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油输入国到石油输出国,美国和欧佩克的竞争,争夺石油定价权

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该组织自成立以来,与西方石油垄断资本坚持斗争,在提高石油价格和实行石油工业国有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和共同的利益。现有14个成员国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突尼斯。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

自美国页岩气革命至今,美国与欧佩克逐渐转变为竞争性共生关系。随着美国“能源独立”的实现与特朗普政府“能源主导”战略的实施,美国成为全球主要原油生产国与出口国,美国与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围绕市场份额和定价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从石油输入国到石油输出国,美国和欧佩克的竞争,争夺石油定价权

美国对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形成全面挑战。尽管美国与欧佩克的竞争加剧,但共生性依然是双方关系的主线与本质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与欧佩克先后经历了互补性共生关系和竞争性共生关系两个发展阶段。当前,美国与欧佩克正处于竞争性共生关系阶段,并将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广泛的影响。

抢占市场

美国持续加大原油出口力度,抢占主要能源消费市场。尽管美国原油日均出口量仅为欧佩克的十分之一,但其增长势头强劲。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统计,2018年6月第三周,美国原油出口量连续一周保持300万桶/天的规模,而同一时期,欧佩克中只有沙特和伊拉克的原油出口量超过300万桶/天。

短短几年间,美国原油出口量占全球原油出口总量的比重从2011年的0.1%迅速飙升至2018年的4.5%;相比之下,欧佩克的比重则从1980年的68.2%下降至2017年的55.6%,出口原油的市场份额缩小了12.6%,即使较2012年的市场份额也缩小了5.8个百分点。


从石油输入国到石油输出国,美国和欧佩克的竞争,争夺石油定价权

与此同时,美国努力增加对主要石油消费国的出口规模,蚕食欧佩克在关键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根据欧佩克的预测,2015—2040年期间,全球95%的能源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中印两国的能源需求增量占同期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增量的50%以上。

中国和印度成为欧佩克和美国竞相争夺的关键目标市场。自2017年起,美国对中国和印度的原油及成品油出口呈迅速上升之势:美国对印度的原油及成品油出口量由2017年1月的10.2万桶/天直线攀升至当前的44.6万桶/天,增长了3倍多,且保持稳定增长;美国对中国的原油及成品油出口量由2017年1月的33.3万桶/天上升至2018年6月的67.9万桶/天,增加了1倍多。但受中美经贸摩擦加剧的影响,随后美国对华能源出口大幅回落。

从石油输入国到石油输出国,美国和欧佩克的竞争,争夺石油定价权

争夺石油定价权

作为国际石油市场垄断组织,欧佩克长期把持原油定价权,主要通过协调成员国原油产量、影响全球原油供给的方式,实现对国际原油价格的控制。然而,欧佩克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不断受到美国的挑战。

一方面,美国非常规原油产量和出口量屡创新高,严重制约了欧佩克通过“限产/减产保价”或“增产保份额”等方式对国际石油市场供给和国际油价的调节能力。2014年,欧佩克产油国曾放弃“限产保价”策略,旨在凭借低油价打压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夺回市场份额。结果欧佩克的“增产保份额”策略并没有抑制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直接导致国际油价进一步下行,欧佩克国家面临财政收入和市场份额双双失守局面,不得不于2016年联合俄罗斯签署冻产协议,寻求“减产保价”。


从石油输入国到石油输出国,美国和欧佩克的竞争,争夺石油定价权

另一方面,美国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巨大金融影响力大幅削弱了欧佩克对国际原油的定价权。当前,国际原油市场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其中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是国际原油市场的定价基准,而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则主要受交易者预期的影响。作为全球最具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国家,美国的货币政策、战略石油储备政策、能源政策、对欧佩克国家的制裁措施以及美国石油公司的交易行为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原油期货市场交易者的预期。

此外,美国强大的金融实力和石油美元的计价货币地位,进一步增强了美国影响国际原油期货市场运行轨迹和价格形成的能力。相比之下,欧佩克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影响力却相形见绌。例如,2018年6月底,在欧佩克达成增产协议后,国际主要原油期货价格不跌反升,布伦特(Brent)和西得克萨斯(WTI)原油期货价格每桶分别上涨2.5美元和3.04美元。究其原因,特朗普政府对伊朗和委内瑞拉制裁的升级严重打击了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交易者对石油稳定供应的预期,交易者普遍认为原油供应短缺在短时间难以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