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四月以來,隨著鮑某性侵案持續引發熱議,越來越多的信息和證據在這幾天接連爆出。然而隨著各方媒體的介入,人性幽暗的一面也逐漸暴露...


在鮑某一案中,等待反轉的“圍觀群眾”、“不完美受害人”的輿論質疑,為媒體開闢了嶄新的利益區間。


一些媒體為了蹭熱度、求爆點,採取了一系列違背基本職業道德的惡劣做法:


追尋到被害人老家、多次打擾被害人家人、採訪被害人鄰居和學校等與案件完全無關者,打探、挖掘與案件完全無關的各種信息,無端洩露被害人及其家庭的隱私......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北京市千千律師事務所接受被害人李星星(化名)的委託,

案呼籲媒體不要惡意挖掘被害人隱私


“新媒體時代是注意力資源稀缺的時代。”


而在這起性侵案中,當部分媒體們“流量”會帶來無窮的收益時,他們批量產出了“母女騙財”、“不倫之戀”,甚至“二奶轉正”等看上去十分有“看點”的文章...在這個過程中對受害者隱私極力挖掘,全然不顧可能造成的二次傷害。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


這讓說姐聯想到了當初轟動一時的“臺灣明星白冰冰之女綁架案”,女兒被綁架期間,母親苦求媒體無果,記者的圍追堵截和介入報道最終導致綁匪提前撕票。


這起案件使得臺灣媒體遭到社會大眾的嚴重譴責,但那個被歹徒殘忍殺害的女孩,永遠地停留在了16歲的雨季...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演員白冰冰和女兒


或許只有在悲劇發生的那一刻,我們才會看到,那麼多媒體傳遞的信息跌破了人類良知的底線;我們才會發現,即使在全球傳播的新媒體時代,真實(truth)、人的尊嚴(human dignity)和非暴力(non-violence)仍是各類媒介必須秉承的、具有普世價值的道德標準。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她死去的時候,

離17歲生日還有2天


白冰冰,中國臺灣女歌手。


她出身於一個貧苦之家,幼時時常遭到家暴。雖然學業優秀,卻被迫輟學,打工以貼補家用。直到後來參加歌唱比賽,演唱才能被挖掘,才順利出道。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


年輕時的她遠赴日本發展,與日本漫畫家梶原一騎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後因丈夫孕期出軌,白冰冰毅然決然帶著7個月的身孕回到臺灣,從此和女兒白曉燕相依為命。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


對於命途多舛的白冰冰來說,聰明伶俐的女兒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光芒。


然而,42歲那年,正在攝影棚裡拍攝的白冰冰收到了一通恐怖電話。綁匪拍下了女兒白曉燕的裸照,剁下了她的左手小指,並告訴白冰冰:“想見女兒就立刻來龜山墓園。”


白冰冰十分恐慌,她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龜山墓園,發現了沾滿了女兒血跡的手指,以及一封求救信:“媽媽,我被綁架了,現在很痛苦,你一定要救我,他們要五百萬美金。不可以報警,要不然我命休矣……”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


看到這裡,白冰冰幾乎暈厥。在一番掙扎之後,她決定尋求警察的幫助。


臺北警方在接到報案之後迅速行動,成立了專案小組進駐到白冰冰家。但警方洩露了行動消息,臺灣媒體紛紛聞風而動,他們直覺有什麼“驚天大事”將要發生,而他們,絕對不能錯過!


從警方進駐的那天開始,白冰冰的電話就整日整夜地響個不停,來電話的不是綁匪,而是排隊等著挖料的記者。


白冰冰知道媒體的大肆報道只會刺激綁匪,或許會對女兒痛下殺手,作為一個母親,她絕不能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白冰冰在電話裡無助地哀求:“拜託,不要寫,不要寫,真的不要寫。”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


但在利益面前,一位母親的無助和眼淚會有什麼重量呢?


第二天,《中華日報》和《大成報》兩家報紙還是大肆報道了這則消息,很快,記者、採訪車紛紛趕到白冰冰的家門外,把她和警方的舉動一刻不漏地進行詳細報道,導致綁匪對警方的部署幾乎瞭如指掌。


4月16日,綁匪再次打來電話,確認錢有沒有準備好。至此,白冰冰已經幾日不能閉眼,四處籌錢。


1997年4月18日,在便衣警察的陪同下,白冰冰開車前往付贖金,但在她的車子後面,好幾輛電視臺的新聞採訪車一直緊緊跟隨,導致綁匪遲遲不肯露面。


白冰冰心急如焚,警方也下車罵電視臺記者,要求他們快點離開:“你們還有沒有一點職業道德?你們這樣做是會死人的。”但對方毫不悔改,義正言辭地表示:“他們(其他記者)不撤,我們也不撤。”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


媒體的過度關注徹底激怒了綁匪,對方7次要求更改交易地點,但最後都在媒體的圍追堵截之下拒絕露面,此後的4天半,綁匪徹底失去了消息。


而白冰冰的家裡,電話依舊無休止地響著,白冰冰崩潰了:“拜託,不要跟蹤我們,離我們遠一點!”


18日傍晚,綁匪因不滿白冰冰報警,屢次交易不成,對小女孩痛下殺手,次日白曉燕因不堪毆打導致肝臟破裂,腹腔內出血身亡,21日被綁匪棄屍於中港大排水溝內,進一步屍檢表明,白曉燕在生前曾遭到歹徒的強暴。


她被殘忍殺害時,距離她17歲的生日還有2天。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


然而事情到這裡並沒有結束。


白曉燕遇害之後,她慘死的照片仍舊沒能逃過媒體之手。其中TVBS、自立早報刊登出被害人裸露照片,而中國時報也刊出白曉燕慘遭凌虐的屍體照片。一些媒體甚至聘請所謂的專家,分析探討綁匪如何虐待、殘殺一個小女孩至死,內容觸目驚心。


即便如此,媒體還是不放過白冰冰,在當晚的電視採訪中,白冰冰流著淚控訴道:我們孤兒寡母,你們不能這樣欺負我。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


一個個新聞熱點,引得媒體人趨之若鶩。故事落幕,他們則四散而去,留下一地雞毛和無可挽回的破碎。


知乎上有人提問說:“白冰冰女兒綁架事件之後,對臺灣的媒體傳播有什麼影響?”


下面只有一條評論,寫著:“你看現在的臺灣媒體有一絲的自責和改悔嗎?”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知乎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遭受性侵之後,

媒體剝奪了她離開的權利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媒體發揮了比我們想象中更加強大的影響力,也不可避免地肩負了更多的責任,也因此,當今時代比以往更需要強調“媒介倫理”


媒介倫理指的是媒介從業人員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形成了的價值取向、道德表現與倫理規範。而當新聞工作者在進行報道時沒有遵守基本的職業道德,沒有體現出正確的價值取向,就是所謂的“新聞倫理失範”


隨著傳播環境的不斷惡化,不少媒體罔顧道德和職業操守,侵入他人的私人領域獲取信息,這種病態化的傳播方式,不僅僅發生在臺灣,也發生在大陸。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韓劇《匹諾曹》


2008年,時年14歲的少女湯蘭蘭,向五大連池市的警方寫了一封舉報信,信中提到自己從6歲開始,就頻繁遭受家人和親友村民等十餘人的多次性侵,時間長達7年之久。


當月底,僅有60多戶人家的大旺村(化名)陸續有16人被抓,最終包括湯蘭蘭父母在內的11人被判處5到15年有期徒刑。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湯蘭蘭交給警方的舉報信


由於案情過於惡劣,完全顛覆了家庭倫理和社會基本良知,對小女孩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傷害。因此警方和政府為了保護孩子,幫她更換了姓名,遷出了戶口,讓她有機會在新的地方開啟嶄新的生活,希望遠方的平靜和安寧能夠逐漸撫平她內心的傷痛。


但2017年,湯蘭蘭的母親萬秀玲釋放後,相互串聯陳某付、於某軍等以不同的方式到非指定場所上訪,並試圖找到湯蘭蘭未果。於是,萬秀玲想到了藉助少數媒體炒作,企圖翻案。


2018年1月30日,一則《尋找湯蘭蘭:少女稱遭親友性侵,11人入獄多年其人“失聯”》的報道出現在網絡,各大流量的媒體門戶爭相轉發,引發輿論討論。


記者稱,湯蘭蘭的“失蹤”成為了案件疑點,追尋真相就要找到湯蘭蘭本人。並在文章最後公然放上了已經更換名字遷出戶口的湯蘭蘭新的戶籍信息,全網呼籲“尋找湯蘭蘭”。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


一名多年前曾遭受侵害的女孩,在看到媒體大肆報道湯蘭蘭案後,聯想到侵害自己的案犯同樣即將出獄,害怕到整夜被噩夢折磨,最後跳樓自殺。


而她本來即將結婚,開啟自己全新的生活......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


美國職業記者協會(The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在1996年修訂的《倫理準則》(Code of Ethics)中詳細提到:“新聞工作者對那些可能因為新聞報道而受到負面影響的人們要表示同情。當面對孩子或者性犯罪受害人時,要非常謹慎和小心。”


日本的伊藤詩織就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公開談論性侵,對受害者的生活無疑是致命的打擊:“我很難再繼續過以前那樣的生活了。”


然而,從白曉燕到湯蘭蘭,再到如今的李星星,即使從專業主義的視角出發,我們依舊看不到部分媒體人身上本該出現和遵守的職業原則。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從白曉燕到李星星

趨炎附勢的新聞消費主義


伴隨著消費時代的到來,新聞消費主義現象已經司空見慣。


所謂的新聞消費主義,即為了迎合受眾喜好而生產的聳人聽聞的、色情暴力的新聞,以滿足觀眾的感性慾望,這使得新聞呈現越來越多的商業化和娛樂化傾向,蠶食了新聞本有的意義。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韓劇《匹諾曹》


帶著這個概念,讓我們再回頭看看多家媒體對於鮑某性侵一案的報道。


首先,南風窗的報道成功地喚起了公眾的關注,但報道本身並沒有完整地交代出各方的信息,主要以李星星的視角出發,缺少對母親長期缺位的探討,也沒有采訪到涉事警察、以及當事人鮑某,而鮑某的“發言缺失”,為後續的“陰謀論”埋下了隱患。


但不論是在南風窗還是財新的報道中,鮑某都沒有否認自己與14歲幼女發生關係的事實。前者很好地站到了道德的一面,不論鮑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至少在道德和輿論上是要受到譴責的。


再看財新的報道,它補充了鮑某的發言,讓原先的討論不再成為“一家之言”。但文章

以“小說化”的寫作方式主觀臆斷,把案件描繪成一個早熟陰暗的14歲女孩,企圖向養父索愛、索求錢財的故事,完全違背了媒介倫理的基本原則。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迫於輿論壓力,財新編輯部發布了道歉聲明


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指出,新聞是“偽環境”、“偽物品”、“偽事件”的製造者,虛構並導演著物品和事件。


他認為,在消費社會,媒介市場以攫取更多商業利益為目標,其報道在形式、內容,以及語言表達等方面儘量追求大眾喜聞樂觀的方式。這導致了部分新聞報道不再傾向於邏輯清晰的描述事件,反而越來越多地使用修辭語言,放大細節,追求刺激感和新鮮感,以衝擊感製造“賣點”和“熱點”。


比如塑造一個“心機深重”、玩弄感情、恩將仇報的14歲女孩,帶來的故事反轉顯然更加具備催化輿論的“化學效應”。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圖片來源自韓劇《匹諾曹》


在報紙最初繁榮的時候,美國社會學家庫利就曾經表達過自己的憤怒和失望。他認為,部分新聞報道有時擴大了空虛、暴力、兇殺的負面情感,利用受眾的某種心理去吸引讀者、引導輿論方向,完全背離了還原真實事件的初衷,而這樣的描述方式,只會將新聞報道引向一個更為隱秘的“黃色新聞”時代。


他說道:“在這心安理得中,我們生活在代替他人屠殺和暴力的想象之中。閱讀暴力和殘忍行為,這是一個事實,對於蹂躪婦女這種事也不例外,我直覺地感到是和侵略者一起進入了他血淋淋的渴望和貪慾之中,而不是進入犧牲者的情感之中。


鮑某性侵後續,無良媒體侵害少女:你看到的新聞通篇寫著“吃人”


德國詩人歌德曾說:“對待群眾,如果你是激起他們想要的情感,而不是激起他們應有的情感,那就是個錯誤的讓步。”


在當今時代,媒體肩負著更多的責任,也發揮著更大的能力,無數新聞工作者前赴後繼、為之犧牲奉獻的,是一個積極健康、真實公正、客觀公平的媒介環境。


它基於事實和證據,而不是依靠主觀臆斷,它立足於道德情感,而不是陰謀論調,只有如此,才能夠更好地保護大眾的知情權,保護那些處在聚光燈下、無措的受害者們......


後臺回覆關鍵詞【鮑某某

精英說為你推送這起性情案的始末


作者:Cheryl,精英說90後作者,英國海歸,用心寫字。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佈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Reference:

News.China:“白冰冰之女綁案”到“林奕含自殺”,新聞媒體倫理底線何在?

財經新聞考研:從實務角度出發,《財新》的高管性侵養女報道為什麼輸了?

論文網:國內新聞消費主義現象反思

孫緒彬、楊倩:淺析新聞消費主義對新聞意義的蠶食

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高管涉嫌性侵養女”案,媒體報道如何打開“黑箱”?

狐狸晨曦:各大媒體為何不肯放過湯蘭蘭?這已是一場傳統和新生媒體的戰爭

被媒體迫害致死:臺灣藝人白冰冰之女白曉燕綁架案始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