裡都比不上沙漠”,“那裡沒有人,只有上帝”。 而這裡,卻是人類創造了奇蹟。 神奇的烏蘭布和沙漠!

原題《站在烏蘭布和劉拐沙頭的沉思》載於《河套文學》2010第一期;2014年再修改後題為《烏蘭布和劉拐沙頭》收入本人當年出版的《河套情懷》;本文刊載於《河套文學》2019第二期。

本文來源“磴口文體旅遊

圖片來源網絡

旨在分享交流

不涉及商業用途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