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明朝皇權是比較弱的,甚至多位皇帝遭行刺甚至被暗殺確有其事嗎?

天才小熊貓6043


明代皇權較弱簡直是無稽之談,事實上明代皇權是歷史上除清代以外最為強大和集中的。

明代的確有幾位皇帝遭到行刺,比如嘉靖皇帝差點被宮女謀殺,但這並不意味著皇權的薄弱。

皇帝遭到行刺和皇權的強弱並沒有直接聯繫,只能說其制度和安保問題不夠完善。

嘉靖沉迷於修仙依然牢牢把控著權力與朝政,即便是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也依然沒有被權臣架空。

因為明代的政治基礎已經不允許產生能夠架空皇權的權臣了,即便是貪汙專權的嚴嵩也要以嘉靖的意志為中心。


在中國歷史的走向中,權力是傾向於向皇權集中的,並在明清達到了巔峰。

在先秦時期的封建分封社會,權力相對較為分散。

在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封建體系中,諸多封建領主和貴族世襲權力、地位、財產。

而我國的政治相對世界來說是過於早熟的,所以封建制度逐漸變得無法維持。

於是經歷了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封建制度漸漸崩塌,貴族社會漸漸解體,直到秦漢統一天下建立專制集權體制的政權才基本消滅了封建制度。

但封建觀念並沒有隨著封建社會體制的崩塌而被完全消滅,所以封建的現象也頻頻出現在專制體制中,漢初劉邦就實行了封建與郡縣並行的制度。

漢初的封建分封對後來的七王之亂奠定了基礎,其封建遺毒後來被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辦法基本消除了。

在秦漢統一天下以後的專制集權社會,封建分封是對專制皇權的一種極大的威脅。

任何一個專制體制中的皇帝,都不會願意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因為權力會讓人產生無限的慾望。

於是在這種權力的慾望下和前朝的教訓中,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

正是因為廢相,明代的皇權才變得高度集中。

在封建體制消亡以後,皇權的力量逐漸膨脹,到明清時期達到巔峰,帝王近乎擁有了絕對的權力。

明清以前,宰相作為政府首腦存在可以制約皇權,而皇權也的確需要制約,這就是宰相存在的合理性。

明太祖朱元璋廢相,實為中國政治制度的惡化,因為宰相是制約皇權的唯一合適的人選。

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是雄才大略的皇帝,有很多帝王沒有能力甚至沒有興趣掌控幾乎絕對的權力。

在相權被削弱和消除以後,平庸的帝王並不能掌控絕對的權力,於是便落入外戚、宦官、武將之手。

外戚、宦官、武將也可以作為皇權的制約,但是此三者的專權往往會使朝政混亂,甚至有可能引發政變。

漢代外戚和宦官專權,政治崩塌;唐末宦官專權遭致皇權淪喪,五代軍人執政致軍事政變頻發。

明代的宦官專權正是廢除宰相制度的惡果,但明代在制度上也有其優越性,皇帝牢牢把握住兵權,將權臣和宦官威脅皇權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明代的後宮大都從民間選拔,其皇后基本上都為平民皇后,這就讓外戚失去了政治根基。

明太祖朱元璋廢相以後,內閣中的文臣沒有了足夠的權力,甚至時常受宦官制約,而宦官也屬於無根之人。

無論是權臣還是宦官,都只能危害朝政,卻無法對皇權造成威脅。

他們都明白自己只能弄權,不能奪權。

明代的皇權是極為強大的,皇權旁落的現象幾乎沒有發生。

皇權的集中並不意味著政治的清明,政治的清明需要文臣擁有足夠的權力和帝王足夠賢能,而明代的帝王可謂是一塌糊塗。

明代帝王的權力雖然極為強大,卻只是消除了政治上的威脅,其政治的崩壞卻讓明代走上了下坡路,最終改朝換代。


天上人間文史鑑


太祖朱元璋在位30年,享年69歲,病逝

惠宗朱允炆在位4年,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死因不詳

成祖朱棣在位22年,享年64歲,遠征蒙古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病逝

仁宗朱高熾在位1年,享年46歲,即位後病重,猝死

宣宗朱瞻基在位10年,享年36歲,因患病後病逝

英宗朱祁鎮在位14年,享年36歲,病逝

代宗朱祁鈺在位8年,享年29歲,因病重後不治病逝

憲宗朱見深在位23年,享年39歲,病逝

孝宗朱祐樘在位18年,享年34歲,病逝

武宗朱厚照在位16年,享年29歲,因肺炎病逝

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享年59歲,因長期服用丹藥而死

穆宗朱載垕在位6年,享年35歲,因縱慾過度,病逝

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享年56歲,病逝

光宗朱常洛在位一個月,享年38歲,因縱慾過度,服用仙丹後病逝

熹宗朱由校在位7年,享年21歲,病逝

思宗朱由檢在位17年,享年33歲,於煤山自縊身亡

明朝皇權弱,只是一種錯覺。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劉瑾把持朝政,結交黨羽多年。最後還不是因為武宗皇帝一句話就身首異處。

明朝唯一被暗殺過的便是嘉靖皇帝,只是宮中宮女不滿嘉靖皇帝,最終結伴想要勒死嘉靖皇帝,最終失敗。嘉靖自此之後搬到西苑的“萬壽宮”。雖然嘉靖安心修玄,可對於手中的權利從未放開。明朝著名奸臣嚴嵩,在嘉靖皇帝也能是謹小慎微,而嘉靖一句話嚴嵩也只能被罷官。

事實上,朱元璋即位後廢丞相、誅功臣等一系列措施,包括封九個大兒子為藩王,給他們軍隊,朝廷內有奸臣可以率兵勤王,即“清君側”。朱元璋雖然有點理想化,但是都是為了朱家天下長治久安,也起到一定作用。到明宣宗朱瞻基的時候雖然努力治國,但是因為愛好鬥蛐蛐被稱為“蛐蛐皇帝”。最終他在宮裡設立內書堂,教太監讀書,宣宗此舉,好比雙方拔河,一邊是皇帝一邊是文官,現在加入太監成為了一邊是太監一邊是文官,皇帝成為仲裁者,皇帝有什麼想做不好意思去做的可以讓太監去做,但是這些太監難免狐假虎威。但是隻要皇帝一句話,太監就得充當擋箭牌的角色。有些能力強的皇帝,甚至可以讓文官擔任這一角色,比如嚴嵩,如果沒有嚴嵩所有矛盾都會衝著嘉靖而來,嚴嵩擔任了擋箭牌的角色。明朝在朱元璋的朱瞻基的鞏固下,皇權已經相當牢固,根本不會出現影響皇權的情況。


史爭朝夕


明朝的皇權到底弱不弱,舉個例子來說明更加實際。

明嘉靖三年,由於大禮議之爭,九卿23人、翰林20人,給事中21人,御史30人,加上其他共兩百多人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大呼太祖高皇帝與孝宗皇帝,勃然大怒的明世宗朱厚熜當即令錦衣衛出手,134人被逮入詔獄,86人待罪,而後,超過180人被明世宗下令杖責,其中17人被直接打死,8人被充軍。

而當時,明世宗朱厚熜在位只不過3年,就算他再如何英明神武,如果他手中的皇權真弱的話,也做不到如此地步。

“左順門案”所折射出的,是明朝君臣之間的根本,那就是明朝士大夫文人的地位與影響力雖然說的確非常高,但是還沒有達到能夠壓制皇權的地步,自始至終,明朝的皇權都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超出以往的任何朝代

明朝從建立伊始,皇權就在向巔峰發展

縱觀整個古代,皇權的發展整體上都是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以清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為標誌,古代的皇權發展達到了最極致。

明朝建立之後沒多久,朱元璋感慨:漢無外戚、宦官之權,唐無藩鎮、夷狄之禍,國何能滅,朕觀往古,深用為戒。

並且總結: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感於聲色,嚴宮闈之禁貴賤有體,恩不掩義,女寵之禍何自而生?不牽於私愛,惟賢是用,苟干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禍何由而作

朱元璋認為,漢朝與唐朝等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皇權不夠集中,所以其決定建立“上下相維,大小相制”的規制,強化皇權。

如此,明朝開始了各種大刀闊斧的改制,原本最為行事中樞的中書省被裁撤,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六部的地位被不斷抬升,並且相對自立,原本延續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被直接廢除,六部總領諸司,直接對皇帝負責。

由於皇帝需要處理的事情陡增,實在吃不消的朱元璋開始設立四輔官與殿閣大學士來幫忙,明成祖時代,閣臣預機朝政的制度正式形成,明代的皇權開始達到極盛

文人士大夫集團,缺乏公開正式的首腦

歷史上有兩個朝代的文人士大夫地位最高,分別是宋朝與明朝,然而兩者又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相對來說,明朝的士大夫文人的力量,遠不如宋朝那麼強悍。

明朝廢除丞相制度之後,文臣從此沒有了首領,而作為皇帝私人秘書的內閣首輔,實際上只能代替部分的丞相只能,而內閣建立的初期,六部之中的吏部成為實際上的百司之首,吏部尚書成為六部的主導者也就成了公開的秘密。雖然在公開場合六部站在一起,但是實際上,吏部尚書主導的六部與內閣之間,長期形成競爭制衡的關係。

直到嘉靖時期,嚴嵩成為內閣首輔之後,內閣的地位與權利才真正達到了第一,但張居正死後,明神宗中後期,六部再次崛起,內閣再次被削弱。

如此反覆,就是因為明朝的文人士大夫集團雖然力量很強,規模很大,但是缺少正式而且公開的主導者,內閣首輔之類有實無名,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其內部本身就很不穩定,無法形成真正有效制衡皇權的統一勢力

宦官力量崛起助力皇權,壓制文人群體

宋朝開創了“皇權儒家共享天下”的局面,只不過當時宋朝作為初創者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相關的各種規制比較雜亂,所以經常出現皇帝被文臣挾制的局面,哪怕是有些強勢的皇帝。然而明朝卻基本沒有這種情況發生。

明成祖時期,大幅提升宦官的權利,皇宮之內太監成千上萬,百官諸司各個衙門也幾乎都有太監的存在,甚至於在軍中,也有鎮守太監,雖然這些鎮守太監並沒有分兵調兵之權限,但他們有監軍權,文臣們依靠的只不過是顯性條文這些來規制管理武將,而宦官們,通過隱性權威來制約武將

太監們與武將之間發生齟齬糾葛,他們能直接上報皇帝,而文臣們要逐級上請,最後能不能到內閣手裡,還是個未知數。

不少朝代的皇帝都喜歡重用宦官,而其主要目的就是服務於皇權的發展,只不過像唐朝那樣,皇權一旦壓制不住就很容易反噬自身,而明朝時期,宦官與文臣群體長期處於相互制衡的狀態,皇帝不會讓誰特別弱或者特別強,以此保住皇權的地位

總結

明朝的皇帝之中,的確出現過被刺的皇帝,那就是著名的就是嘉靖帝朱厚熜,而這場行刺之事就是著名的“壬寅宮變”,一群實在受不了皇帝行徑的宮女,趁著嘉靖帝熟睡準備將其勒S,結果並沒有成功。可朱厚熜被行刺,與其皇權強弱並沒有任何的關係,再強勢的皇帝,也可能會被周圍人所行刺。

至於其他,什麼萬曆帝朱翊鈞被行刺等等,基本都是出自野史,在正式的各類史料之中沒有任何的記載,是後人對當時情況的一種想象化演繹。

萬曆帝多年不上朝,但是他的皇權有被削弱麼?沒有,他的聖旨依舊能乾綱獨斷。

機構只對產生它的來源負責,所以近代西方的內閣對議會負責,議會對選民負責,而明朝的文臣之權來自於皇帝,它們依舊是皇權的附庸而已,如果妨礙到皇權,必要的時候皇帝能夠直接將其裁撤,至於皇帝為何有時候會容忍文臣“犯上”,只不過是怕把人都裁了沒人做事了,就好像一個企業,要裁掉一批老員工,至少也要準備好後備力量代替才行

所以,所謂明朝皇權弱,根本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