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棲霞)春天的野菜

冰雪消融,萬物復甦。草長鶯飛的陽春,當久違的甘霖滋潤著家鄉田野那幾近枯竭的根鬚,觸動了泥土下絲絲生機的時候,冬眠的野菜如夢初醒,一片片翠綠的嫩芽伴著風片雨絲,偷偷地從田地裡、荒野間破土而出,綠綠的,嫩嫩的,吮吸著初春的陽光雨露,附著地面成環狀舒展開來,如初熟的少女般清純。又到了吃野菜的季節。


我的老家(棲霞)春天的野菜


陽曆三月,春風一刮,空氣中就依次瀰漫著薺菜、苦菜、茵陳、蒲公英和山麻楂的味道。“野菜飯炊香”,春天裡,如果不吃幾頓野菜,未免惋惜,彷彿暴殄了天物,虛度了春光。錯過一季,再等一年。

“春來草木未甦醒,獨有薺菜綠田野”。春寒料峭之時,薺菜就開始悄悄醒來,嫩嫩的葉片貼住剛剛鬆動的泥土,打著呵欠似地伸展著腰身。有薺菜的地方往往一片一片的,這得益於它們眾多的種子,強大的繁衍能力。薺菜可以熬湯,可以炒蛋,可以包包子餃子,烀玉米餅子,因為是春來第一綠,所以味道特別鮮。挖薺菜的同時,還能挖到苦菜。一開始,葉子很小,一般都使勁挖根,幾天以後,葉片鋪展,嫩嫩綠綠的,就開始連根帶葉一起吃了。苦菜適合生食,蘸醬,或者加點蔥花、雞蛋做湯。入口都有那麼一絲淡淡的苦味才好,老人們說,去火。“惟有春風薺菜花”、“紫綺漫郊苦菜花”,這些頑強的生命依靠著柔弱的宿根,度過了嚴寒的冬季,也許是蝸居太久,它們太憋屈了,貪婪地呼吸,飛快地生長,幾天時間就拔了節,開了花。薺菜花白,苦菜花黃,一開花就老了,他們的春天也就過去了。

我的老家(棲霞)春天的野菜


我的老家(棲霞)春天的野菜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三月還有一種美味野菜是“茵陳”,村裡人叫“餑餑蒿”,差不多和薺菜一樣,出土早,老得快。我挖過,洗淨,晾乾,在烤箱裡殺青,烤至焦黃,當茶泡水喝,有護肝功效,味道略苦。據單位一同事說,和麵蒸熟,澆蒜泥醬油,味極鮮。

與製作茵陳茶的方法相同,蒲公英的根和葉子也可以做茶,我也做過,尤其是根,泡出茶來,不僅香氣四溢,而且消炎去腫,特別利於咽炎一族。蒲公英的葉子,洗淨,焯水,加點肉,韭菜,包包子,味道鮮美。我家孩子不喜歡吃野菜,但愛吃蒲公英包子,大慨是經過加工,沒有什麼“野味”了。在我的農村老家,人們把蒲公英叫做“餑餑丁”、“婆婆丁”,記憶中吃得少,大多是藥用和觀賞了。對蒲公英的最初記憶還是來自於課本里,它靠風傳播種子、繁殖後代的描述,“絮舞風,花滿天”,那時候感覺它很聰明,也很有趣。

我的老家(棲霞)春天的野菜


我的老家(棲霞)春天的野菜


過了清明,春風柔和了許多,天氣也明亮了許多。桃紅柳綠杏花白,“山腰野菜飛黃蝶”。薺菜,苦菜都紛紛開花,老去,茵陳也長出來硬硬的梗,“門前冷落鞍馬稀”,舅舅不親,姥爺不愛了。這時候,山麻楂閃亮登場。這東西在我們村,滿坡滿嶺,小時候我掐的最多。但大多不是人吃,而是餵豬。糧食少,不捨得給豬吃,母親天天逼著上山弄麻楂菜餵豬。一場雨過後,山麻楂露出嫩嘟嘟的葉芽,一簇一簇的,一會就能掐一大簍子。春菜秋草,那些被忽略、被遺忘的,瘋長到秋天,大部分進了爐膛,熱了大炕,暖了冬夜。山麻楂也需要焯水,浸泡,並且要搓洗多遍,去掉白色的泡沫,也就去掉了澀氣。包餃子,包包子,包菜餅,味道都不錯,只不過需要多放油,“野菜添油滋味長”,大都如此。“野菜和根煮”,做法都極其簡單。上等的美食往往不需要多麼好的食材,最好的營養就是保留營養,原汁原味。因此,野菜的加工也沒有那麼複雜,蒸、煮、拌、炒,或者餃子包子甚至大個的金黃的餅子,不僅果腹,更能包住一年的回憶。

我的老家(棲霞)春天的野菜


我的老家(棲霞)春天的野菜


“山中野菜不須錢”、“手挑野菜滿籃歸”。帶著泥土的味道,裹著春天的陽氣,一路芬芳到廚房、上餐桌,達口腹,強筋骨。何樂而不為呢?當然,採挖野菜的目的不全是為了滿足味蕾和胃欲。走走步,爬爬山,看看山花,聞聞草香,明亮一下心情,呼吸一下春的氣息,也不枉春來一趟,甚好。

尤其,今年這個春天,來得這麼晚,這麼難,哪能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