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兵力是西夏的3倍,卻被西夏打得慘敗,趙匡胤負主要責任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公認的繁華的朝代,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文化發展在宋朝達到了歷史高潮,甚至可以和歐洲的文藝復興相媲美。而軍事上,它的軍事羸弱、版圖狹小,也一直為後世所詬病,其在“武功”上的表現,遠不及漢唐,甚至不及明清。

與北宋同一時期的西夏,這兩個國家從最初的宗主藩屬國關係,逐漸演變成了兩個獨立存在的強國,時而劍拔弩張,時而握手言和。就像兩個相生相剋的兄弟,北宋用盡一生之力都沒有夠將西夏覆滅。

北宋的兵力是西夏的3倍,卻被西夏打得慘敗,趙匡胤負主要責任

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后,改國號大夏,始稱西夏。宋朝不願意承認李元昊的帝位,並且下詔“削奪賜姓官爵”,停止互市。

北宋與西夏之戰已無法避免,這之後的幾年內,李元昊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殲滅北宋精銳數萬人。

在西夏統治的180年裡,前期的北宋或許還有機會恢復宗主國的地位,而到了後期,北宋卻就得毫無還手之力。

一直以來人們提到漢唐就褒、就捧:盛世、治世,而一提到宋就貶就抑:“積貧積弱。但這一切似乎都不應該算到宋朝的繼位者身上,而這一禍根在立國之初就已經埋下。

在宋與西夏共存的百年中,多次交手,為什麼宋一直沒能戰勝西夏呢?

西夏是由党項人建立的政權,屬於遊牧民族,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千年以來,常敗多勝少,而像宋這樣被壓著打的倒也是少數,除了其自身的士兵作戰能力存在差異外,其根本的原因還是這兩個王朝軍事力量上的差異。

北宋的兵力是西夏的3倍,卻被西夏打得慘敗,趙匡胤負主要責任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馬背上得天下,深知唐朝將軍事將到邊疆大將手中所帶來的藩鎮割據,百年混戰的危害,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為了讓趙家江山能夠萬年流傳,趙匡胤選擇了文治。

杯酒釋兵權後,天下兵權皆收於皇權,不再交給武將。

趙匡胤首先對軍隊進行了制度改革,將天下兵馬分為“兩司三衙”,將帶兵權與調兵權進行拆分,帶兵之權給了三衙,調兵之權給了樞密院。

而樞密院常駐京城,其負責人為樞密使,權力和宰相相當,理論上這一職位應由武將擔任,但北宋這一職位卻長期被文人霸佔,如寫下”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晏殊就曾擔樞密副使。樞密院雖然擁有調兵之權,但調令卻出自於皇帝。

北宋的兵力是西夏的3倍,卻被西夏打得慘敗,趙匡胤負主要責任

這個政策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是一種極度愚蠢的政策,戰場之事瞬息萬變,而將調兵的權力給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樞密院,在沒有無線通信技術的古代,等到作戰指令下達到當地部隊時,戰機早已不在。要想在戰場上能夠調動軍隊,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皇帝御駕親征,這樣才能將帶兵與調兵之權集中使用,達到禦敵之效。

然而自宋仁宗以後,御駕親征幾乎就成了擺設,往往守成之君,多善文而不善戰。趙匡胤這一制度雖然牽制了大臣擁兵自重的可能性,但也造成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後果,這也是北宋後期軍事一直不給力的原因。

在重大錯誤政策之下,趙匡胤又精心設計了“強幹弱枝”的養兵制度。

北宋的全國兵力為22萬,而其中10萬駐紮在京城,其餘的則分佈全國各地,京城之兵歸皇帝直接管轄,一旦發生兵變,舉全國兵力也不過與京城兵力相當,這樣形成了京師之兵與地方兵力相互控制的局面,即防止了地方兵變,又防止了京城駐軍的騷亂。

北宋的兵力是西夏的3倍,卻被西夏打得慘敗,趙匡胤負主要責任

除了兩部兵力人數相當外,還將重兵精英都分佈在京城,而地方兵力則被削弱,形成了“強幹弱枝”的效果,進一步削弱了地方兵勢力。可以說這一策略從根本上避免了唐朝末期藩鎮割據的局面。

除了“強幹弱枝”外,趙匡胤還獨創了“荒年養飢兵”的政策,簡單來說,就是在災荒之年,大量招募失去土地的流民入伍,由國家進行供養,這樣即解決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同時又擴充了兵力,一舉兩得。而實際上,用這種方式招募的新兵,多是一些毫無戰鬥力的種地農民,反而增加了軍隊的開支,最多時招募了30萬流民兵。

北宋最巔峰時期,軍隊人數達到了160萬人,其中正規軍--禁軍佔總數一半以上。

正是這種招兵、養兵政策,常使宋朝在對遼戰爭時,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

反觀西夏的軍隊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北宋的兵力是西夏的3倍,卻被西夏打得慘敗,趙匡胤負主要責任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宋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真正做到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西夏的最高軍事機構也叫樞密院,下設有各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

西夏屬於遊牧民族,全民皆兵,戰時上馬,和時種地。即使是豪門子弟也同樣要上戰場殺敵。西夏有一支專門由豪門子弟組成的質子軍,這支部隊歸主要負責皇帝的安全,號稱“御內六班直”,分三班守衛。

除了質子軍外,還有從各地部隊選上來的精英騎兵,每300人組成一隊,總共10隊,形成皇帝的親信衛隊,這支部隊主要隨皇帝出征作戰。

北宋的兵力是西夏的3倍,卻被西夏打得慘敗,趙匡胤負主要責任

京城地區還有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衛戍部隊,共2.5萬人,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部隊。西夏各地方兵力總和加起來有50萬人次,主要以騎兵、步兵為主。

兩個同時期的王朝,由於軍事制度的不同,使得兩個王朝呈現出不一樣的軍事實力。治大國若烹小鮮,油和鹽必須並重,文、武是立國根本,是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一個健全的民族,卻將“武”這一部分進行閹割,使得宋王朝面對侵略時毫無還手之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