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中秋節應該是除了春節最重要的節日了。一提到中秋節,人們就會想到團圓,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月餅,那麼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月餅的由來和演變。
最初的月餅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最傳統的月餅是圓形的,寓意著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祝願。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演變成現在每年一度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核,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月餅應該是在唐朝開始正式出現,因為唐朝的相關傳說和記載最多。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而且在唐代,長安城中開始出現糕餅鋪,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這些都為月餅的“誕生”提供了條件。
到宋朝,中秋吃月餅已經非常普及了,這時候月餅叫做“小餅”和“月團”。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讚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宋代的文學家周密, 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也有關於“月餅”的記載。
元明之際也有相關月餅的傳說,相傳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政府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於是後來逐漸演變為八月十五吃月餅的傳統習俗。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在宮廷中,月餅也成為常見食品,如《明實錄·神宗實錄》裡就記載了皇帝十次賜給大臣月餅。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可以看出,這時民間百姓之間已經開始互相饋贈月餅,有團圓之意。
清代時月餅的製作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詠月餅詩》,寫道“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難怪曾在中秋節尋游到江南杭州的乾隆皇帝品嚐月餅時,對月慨嘆:“好月,好餅,中秋良宵也!”月餅不但好吃,上面還往往繪有月宮、蟾兔、嫦娥奔月的圖案,把人們帶向神話傳說的美妙境界裡。末代皇帝溥儀就曾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一個月餅,達到“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到今天,月餅的種類已經不可勝數,各種口味豐富多彩。但是似乎與小時候相比,漸漸地吃月餅的感覺卻漸漸變淡了,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了。或許當下的生活節奏太快,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但是值此中秋佳節之際,還是讓我們和家人在一起好好的賞月,放鬆一下,品一品美味的月餅吧!
參考:《中秋話月餅》、《月餅的由來》、《有關月餅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