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好读书不如会读书,什么才叫会读书?看完此文再下结论!

有关读书方法,只要是念书人大都各有一套。

最简易的是教小孩子念书,如“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久之就有心得。

为了应付考试,方法依学科而定,数学与英语、语文与地理,不能都靠死背硬记,不过在现行的考试模式下,学生的选择机会不大。

如果摆脱学生的身份,想由一本书获益,那么方法不外乎以下四种。

细密功夫

第一种方法是精读。

精读是为了专业知识或个人兴趣,好像寻找涉水过河时的立足点或垫脚石。

若想站得稳、走得快,自然非有精读的细密功夫不可。

我研究哲学的初期,就以翻译《西洋哲学史》的第一卷作为精读的入手,效果很好,以致后来在耶鲁大学攻读学位时,可以顺利通过学科测验。

翻译是学习外文的良方,看似笨拙其实却是捷径。

至于中文书籍的精读,主要是为了记住关键人物与术语,须到顺手拈来、出口成章的地步。

像《论语》《孟子》,我是逐字逐句认真念了不知多少遍,才敢上台讲课。

获取讯息

第二种方法是略读。

略读是为了增广见闻,并且许多书原本就是为了提供讯息的。讯息随时代而改变,我们只需保持大概的认识即可。

对于非本行的书,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著作,我一般会采用略读法,专挑几个章节,甚至几个观念就够了。

年少时念小说,只想知道故事情节,以便与人聊天,所以也多是略读,谈不上欣赏品味。

老友重逢

第三种方法是重读。

重读就是重复去读同一本书,是比较特别的一种方法。

我在美国念书时,每周必读《纽约时报》星期专刊里的“书评附册”。

有一次,年关将届,看到一辑专号,题目是《重读的书》,内容则是访问十一位知名作家的谈话。

从那时起我才明白:重复去读同一本书的重要性。

真正的念书正是重读,如此才可配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引起共鸣的作用。

初次阅读一本书,有如初识一位朋友,只是交换名片、记得相貌而已;重读则像老友重逢,有渐成知己的可能。

大家不妨实验一下,每隔一段时间重读几本书,就可以测知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成长历程,其效果十分微妙。

以我自己来说,我定期重读的书里面,包括金庸的武侠小说。

每一次读到感动的地方,我就做下记号,重读时对照一下,自己的现况是趋向“保持良知”“丧失斗志”“随俗浮沉”“面目可憎”之中的哪一种?

书本成为良友,其意亦近于此。


傅佩荣:好读书不如会读书,什么才叫会读书?看完此文再下结论!


思入风云变幻中

第四种方法,就是默读。

所谓默读,是就且读且思而言,并非只是安静念书。

外表安静,内心却不妨澎湃奔腾、起伏周旋,跟随作者走一趟心路历程。一句平凡的话,可以想得精深,“思入风云变幻中”。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即起源于《圣经》上的一句话。

他说:“有一天,念到‘我信罪之赦’一语,忽然顿悟神爱世人之真意。”只要信,即可得救。

我们读诗时,有时简单的一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就能使人心平气和。

以我的经验,宗教圣典、诗词小品、哲理格言,皆以默读为宜。

念书需三种能力

不论如何读法,念书的过程都需依靠我们的三种能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

首先,文字需要理解,字面的意义与“言外”之意,全文的用心与苦衷,作者的洞识与定见等,都需要“再生”到某种程度。

然后,想象力发挥作用,由作者的眼去观看世界与人生,与作者亲切交谈,学习他的思考架构与线索。

我念《论语》时,经常想象一位活生生的孔子立在眼前,他对子路这么说,对子贡那么说,他会对我说什么呢?

再然后,创造力则是配合读者个人体验,取其合乎时空的新意。否则,书是书,我是我,再念又有何用?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温故而知新”,这些话都是真正念书人的体认。

总之,人生不可不读书,否则无以开拓心灵潜力,坐困狭隘的个人世界。

更重要的是,读书不可不讲求方法,否则徒然变成两脚书橱,人云亦云,何乐之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