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歸來記者說⑦ | 與“英雄”並肩,記錄時代壯舉

戰“疫”日記

王富曉,河南法制報首席記者,2004年進入河南法制報,16年來一直在一線從事新聞報道,多次獲得省級和國家級新聞獎。

今年2月24日,王富曉作為河南省赴武漢疫情防控宣傳報道小組成員逆行武漢,在高質量完成全國援鄂醫療隊醫務人員肖像拍攝任務的同時,冒著生命危險與醫護人員一起走進“紅區”,採訪拍攝了大量生動感人的新聞。

與“英雄”並肩,記錄時代壯舉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富曉 文/圖

為什麼去武漢?去武漢害怕嗎?在武漢這35天裡,你都經歷了什麼……這是最近這幾天來朋友們問我最多的問題。

說真的,我也曾害怕。 自河南啟動“一級應急響應”後,我就每天堅持在戰疫一線採訪,每天關注武漢疫情的發展,關注全國各地疫情的發展。即便如此,想到自己要去武漢時,我心裡難免還是有點害怕……

武漢歸來記者說⑦ | 與“英雄”並肩,記錄時代壯舉

但是,作為一名記者,記錄時代是我的職責;作為一名黨員,我更應該衝鋒在前。因此,在接到通知,知道要跟隨河南省赴武漢疫情防控宣傳報道攝影小分隊赴武漢一線採訪的消息後,我沒有絲毫猶豫。

當天下班回到家,我把要去武漢採訪的事跟妻子說了。妻子很擔心我,說能不去嗎?我說,作為黨員、作為記者,組織有召必應,絕不含糊。妻子問,兩個孩子咋辦?我說把小的送回姥姥家,讓她帶著老大,這樣不影響她給學生上網課。從此,一家四口人開始了分居三地的生活。

2月24日,出發時,我帶上報社給我準備的N95口罩,朋友送的隔離服等防護物品,背上相機走出家門。

妻子拉著大兒子峻熙送我到樓道口,對我說了一聲“等你安全回來”,便扭頭回家了。此時,妻子是不想讓我看到她流淚的模樣。當時我的眼睛也模糊了。雖然只有簡單的幾個字,可等你安全回來這句話,一直迴盪在我的腦海裡,陪伴著我在武漢的每一天。

入“紅區”,不畏懼

面對疫情,我有恐懼,但沒有畏懼。如今雖然已離開武漢十幾天了,但往日的一幕幕仍舊像放電影一樣,時不時在我腦海裡閃現,揮之不去——

兩位護士相擁而泣卻相互鼓勵;73歲的李蘭娟院士看到危重病人期盼的眼神快步上前雙手握住他的手;一位醫生在駐地悉心照顧流浪狗;患者要求即將撤離的河南醫療隊把他“打包”回河南;在壓抑的病房裡如畫的戰袍、從“紅區”(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病區)出來的護士帶著道道壓痕卻溫暖的臉……還有“熱乾麵燴麵都是面、湖北人河南人是一家人”……

在武漢的每一天,我都被感動著,許多照片是眼含著淚水拍攝的……

武漢歸來記者說⑦ | 與“英雄”並肩,記錄時代壯舉

2月24日,我們攝影小分隊抵達武漢。

走在空蕩蕩的大街上,沒有人,偶爾有警車和救護車經過,一種莫名的恐懼油然而生。

“只要嚴格科學防範,就不會感染!”河南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感控專家曹飛的話,讓我吃了一顆“定心丸”。看到一名名醫護人員堅定的步伐,我也放下了思想包袱,放心大膽地開展工作。

當晚,小分隊即與國家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隊會合,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人民日報攝影部主任李舸介紹了本次拍攝的任務:為全國支援湖北醫療隊的42000多名醫務人員拍攝肖像照片。

第一次經歷如此巨大的攝影工程。此次拍攝跟以往的採訪不同,危險看不見也不可預見。

武漢歸來記者說⑦ | 與“英雄”並肩,記錄時代壯舉

對此,中央疫情指導組特別強調要注意兩點:一是做好個人防護,保護好自己,才能戰勝病魔;二是嚴格執行政治紀律,在採訪拍攝中絕不能影響干擾醫護人員的工作。

與此同時,我也在思考:在大時代裡,這麼大的事件,不能只拍些肖像照片,一定要到最前線,記錄醫護人員戰疫的畫面,記錄封城之後武漢人民的生活。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曾經說過,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

因此,在完成好組織交辦任務的同時,我也擠出時間,先後多次去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院區兩個醫院的“紅區”,深入採訪。

感動著 不停拍

拍攝中,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和瞬間,讓我淚流滿面……

武漢歸來記者說⑦ | 與“英雄”並肩,記錄時代壯舉

2月25日,在拍攝遼寧援鄂醫療隊員肖像時,我突然聽到哭聲。順著哭聲,看到兩位護士相擁而泣,相互鼓勵。原來,鞍山市結核病醫院的護士李海麗和張媛楨來到武漢雷神山醫院16天,因為工作很忙,許久未見,她們相擁而泣。看到她們,我的淚水充滿了眼睛,因為不想打擾屬於她們的難得相見的機會,我用長焦鏡頭悄悄地記錄下這一刻……

武漢歸來記者說⑦ | 與“英雄”並肩,記錄時代壯舉

同一批醫療隊一個單位,同援雷神山醫院,同住一個酒店,16天了卻沒有見過面,醫護人員該有多辛苦,該有多忙。重逢的喜悅讓她們的友誼更加深厚,淚水使她們的工作壓力得以釋放。

遼寧錦州醫科大學醫生王營把每一位病人當朋友,關懷備至,不浪費在崗位上的每一分鐘,是個徹頭徹尾的工作狂。她讓情緒低落的病人重燃生的希望。她看診過的病人,都成了她的朋友。到了駐地,她還犧牲寶貴的休息時間,照顧流浪狗。我問她,為什麼不好好休息?她說,我不想讓我在武漢的每一分鐘沒有意義地度過,用心溫暖武漢,每一個生命都需要溫暖,都需要好好活著……聽到這裡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拍下了她和流浪狗溫情的畫面。

王營的話也深入到了我的心裡。是啊!不能讓在武漢的每一分鐘沒有意義的度過。作為一名記者,來到疫區,就更不能讓自己的時間從身邊白白溜走,我要深入戰疫最前線,記錄時代的瞬間。

3月7日,懷著恐懼的心,我來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見到河南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感控專家、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控科主任曹飛,他正在充滿消毒水霧的房間裡做消殺,他戴著護目鏡、N95口罩,像毒氣戰裡的戰士一樣。曹飛為每一位醫護人員穿防護服,一絲不苟。為了零感染,他每天都在加班,就是不放心每一位進病區醫護人員的安全,一次在做紫外線消殺時被灼傷眼睛……他總是一副樂呵呵的表情,保護大家,為大家加油。妻子打來電話,接得晚了,妻子幽默地說:“你又在給美女護士穿衣服呢,都沒時間理我。”

3月12日7點半,我早早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CCU病區,等待採訪李蘭娟院士查房。

當我穿上兩層隔離服、一層防護服,戴三層腳套、三層手套,再戴上 N95口罩、外科口罩,戴上護目鏡、防護面板……汗水很快往下流,這也讓我深感醫護人員工作的不易:自己剛穿上就已經如此,他們“全副武裝”地連續工作那麼久,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啊!

武漢歸來記者說⑦ | 與“英雄”並肩,記錄時代壯舉

當天上午9點,李蘭娟院士來到該病區,河南第十一批援鄂醫療隊護士長王淑敏和感控專家袁斌為李蘭娟穿上防護裝備。李蘭娟院士顯得很平易近人,沒有架子,說話很隨和。她趁著換衣服的時間,還不停地問醫護人員病區裡患者的治療情況……

一切就緒,大家只能通過防護服上的字才能知道對方是誰,相互隔著厚厚的防護衣四層口罩和兩層防護面板,說話也很費勁兒,很多時候都是喊著溝通。

武漢歸來記者說⑦ | 與“英雄”並肩,記錄時代壯舉

我跟著李蘭娟院士走進危重症病房查房。當李蘭娟院士走到危重病人馬禮慶的病房門口時,他無法說話努力睜大了眼睛,左手使足了勁兒,微微抬起,要跟李蘭娟院士打個招呼。這一切被李蘭娟院士看到眼裡,她疾步上前,雙手握住馬禮慶的手,鼓勵他配合治療,讓他放心,告訴他醫療隊會盡最大的努力去治療他的。李蘭娟親自查看病人的用藥情況,給患者整理衣服……

李蘭娟院士已是73歲高齡了,還堅持“紅區”查房,讓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佩服她的責任與擔當。我將稿子第一時間傳給新媒體,得到很好的傳播。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在此次疫情報道中又一次得到了彰顯。

武漢歸來記者說⑦ | 與“英雄”並肩,記錄時代壯舉

“燴麵、熱乾麵都是面,湖北人、河南人是一家人,我們手挽手共戰疫情,武漢加油!”3月14日,在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區第21病區,傳出令人感動的有力聲音。

當日,河南省第十一批援鄂醫療隊隊長、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韓傳恩和湖北省人民醫院護士李婷來到該醫院東院區第21病區清潔區,與在此治療新冠肺炎的董娟通過視頻拍下一張合影。同樣的3個人,2009年5月,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也有一張合影。合影左右兩側分別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護士李婷和董娟,中間是韓傳恩。今天這張合影,依然是他們三人。所不同的是,那個2009年在河南像媽媽一樣照顧患手足口病孩子的董娟,如今因在一線工作中感染了新冠肺炎,此刻正在隔離病房治療。而韓傳恩現在是河南省第十一批援鄂醫療隊隊長,左側的李婷則在兒科一線工作。

2009年4月初,董娟和李婷援助商丘手足口病疫情,當時韓傳恩跟她們是一組,她們用火熱的青春為河南手足口疫情防治戰鬥。

11年,兩張普通的合影,蘊含著河南和湖北人民的深厚情誼,見證了鄂豫一家親。

韓傳恩說:“此次我們援助湖北,很多人都說我們是逆行的英雄,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我們是來感恩的。2009年,手足口病肆虐豫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組織醫護隊員加入國家專家團隊,趕赴商丘,克服重重困難,實現了患兒零死亡,扭轉了商丘在手足口病重症救治上的被動局面。”

他們3人一起舉起右拳說:“燴麵、熱乾麵都是面,湖北人、河南人是一家人,我們手挽手共戰疫情,武漢加油!”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的眼睛模糊了,我趕緊舉起相機,檫去眼淚。

“讓阿姨再看一次防護服上的畫,真好看!小孟,謝謝你對阿姨的悉心照料。你的畫讓我和病友拾起了重生的希望,會給我留下回憶……”

3月18日,我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C7東病區,準備出院的劉阿姨對河南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護士孟霞讚不絕口。

武漢歸來記者說⑦ | 與“英雄”並肩,記錄時代壯舉

病區裡清一色的防護服讓患者和隊友感到壓抑。孟霞想,要是在單調的防護服上畫上畫,也許可以緩解一下隊友和患者的心理壓力。說到做到,孟霞在防護服上的畫讓病區的患者和醫護人員感到輕鬆了一些,這些畫也成了病區的一道風景線。

孟霞說,雖然這些畫只能顯示大約3個小時,但它們給病區患者和醫護人員帶來了好心情,它們就像春天裡盛開的花朵,給人帶來希望,帶來溫暖。

由於交通不便, 17日晚,我和隊友河南日報王錚、攝影師薄高鵬在病區待了一晚上,直到18日早上9點才結束採訪。此次採訪活動,被《中國攝影報》專門報道。

3月26日,我去武漢大學人民醫院CCU病區採訪,當自稱“毒王”的患者王則勝得知道河南第十一批援鄂醫療隊要撤回時,激動地對護士說:“你們對我做的一切,達到了藥物無法達到的效果,我把你們當成了親人……告訴你們主任和護士長,你們撤離時把我打包回河南吧……我最大的希望是你們能夠平安回家,早日與家人團聚。”醫療隊員穿得跟粽子似的,是怎樣的付出,讓一名患者把他們當親人,不捨得他們撤離?這段4分22秒的視頻,這一幕幕不捨和感動,讓在一旁錄製的我,再次忍不住眼淚……

這次採訪,我深刻地認識到視頻在新聞採訪中的巨大力量,有些聲音和畫面,是你用多好的文字都無法表達的。我將此段視頻傳回報社。報社編輯剪輯以後,在新媒體發佈,在網上得到迅速傳播,同時我自己新建的抖音閱讀量也達到50萬+。

武漢歸來記者說⑦ | 與“英雄”並肩,記錄時代壯舉

一個個畫面,都蘊藏著深情和大愛。眼含淚水拍照片,這是我職業生涯中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都是勇士,一起加油!”

在採訪拍攝過程中,我們與各個援鄂醫務工作者結下深厚情誼,成了朋友,收到了許多醫護人員的感謝信——他們感謝我們冒著危險進入“紅區”採訪他們。這讓我慚愧且感動,因為冒著更大生命危險的是他們……

武漢歸來記者說⑦ | 與“英雄”並肩,記錄時代壯舉

回來後,不少朋友問我,在武漢的35天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35天裡,我和攝影小分隊的隊友為河南等十多個省、直轄市醫療隊醫護人員拍攝了高質量的肖像照片,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作為一名記者,我穿上厚厚的隔離衣與醫護人員並肩走進“紅區”,記錄他們拼命搶救生命的時代壯舉,貼近武漢這座城,記錄疫情期間武漢人民的生活……

35天裡,李蘭娟對我說,能進紅區採訪的記者都是勇士,一起加油!李舸評價說:“河南攝影小分隊這12條好漢,戰鬥力很強,在為全國支援湖北醫療隊的42000多名醫務人員拍攝肖像照片的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你們真中!”河南第十一批援鄂醫療隊隊長、商丘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韓傳恩說:“我很佩服你的膽識和勇氣,不畏生死,和我們的醫護人員一起走進戰疫最前線最危險的地方,做出了那麼感人的報道,真不愧是踐行‘四力’的好記者。”

35天裡,作為記者深入最前線最危險的地方,我記錄了偉大的時代壯舉,通過報紙和新媒體,先後在在河南法制報上發表《一次相擁而泣》《你守護患者我守護你》《李蘭娟給他們點贊》《穿越生死線的抗疫之交》《最後的堅守》《李蘭娟查房》《戰袍如畫溫暖如春》《“毒王”要求河南醫療隊打包回河南》《再見,武漢、《一包薺菜雞蛋包含的豫鄂情深》等30多篇報道和多篇獨家融媒報道,傳播後獲得了廣泛關注和熱議。

在武漢的35天裡,我每天早上6點起床,深夜12點休息,一天的工作不做完停不下來……

也就是這短短的35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義!在疫情中,心懷恐懼不畏懼,記錄大時代影像和英雄壯舉,這對我來說,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這也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讓我更加珍愛家人朋友,愛每一個生命!願山河無恙,明天更好!

相關推薦

·武漢歸來記者說① | 逆行武漢,無怨無悔

·武漢歸來記者說② | 我在武漢的58天

·武漢歸來記者說③ | 到戰“疫”一線現場 觸摸新聞現場的真情實感

·武漢歸來記者說④ | 用攝影見證戰“疫”瞬間

·武漢歸來記者說⑤|90後用愛心與堅守,宣示河南人的擔當

·武漢歸來記者說⑥|在武漢的58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