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APP背後已形成黑色產業鏈,警方:一鍋端

高仿APP背後已形成黑色產業鏈,警方:一鍋端

不少知名金融平臺都難道被仿冒的命運,仿冒借款APP猖獗的背後有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在運作。


撰文 | 王別鬧

出品 | 消費金融頻道


「消費金融頻道」之前曾報道過一起假冒微粒貸APP行騙事件,除了在後臺留言遭遇同樣套路的用戶外,還有人反映自己遇到了其他的仿冒APP。

高仿APP背後已形成黑色產業鏈,警方:一鍋端

假冒貸款APP不停歇


陳阿姨經營著一家小店鋪,疫情期間沒有開業導致年前進的貨囤在了手裡,舊貨賣不掉,新貨沒錢買,陳阿姨犯愁了。


“也不好意思給兒女添麻煩,看到手機上的借款短信感覺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樣開心。”短信附帶一個下載借款軟件的網址,陳阿姨點進去看到這個APP叫“花唄分期”。“我常聽女兒說起花唄,覺得肯定是個正兒八經的借款平臺。”


帶著對花唄的信任,陳阿姨下載了APP,並添加了客服聯繫方式。“自己的女兒都沒有客服那麼有耐心”,陳阿姨跟隨客服指引順利完成申請,整個借款過程都很順利。


高仿APP背後已形成黑色產業鏈,警方:一鍋端

借到錢的陳阿姨開始盤算如何利用這筆資金盤活小店時,客服通知她由於陳阿姨提供的銀行賬號可能存在錯誤系統無法放款,需要交納500元手續費。陳阿姨一邊自責,一邊給客服匯款,完全沒想到自己已經身在賊船。


隨後客服以手續費、保證金、銀行賬號解凍費、提現手續費等多種名目要求陳阿姨轉賬,並承諾,“放款成功後,所有轉賬金額都會跟隨貸款金額全數返還。”


陳阿姨前前後後向客服轉賬7000餘元,經歷了一下午焦急地等待後並未收到貸款,聯繫客服後才發現自己不知何時已經被對方刪除。慌了神的陳阿姨詢問女兒後得知,花唄是支付寶裡的花唄,並沒有叫花唄或者花唄分期的APP。


從去年9月份開始,假冒APP騙局已經開始露頭,遇上疫情對人們經濟狀況產生不小影響,假冒APP騙局稱直線上升趨勢。根據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發佈的監測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發現互聯網金融仿冒網站4.8萬個,受害用戶達12萬人次,互聯網金融仿冒APP2801個,仿冒APP下載量3343.7萬次。

微粒貸、花唄、360金融、京東金融等知名金融平臺都未能逃脫被仿冒的命運。


假冒貸款的APP通常都是知名借款平臺的高仿版,復刻使用正規產品的名稱、圖標,並且高仿APP內的功能體驗與正版十分相似,給用戶分辨帶來了很大難度。所以各大借款平臺雖有發佈謹防假冒APP騙貸的生命,提醒假冒APP電信詐騙的消息,但上當的人依然不少。

高仿APP背後已形成黑色產業鏈,警方:一鍋端

假冒貸款APP有完整產業鏈


仿冒騙局不只會通過不同品類的仿冒APP製造借貸成功假象後藉機收取各種名目的款項達到詐騙目的,還有的是通過在微信小程序添加外部鏈接,偽裝成快速借款入口,或者冒充平臺客戶經理、客服,編造降息、折扣優惠的噱頭吸引用戶行詐騙之實。


高仿網貸APP詐騙實施起來難度並不高。據瞭解,一套與正規平臺十分相似的貸款APP模板只需要幾百塊就能購買到,在電商平臺或網絡搜索就能找到。除了便宜還容易購買,一次購買後還可以重複利用,高仿網貸APP詐騙的低門檻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假冒貸款APP氾濫。


假冒貸款APP盛行、受騙人數眾多的背後,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在運作,從假冒APP的開發到運營、維護、信息販賣,犯罪分子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深圳警方公佈的一起案情中,警方在偵查一起假冒貸款APP詐騙時發現犯罪嫌疑人陳某彬利用電腦、U盤等工具為詐騙團伙提供技術服務獲利贓款38萬元,其一人涉案高達2000餘宗。拔出蘿蔔帶出泥,警方順勢摸出一條黑色產業鏈。


犯罪嫌疑人陳某斌曾經開過網絡公司,自己掌握著創建APP的技術,又在網上租賃了服務器、服務商,很快陳某斌便搭建起來一個高仿APP雛形。之後,他又招兵買馬對APP進行包裝、加工,讓其更難分辨真假。


除陳某斌外,這條黑色產業鏈上還有專門負責招攬對接受害人的運營團伙,對假冒網站進行測試、將假冒網站封裝成APP並進行簽名認證、修改網站源代碼的技術團夥等等。這些犯罪嫌疑人分散各地,且大都居無定所,給警方抓捕造成了很大難度。


虛假仿冒的借款APP開發行為比較隱蔽,從監管角度來說,如果沒有消費者的直接投訴、舉報,監管者也很難發現仿冒的APP。再加上高仿APP秘密開發後會通過網絡、短信等方式推廣,吸引消費者下載,消費者難以區分真假,也給監管打擊帶來難度。


根據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檢測的數據顯示,在收錄的63591個互聯網金融網站中,有25095個發現存在異常的互聯網金融網站,系統預警過的高危網站有705個,發現互聯網金融網站漏洞1785個。廣大金融消費者在登陸互聯網金融網站是應當注重防護個人隱私信息,儘量在註冊網站是不要暴露過多隱私。


這也是一些仿冒APP的另一種詐騙套路——通過套取用戶的個人信息二次販賣獲利。


雖然現階段警方也將打擊重點放在了為其提供服務的短信服務商身上,聯合受害平臺一起全方位打擊相關違法犯罪,但用戶還是應當掌握些簡單的辨別技巧提高防範高仿APP詐騙能力。最簡單的一是短信、QQ、微信等發送的網址、下載地址不要輕易相信,二是借貸前先交錢的別信。


高仿APP背後已形成黑色產業鏈,警方:一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