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牆紙》裡的瘋女人,空間隱喻視角下的女性覺醒

《黃色牆紙》(1892)是美國女性作家吉爾曼的代表作。作品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一位患產後抑鬱症的美國妻子在一座鄉間別墅裡逐步走向癲狂的經歷。本論文運用認知語言學家萊考夫等人的空間隱喻理論,對《黃色牆紙》中的空間隱喻進行釋讀,進而解讀小說的女性覺醒主題。

一、什麼是空間隱喻?

在傳統語言學看來,隱喻只是一種用於製造特殊語言效果的修辭手段,而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僅是語言修辭現象,更是普遍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1980 年,認知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George P. Lakoff)指出:“隱喻在我們的語言中、思想中無處不在,我們的概念系統就是建立在隱喻之上的”。他將隱喻分為結構隱喻、實體隱喻和空間隱喻三類,從而開闢了一條從認知角度研究隱喻的新途徑。

在文學作品中,我們也經常遇到空間隱喻的概念,譬如在《黃色牆紙》中就大量涉及,但是國內外學界對《黃色牆紙》的研究大多從女性主義、象徵主義及現象學等傳統文學批評理論的角度解讀作品主題,鮮有評論從認知語言學的空間隱喻理論入手,闡釋作品主題。本文獨闢蹊徑,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分析《黃色牆紙》中空間隱喻認知模式,進而解讀小說的主題並探討空間隱喻理論在解讀文學作品主題時的強大作用。

《黃色牆紙》裡的瘋女人,空間隱喻視角下的女性覺醒

二、文學作品中空間隱喻的認知模式

在文學作品中,隱喻認知是作者進行思維表達的一種系統方式。在作品中,作者往往參照人們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闡釋陌生的、無形的、抽象的概念,從而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間的對應,這就為讀者通過隱喻認知解讀作品主題提供了契機。

作為眾多隱喻模式的一種,空間隱喻是指由許多概念組成的一個和空間方位有關的完整的概念系統,即當把一些空間概念映射到非空間概念上時,就形成了空間隱喻,例如內外、上下、高低等本是用來區分客觀事物之間相對空間方位的具體概念,但這些概念常被人為地用於抽象領域,用來描述範圍、狀態、地位等抽象概念。儘管這些抽象概念本無高低、上下、內外之分,但這種將抽象概念賦予具體形象,以具體解釋抽象的思維方式正是空間隱喻的認知模式。

萊考夫認為,“作為一種意象圖式隱喻,空間隱喻將作為始源域的空間概念投射到抽象的目標域上,在這一過程中,空間意象及其內在邏輯都被保留下來”。意象圖式是在對事物之間基本關係的認知基礎上所構成的認知結構,是人類經驗和理解中一種聯繫抽象關係和具體意象的組織結構。人們把抽象概念投射到具體形象上,從而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意象圖式,譬如“容器圖式”、“高低圖式”、“內外圖式”和“上下圖式”等。這些圖式幾乎都與空間概念有關,這是因為作為認知客觀世界的基礎,空間方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在認知領域佔據著核心地位。空間方位是人類最早熟知的有形而具體的概念,以此為基礎,人們開始將諸如範圍、狀態和地位等抽象概念投射到具體的空間概念上,結果便產生了大量的空間隱喻。

三、空間隱喻認知對《黃色牆紙》的主題解讀

《黃色牆紙》是美國女作家夏洛特•吉爾曼(Charlotte P. Gilman,1860-1935)的短篇小說經典,主人公是一位罹患產後精神抑鬱症的美國妻子。小說伊始,她被禁錮於一間偏僻的鄉間別墅的嬰兒室,並被禁止寫作和思考,接受身為內科醫生的丈夫的“休息療法”強行治療。

然而,在極度的精神壓抑下,她漸漸發現房間的黃色壁紙後面躲著一個女人,並意識到她和壁紙後的女人一樣遭受著壓迫和囚禁。在故事結尾,精神崩潰的妻子撕碎了牆紙,在房間裡隨心所欲地爬行,當其丈夫見此情景後昏倒在地。

小說語言精煉,情節設計巧妙,主題意義深刻。通過闡釋小說中與空間隱喻相關的意象圖式,我們可以將小說的情節緊密的串聯起來,並對妻子的心理變化進行系統梳理,從而更為深刻地洞察19世紀美國女性在身心受到嚴重束縛時的心理狀態及其覺醒後的不斷抗爭和努力,進而闡釋作品的女權主義主題。

故事發生的空間背景是一座偏僻的鄉間別墅的嬰兒室。走進嬰兒室,映入眼簾的便是“釘上柵欄的窗戶、固定在牆上的吊環、粗笨的無法移動的床架”。我們先用空間隱喻的“容器模式”對嬰兒室進行分析。根據認知語言學理論,一個隱喻包括兩個部分:始源域和目標域,隱喻認知就在於將始源域的圖式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之上。

《黃色壁紙》中的嬰兒室是始源域,目標域是身心的禁錮和束縛。嬰兒室就像封閉容器一樣束縛著妻子的身心,隱喻父權制社會中女性被隔絕的生活空間和被壓抑的生活狀態。這樣,嬰兒室作為一個容器的意象圖式就映射了19世紀美國女性身心被禁錮的殘酷現實。

正是在嬰兒室這樣一個無法逃脫的壓迫性的空間內,妻子成為被禁錮的對象。丈夫希望通過禁錮進而達到控制妻子的目的,這正是當時佔據社會主流的男權思想,其核心就是“把婦女,特別是中產階級白人婦女,禁錮於家庭之中,扮演社會所規定的女兒、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並以這種無形的枷鎖,阻礙婦女的個性解放”。然而,與封閉的嬰兒室相比,窗外的世界有著無限的空間,是具體的可視的始源域,作者以此隱喻抽象的無形的目標域——自由。禁錮和自由這兩個抽象概念從而被分別映射到不同的具體空間上。嬰兒室和窗外世界,突顯了妻子想打破禁錮、擁抱自由的強烈的衝動。

丈夫選擇位於屋頂的嬰兒室作為臥室並非無意識的舉動,恰恰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體現。根據空間隱喻的高低圖式,地位較重要的為“高”,地位較次要的為“低”,通過這一隱喻,位於屋頂的嬰兒室作為始源域與目標域——社會地位形成了映射。別墅的高處映射當時美國社會中男性的地位,而低處則映射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儘管在房間的選擇上,妻子偏愛樓下的房間,而非樓上那間嬰兒室,然而當她提出要搬到樓下時,丈夫卻認為毫無必要。被丈夫斷然拒絕之後,妻子便無計可施,只能選擇妥協。屈從於丈夫的意志的她,對男性威權的反抗,也只留在幻想裡,她試圖“掩飾內心獨立自主的渴望,因為她覺得自己無力改變那令她不滿的處境”。

儘管妻子屈從於丈夫的意志,努力做一個“房中天使”,但是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在極度的精神壓抑下,她漸漸地發現房間的黃色壁紙後面“彷彿有一個女人彎著腰,躲在圖案背後爬行”,而且“敲打著牆紙,她要爬出來”,隨後妻子醒悟到自己和牆紙後的女人一樣遭受著壓迫和囚禁,“我過去還不能肯定潛伏在畫後面的是什麼,現在我能肯定那裡躲著一個女人”,儘管“她想爬出來,可是牆紙把她們牢牢封住”,而且“就在她們要衝出來時,牆紙把她們頂了回去”。

為解救被禁錮在牆紙背後的女人,妻子一心想著撕破牆紙,並最終發瘋。根據空間隱喻的內外圖式,“內”隱喻著空間範圍的束縛,在《黃色牆紙》中則指牆紙對其背後的女人的禁錮,進而隱喻男性威權對女性的壓抑和束縛;而“外”則指對空間範圍束縛的突破,在《黃色牆紙》中指的是被牆紙禁錮的女人試圖突破束縛的舉動,以及妻子撕破牆紙,幫助裡面的女人逃脫禁錮、追求自由的不懈努力。最後,妻子終於意識到“晚上得回到牆紙後面去待著,這太困難了”。

這句話不啻於女性覺醒和反抗的宣言!為了享受自由,妻子便隨著逃出牆紙禁錮的女人在臥室裡隨心所欲地爬行起來。為了保證這種自由不受干擾和侵犯,她乾脆將鑰匙扔出了嬰兒室。

在故事的結尾,當丈夫回家看到撕碎牆紙後精神崩潰的妻子在臥室裡漫無目的爬行的場景,昏然倒地,而妻子“每次不得不從他上面爬過去”。根據空間隱喻的上下圖式,丈夫的昏倒在地,隱喻著在女性的抗爭下,男性從權威位置上的跌落,而妻子“從他上面爬過”,則隱喻著女性的後來居上,以及女性抗爭的最終勝利。

結語

在解讀《黃色牆紙》主題的過程中,空間隱喻對於讀者認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意象圖式隱喻,空間隱喻為讀者提供了輪廓性的結構並幫助讀者在頭腦中形成豐富的意象。《黃色牆紙》的空間結構設計極為巧妙,並與妻子心理狀態的發展相互參照,讀者可以從情節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意象圖式裡體會妻子的心理變化,揣摩作者的意圖,進一步分析理解作者設置空間形式的隱喻意義,並最終解讀出作品女性覺醒和抗爭的主題。關於闡釋《黃色牆紙》主題的文章很多,但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空間隱喻的視角出發,探索小說中妻子的心理發展過程,進而闡釋作品主題,為小說主題的解讀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徑。

本文由大學英語王老師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