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入門,從這3點基本功練習開始

打好地基才能建高樓,練好基本功,是太極功夫的基礎,而太極功夫入門有三大基本功,活臂、動腰、坐腿,只有練好這三大基礎功,才能入好太極門,練好太極功!

太極入門,從這3點基本功練習開始

活臂

太極拳練得好壞,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墜肘、坐腕、舒指、亮掌,這些通常習慣性的要領外,要特別注意把握兩點:

(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順,舒展自然;

(2)必須以腰帶動,不能盲目自動亂動。

四肢亂動,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隨,全體完整而動的現象。上肢鬆軟沉墜這是練下沉功夫,氣沉丹田的需要,聳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氣上浮,導致心胸緊張與“上虛下實”之道唱反調,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這種機理是淺顯易懂的。

上肢臂手從武術技擊方面來看還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傳力,其二是傳送信息。即練“聽勁”的功夫。胳膊和手,與對方接觸,就能得知對方的動態和勁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這是聽勁,傳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從高度鬆軟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線的錯誤。

還有一層功能,那就是所謂:“以意運臂,以氣貫指,內勁通靈”進而鍛鍊上肢勁力,但上述這些功能最初都必須從“活臂”練起才行。初學練手,通常最容易出現的毛病就是亂動僵硬,練活臂就是要改變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動習慣,非改不行,因此稱為基本功。

動腰

初練太極拳常有隻見手足動,不見身上動的大毛病,其問題主要就出在不懂不會“動腰”上。《太極拳論》中有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此論核心在“腰的主宰”。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須在腰勁的帶動下一起完成達到“上下相隨”的要求,主宰於腰是指如何動腰,簡單來說,主宰於腰就是“動腰”,這裡還可以明顯看出,全身動作,起動在腰,腰就是火車頭,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動腰”屬於身法要領,是基本功,可是身法上還有其它要求,為何不同等看待作為基本功呢?情況不同層次不一樣,不能相提並論。

“動腰”是在全身放鬆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為條件,以脊柱為軸,緩緩地進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擰帶動操作。“動腰”動作主要是擰腰,是以脊柱為軸,在平行於地面的平面內左右旋擰動作。擰腰,就像洗臉擰毛巾一樣。

太極入門,從這3點基本功練習開始

坐腿

太極拳對下肢足腿的要求,稱之謂底盤根基功夫,極為重要。

“坐腿”是練底盤功夫的一種方法。也可以稱之為“單腿屈膝負重練法”。《太極拳論》中提到:“其根在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這段話是論發勁,指明足是根基,蹬地接勁由腿部從屈到伸產生根力,再上送到腰到手,這就明確指出足腿底盤要有產生根勁的能力。


腳下有根,穩固,自身穩定能力就強。推手發勁,常講要先拔根,這就是要破壞對方的穩定勢態,破壞其“其根在足”的能力,根力一拔,重心不穩,身法散亂,就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太極有功底者,底盤穩固,一般人是不容易推動的。

底盤的功能如下:

①產生根力,向上送勁;

②富有彈性,承受負荷;

③柔軟有勁,增強穩定能力。

底盤功夫如何來練,方法不一,但其原理都是一致的,都是屈腿松沉,增加負重,以練腿足的承受能力為前提。

靜練法,慣用站樁功,在全身放鬆,心意自然專一的條件下,採用不同姿勢,一站就是半小時,很吃力;動練法較普遍,通常採用“貓引步”。

打拳時,屈膝彎腿,身心在大松大軟的意含引導下,不斷向下松沉,上身軀幹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樣,增加腿部的負荷,不斷延長單腿負重的時間,邁步向前退後仍要輕靈穩當,如履薄冰緩緩移動重心。同時再利用拳式步型、步法的轉變,兩腿不斷地交換著單腿負重的勢態來進行拳架的運作。

從上面所述來分析,練底盤功夫,不論靜練或動練,其內含深處實際上都是“坐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