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格林童話》中有一則很經典的故事:

爺爺年紀大了,吃飯時飯菜常從嘴裡漏出來,兒子兒媳便不讓他上桌吃飯,只讓他在火爐邊吃。

有一次爺爺不小心把碗摔碎了,兒媳婦破口大罵,說以後要改用大木盆給老人盛飯。

這話恰好被兒子米沙聽見了。有一天,夫妻倆看見米沙在地上擺弄一堆小木片。父親問米沙在做什麼,米沙回答說:“爸,我正在做木盆呢,等你和媽媽老了的時候,我好用這隻木盆給你們盛飯。”

夫妻倆聽後面面相覷,十分羞愧。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那以後,他們又重新把老人請上桌吃飯,並細心照顧。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父母身上。

事實上也是如此,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作為孩子的養育者,父母應該重視自己的榜樣作用,因為這對孩子太重要了,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

父母如果以身作則,孩子隨時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斷向父母靠近,這是一種內在力量的驅動,比起講道理訓斥,更能讓孩子感同身受。

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

前段時間,天津的小女孩李尚榮火了。她雖然只有6歲,卻能熟讀古詩文,5歲就已經認識了4000多個字。不僅熟讀《論語》《孟子》等古代經典,而且還能學以致用,表達自己的觀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神童。

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她的母親是一名聲樂老師,在胎教的時候就聽了大量的古典音樂和世界名曲。

在李尚榮3歲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教她讀書,希望通過讀書讓她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在他們家,有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他們絕對不會在孩子讀書的時候打麻將、看電視、玩手機,而是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當你以自身的行為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時,孩子也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只會嘴上告訴孩子讀書很重要,而自己從來不讀書,這樣的父母又怎麼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呢?

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教育中是孩子最主要的模仿對象。孩子們會在生活中用眼睛注視,用耳朵傾聽,用行為模仿,這所有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

生活中,我們容易忘了自己對孩子的影響,想著讓孩子成龍成鳳,最起碼也得超越身邊的人,可是多數情況下,我們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根本做不到。

孩子的問題,說到底就是父母的問題。

如果把父母看作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複印件,當複印件出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從原件上找問題,審視自己的教育是否出了問題。

有句話說得好,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聰明的你,一定會選擇做一流的父母。

育兒其實是育己的一個過程,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換句話說,我們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