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独处?这其实是孩子内倾型性格,分离到个体化的过程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很多家长会担忧,自己的孩子上了学之后,就没有原来那么粘人、喜欢和别人玩了,别的孩子都是三五成群的一起玩耍,自家的孩子却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去图书馆,做啥事情都是形单影只,是不是孩子太孤独了?

独处和群居:平衡是重点

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更加融入集体,这样的想法不为过,而且非常的合理。就像作家辉格在其畅销书《群居的艺术》中说道:“全世界的狼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性,在严寒的冬天集合成群,相互协助,共度寒冬。

人类也是群居动物,人群密集处总是显得热闹而繁华。”人类的群居是一种常态,这么做可能是因为我们从群居的灵长类祖先那里继承的习性。

孩子喜欢独处?这其实是孩子内倾型性格,分离到个体化的过程

而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群居也可能是因为在过去的自然选择中,群居更能够让提高人类的适应性,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而且,到了现如今,我们也往往常常需要诉诸于群体的力量来做决策、来解决问题。但是这么做,也有降低个体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风险,单打独斗的个人很可能被埋没在群里的汪洋里。

其实,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同时能够关注自己的内心,和自己和平友好的相处,两者并不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群居和独处二者是可以调和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找到他们之间的平衡点,能够让自己轻松自如地来回切换,在热闹的群体中学会爱与被爱,在宁静的独处中寻求到自我。

孩子喜欢独处?这其实是孩子内倾型性格,分离到个体化的过程

喜欢独处的原因:内倾型性格+“分离-个体化”过程

有的孩子喜欢做“独行侠”,乐在其中,非常享受自己和自己的相处,也有的孩子喜欢集体活动,和别的小伙伴一起交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正常的。

瑞士精神分析派学者荣格从心理学角度为我们解释了,任何人之间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根据弗洛依德的“心理能”观点,可以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人格。

外倾型是指心理能以外流为主导的人性格类型,其特点是重视外部世界,他们的注意、兴趣和活动的方向总是朝着外部世界或他人,善于交际,集体的生活会让他们感到更快乐,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支持。

内倾型是指的是那些心理能以内流为主导的人,他们的注意、兴趣和活动的方向总是朝着自己的内部世界,为人沉静稳重,更愿意自己独处,探索内心的个人世界,他们和外界的世界往往有一条明晰的界限。

孩子喜欢独处?这其实是孩子内倾型性格,分离到个体化的过程

这是一些以弗洛伊德为首的传统精神分析所理解的儿童3岁之后的心理发展规律,但是对于3岁以前孩子,他们也已经出现了一些独立的意识。

根据近代精神分析师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她认为,婴儿还在出世的时候“生理诞生”和“心理诞生”一起出现了,“生理诞生”是可以被我们所观察到的,而“心理诞生”会慢慢的发生,这个过程就叫做“分离-个体化”。

孩子在0-2个月是自闭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和外界是隔绝的;

2-6月是共生期,孩子和妈妈是共生的,孩子会觉得妈妈是附属的自我,他们无法把妈妈和自己的角色分割开来,但也分不清楚妈妈和陌生人的差别;

6个月-2岁就是个体化分离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对于自己的躯体和心灵都有个独立的认识,简单来说,孩子已经知道了自己和妈妈不是同一个人,他们的意识中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因此,如果孩子表现出相对与其他同龄人有更强的独立观念和独处行为,很可能就是孩子的“分离-个体化”发展比他人更快,且属于内倾型性格。

孩子喜欢独处?这其实是孩子内倾型性格,分离到个体化的过程

孩子能够积极独处的好处

心理学家Larson RW将独处可以分为两种,非自愿独处和积极独处。他认为,非自愿的独处往往和强烈的孤独感相关联,人们独处并非自愿为之,会感觉到变得空虚和焦虑;

而积极独处是个人的主动选择,指的是个体在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同时,也能够保持独立的时间和空间与自己相处。

所以,对于能够积极独处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社交能力并非丧失,他们只是主动选择了独处的方式,这么做同样也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愉悦的感受。

其实,孩子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和自己独处,有很多的好处。

1. 能够让孩子更加专注内心。对于孩子而言,随着他们的成长,接触的人和事增多,他们所接触的社交环境也在日益变化着,他们每天也会扮演者不一样的角色,有着不一样的烦恼和更多身不由己的时刻。而在独处的时候,孩子的内心是平静的,思维是无拘束的,能够更好让孩子地了解自己,体会自己的感受。

2. 能够让孩子降低对群体的依赖,更加独立。独处的时候,孩子能够更加客观地把自己和外界分割开来,远离对于外界的依赖和寄托,同时更加关注自己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负重前行”。

3. 能够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把某些没有质量的社交时间剩下来,和自己相处,能够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更多的深刻思考,把时间投资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对于孩子的发展和创造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孩子喜欢独处?这其实是孩子内倾型性格,分离到个体化的过程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积极独处的能力?

我们作为家长要如何帮孩子找到独处和社交之间的的平衡点,在能够融洽地在群体中生活的同时,更好关注内心,学会享受自己的陪伴?

1. 创造独处的空间。“不打扰”,其实是家长给孩子的一种自由和尊重,我们可以在家中开辟一个让孩子觉得舒服又安全的地方,可以让他们自己玩耍、自己阅读、自己思考。他们可以在其中安静自己独处,而不被打扰。

2. 给予独处的时间。如果家长对某些事情非常上心,做事情的时候非常的专注,不希望被打扰,家长就可以利用这种兴趣。

给足孩子时间让思想徜徉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对于一些独立性比较差的孩子,家长可以和他们约定好,在某个时间不应该被打扰。

3. 借助适当的辅助工具。我们可以给孩子玩一些拼图、积木、穿绳之类的需要集中注意力的玩具,等孩子上手之后让孩子会自己开始研究一下。

而家长只需要在旁边陪着就好了,等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再适时地出现,让孩子做玩具的主人。这么做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专注投入的过程,知道自己也可以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也能够享受独处的快乐。

孩子喜欢独处?这其实是孩子内倾型性格,分离到个体化的过程

朱自清曾在其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写道:“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希望在家长积极正确的引导下,我们的孩子也能在芸芸众生所在的大千世界,适应群居生活,也能够博得一片自由独处的心灵圣地,能够静思独享,感受心灵充实感和满足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