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功名利祿”,無非一把散沙,與其握得太緊,不如鬆手隨它。


老子在《道德經》第九章中說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所謂“功名利祿”,無非一把散沙,與其握得太緊,不如鬆手隨它。

我們知道,追求完美,爭取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是每個理想主義者為之奮鬥的目標。

如果像老子所言,是不是應該把目標下調,“小富即安”?或者說能拿八十分就絕對不拿一百分,凡事留三分呢?

其實,老子在這主要是說物極必反的道理。沒有什麼事會是一成不變,永恆的。當

擁有的東西到了滿盈的狀態時,不如就此罷手。

《易經.豐卦》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

為什麼說物極必反?難道就沒有例外嗎?

答案是肯定的:物極,則必然會反。

如果說某種事物已經相當好了,而還能繼續變得更好,那隻能說明他還沒有達到極的狀態。一旦它達到了極的狀態,一定是會走下坡路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事物的存在,都是有一定時效性的,它是有“保質期”的。

老子說過,無論是抽象的道理,還是具體的事物,只要它們能夠被辨認出來,也就不會是永恆存在的。

在現實世界裡,凡是為我們所感知的事物,都是有限存在的,它們都有出生的那一刻,同樣,又都有死亡的那一天,不會沒有終點的一直存在下去。

因此,所有的事物都會有一個發展的規律。在它們的生命過程中,有潮漲潮落,花開花謝。

人生也是如此,沒有誰會永遠一帆風順,也不會有人一直徘徊低谷。所謂“盛極必衰,否極泰來”。

所謂“功名利祿”,無非一把散沙,與其握得太緊,不如鬆手隨它。

那麼,老子的這段話對我們為人處世到底具有怎樣的指導意義呢?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個前面已經講過,按照事物發展規律來說,當自己擁有的達到了豐盈之時,它就一定會走下坡路,這個時候,最好自己放手。

既然明白豐盈之後必然走向衰弱,為什麼要強調一定要罷手呢?

平定太平天國之後,如日中天的曾國藩卻交出了兵權,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包括他的弟弟曾國荃,曾國藩就寫了副對聯送給他:“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

歷史上,多少位極人臣,擁兵自重的將相王侯,最後如何下場?曾國藩再清楚不過了。

文明點的“杯酒釋兵權”,碰到性格剛烈的直接“火燒慶功勞”。自古迷戀權利的沒有幾個有善終的。

正因為曾國藩知曉其中厲害,主動解散軍團,交出兵權,最後才能持盈保泰。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一個人,如果長期鋒芒外露,最後一定會損傷自己的。“功高震主”不可取,“咄咄逼人”也同樣不可取。

只有收起銳氣,讓別人覺得安全了,才能和睦共處,相安無事。

所謂“功名利祿”,無非一把散沙,與其握得太緊,不如鬆手隨它。

不過,也不能因為追求長保,而做出偏激的事。

伯夷和叔齊被孟子稱為“聖之清者”。然而,他們就因為保持這種清白,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

又僅於國家、人民無益,自己也深受其害。所以,西漢揚雄就說:“不夷不惠,可否之間也”。

意思是不學習伯夷、叔齊和柳下惠,而應採取不偏不倚的折中方法來行事。

這樣才接近於老子的“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的道理。

所謂“功名利祿”,無非一把散沙,與其握得太緊,不如鬆手隨它。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你擁有了相當的財富,能守得住嗎?

從古至今,擁有富足地錢財和顯赫名聲地位,是大多人夢寐以求的。獲得它們很難,可是,守住這樣的財富,其難度不亞於對它的獲得。

俗話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雖然三代不是絕對的,但一定不會長久,更不會永遠地傳承下去。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好不容易打下天下,到第二代就秦朝滅亡了。

唐代劉禹錫在《烏衣巷》中也寫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燕子每年回到自己以前住過的地方,但時過境遷,此地早已物是人非了。曾經的宰相望族,多麼地繁盛輝煌,如今已成為尋常百姓家了。

所謂“功名利祿”,無非一把散沙,與其握得太緊,不如鬆手隨它。

家族的顯赫難以長久傳承,個人的財富、聲名地位同樣也是如此。

舉一個例子,在人們習慣印象中,紂王是一個極其昏庸殘暴的君主,其實,這只是他後來的表現。

剛開始紂王在位的時期,他是個非常有作為的君主。

史書上記載,紂王自幼聰穎過人,而且相貌英俊,體格魁偉,勇武過人,深受其父喜愛。

紂王在他統治早期,對內進行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大軍發展軍事;對外則通過一系列的征討,統一了東南,把東夷與中原統一併鞏固起來,使得商王朝的版圖大大擴展了。

在位初期,紂王確實是取得了了不起的文治武功,可是人們更多地記住的卻是他的過錯,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紂王后期荒淫無度,朝綱敗壞。不僅未能守住自己早年勵精圖治創下的輝煌業績,而且將祖先所建立的已傳承了數百年的大好江山也給敗丟了。

若以紂王的早年作為來看,堪稱一個英明有為的君主。可是到了後來,他逐漸變得驕傲自滿,貪圖享樂,從而令自己淪落為一個世代為人們所唾棄的亡國之君。

這就印證了老子所說的“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所謂“功名利祿”,無非一把散沙,與其握得太緊,不如鬆手隨它。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倒在了奔向所謂功成名就的路上?而少數成功抵達了目的地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夠善始善終?

不但“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到手了的皇帝,擁有了廣闊疆土,最後也還不是“莫之能守”?

所以,老子才告誡後人,一定要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才能功成身退。

所謂“功名利祿”,無非一把散沙,與其握得太緊,不如鬆手隨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