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油輸入國到石油輸出國,美國和歐佩克的競爭,爭奪石油定價權

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該組織自成立以來,與西方石油壟斷資本堅持鬥爭,在提高石油價格和實行石油工業國有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維護各自和共同的利益。現有14個成員國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厄瓜多爾、加蓬、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尼日利亞、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突尼斯。總部設在奧地利維也納。

自美國頁岩氣革命至今,美國與歐佩克逐漸轉變為競爭性共生關係。隨著美國“能源獨立”的實現與特朗普政府“能源主導”戰略的實施,美國成為全球主要原油生產國與出口國,美國與歐佩克在國際石油市場中圍繞市場份額和定價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從石油輸入國到石油輸出國,美國和歐佩克的競爭,爭奪石油定價權

美國對歐佩克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地位形成全面挑戰。儘管美國與歐佩克的競爭加劇,但共生性依然是雙方關係的主線與本質特徵。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美國與歐佩克先後經歷了互補性共生關係和競爭性共生關係兩個發展階段。當前,美國與歐佩克正處於競爭性共生關係階段,並將對國際石油市場產生廣泛的影響。

搶佔市場

美國持續加大原油出口力度,搶佔主要能源消費市場。儘管美國原油日均出口量僅為歐佩克的十分之一,但其增長勢頭強勁。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統計,2018年6月第三週,美國原油出口量連續一週保持300萬桶/天的規模,而同一時期,歐佩克中只有沙特和伊拉克的原油出口量超過300萬桶/天。

短短几年間,美國原油出口量佔全球原油出口總量的比重從2011年的0.1%迅速飆升至2018年的4.5%;相比之下,歐佩克的比重則從1980年的68.2%下降至2017年的55.6%,出口原油的市場份額縮小了12.6%,即使較2012年的市場份額也縮小了5.8個百分點。


從石油輸入國到石油輸出國,美國和歐佩克的競爭,爭奪石油定價權

與此同時,美國努力增加對主要石油消費國的出口規模,蠶食歐佩克在關鍵目標市場的市場份額。根據歐佩克的預測,2015—2040年期間,全球95%的能源需求增長來自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和印度,中印兩國的能源需求增量佔同期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增量的50%以上。

中國和印度成為歐佩克和美國競相爭奪的關鍵目標市場。自2017年起,美國對中國和印度的原油及成品油出口呈迅速上升之勢:美國對印度的原油及成品油出口量由2017年1月的10.2萬桶/天直線攀升至當前的44.6萬桶/天,增長了3倍多,且保持穩定增長;美國對中國的原油及成品油出口量由2017年1月的33.3萬桶/天上升至2018年6月的67.9萬桶/天,增加了1倍多。但受中美經貿摩擦加劇的影響,隨後美國對華能源出口大幅回落。

從石油輸入國到石油輸出國,美國和歐佩克的競爭,爭奪石油定價權

爭奪石油定價權

作為國際石油市場壟斷組織,歐佩克長期把持原油定價權,主要通過協調成員國原油產量、影響全球原油供給的方式,實現對國際原油價格的控制。然而,歐佩克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力不斷受到美國的挑戰。

一方面,美國非常規原油產量和出口量屢創新高,嚴重製約了歐佩克通過“限產/減產保價”或“增產保份額”等方式對國際石油市場供給和國際油價的調節能力。2014年,歐佩克產油國曾放棄“限產保價”策略,旨在憑藉低油價打壓美國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奪回市場份額。結果歐佩克的“增產保份額”策略並沒有抑制美國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美國非常規油氣資源生產能力持續提升,直接導致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行,歐佩克國家面臨財政收入和市場份額雙雙失守局面,不得不於2016年聯合俄羅斯簽署凍產協議,尋求“減產保價”。


從石油輸入國到石油輸出國,美國和歐佩克的競爭,爭奪石油定價權

另一方面,美國在國際原油期貨市場的巨大金融影響力大幅削弱了歐佩克對國際原油的定價權。當前,國際原油市場分為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其中國際原油期貨價格是國際原油市場的定價基準,而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則主要受交易者預期的影響。作為全球最具政治經濟影響力的國家,美國的貨幣政策、戰略石油儲備政策、能源政策、對歐佩克國家的制裁措施以及美國石油公司的交易行為等因素均顯著影響原油期貨市場交易者的預期。

此外,美國強大的金融實力和石油美元的計價貨幣地位,進一步增強了美國影響國際原油期貨市場運行軌跡和價格形成的能力。相比之下,歐佩克在國際原油期貨市場的影響力卻相形見絀。例如,2018年6月底,在歐佩克達成增產協議後,國際主要原油期貨價格不跌反升,布倫特(Brent)和西得克薩斯(WTI)原油期貨價格每桶分別上漲2.5美元和3.04美元。究其原因,特朗普政府對伊朗和委內瑞拉制裁的升級嚴重打擊了國際原油期貨市場交易者對石油穩定供應的預期,交易者普遍認為原油供應短缺在短時間難以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